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立法宗旨与法律实效显现巨大落差。究其原因不仅与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有关.而且与执法人员的素质及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体制等因素有关。要使行政诉讼摆脱困境,切实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必须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影响该制度运行的各种阻力,实现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2.
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李洪欣,王莹文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根据法律的授权,根据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程序,解决一定范围内的行政争议的活动。中国的行政诉讼,自199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开始,已步人正轨。三年来,全国各级法院...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五年多的实践表明,正确处理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和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是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检察机关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目前在实践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本文就我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法律地位,监督方式和范围以及抗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法》自制定之日起,其修改问题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学者们在思考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时大多疏漏了从制度理性的角度去考量,这个疏漏对于行政诉讼法的修改而言是非常致命的。我们认为,行政诉讼法修改中制度理性的考量应围绕下列方面展开:行政诉讼中正当程序精神的体现、确立行政诉讼司法审查的地位、衔接行政诉讼的制度基础、处置行政诉讼的制度元素。  相似文献   

5.
任何诉讼都有自身的原告和被告,行政诉讼也不例外.在当今社会中,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发展非常迅速,呈现逐步放宽的趋势,而在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中,对原告资格的限制过多,门槛过高,不符合国际行政诉讼法制现代化的潮流,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拓宽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调解是近年来行政诉讼法学界热议的问题之一,正在酝酿中的行政诉讼法修改草案也有相关规定。学界就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启动者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而行政诉讼调解中法官作用的发挥以及瑕疵救济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对这两个难点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通过增加肯定式列举内容、撤销判决、对行政行为概念的解释、增加判决类型和规章确定的行政主体等方式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但遗憾的是: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确定方式的低级错误仍然存在,部分内容是对原有法律制度的重复,将"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内部行政行为依然游离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行政合同原本就是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事项,行政事实行为,准行政行为仍未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这样的修改不能达到行政诉讼法修改的目的,不能全面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使行政诉讼法在其他方面的修改意义不大。有必要通过修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确定方式、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立行政法院、缩小否定式列举范围和明确判例法等方式来完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判决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又是司法权对公民权的救济.行政诉讼判决的种类是由行政诉讼目的决定的.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的行政诉讼判决存在着种类设定不合理,不全面,与行政诉讼目的相悖,浪费诉讼资源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试论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是行政诉讼法学理论和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理论上划清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界限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只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究竟哪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才能作为合格原告提起行政诉讼,需要结合立法精神从理论上加以探讨。该文对法条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探讨,以期对原告资格的界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我国实施行政诉讼法一年来的客观现实,从行政诉讼的原告、被告、行政审判饥哭及律师等多个角度具体分析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及行政诉讼的基本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行政诉讼价值的实现现状出发,分析我国行政诉讼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以期更好的实现行政诉讼的价值,是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虽然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是司法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大量以协调——撤诉为表现形式的异化或隐形的调解现象,导致立法与司法现实之间的掣肘和冲突。为了满足司法公正和积极行政、服务行政的需求,学界和实务界均在这次《行政诉讼法》修改中呼吁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行政诉讼实践,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建立正当性、可行性以及价值定位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规定的若干缺陷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规定的若干缺陷问题思考陆武师一、问题的提出我国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近几年来曾有若干变化:《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是以《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范围为准,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数量极少;1990年《行政诉讼法》施行后,虽然受案范围扩大,但诸如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14.
试论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马小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这一规定确定了行政诉讼的第三人制度,但是,在行政审判中对于第三人...  相似文献   

15.
准确界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内涵,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需要。自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条件说”和“利害关系论”均没能全面地揭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内涵。只有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从属人因素和属事因素两方面着手,才能准确全面地界定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完善行政诉讼举证制度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要通过行政诉讼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设立,直接关系到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能否得到实现。行政诉讼法关于举证制度的规定,由于立法技术上存在一些缺陷,容易使人对法律条文产生歧义和误解,比如:行政诉讼法关于举证时效的规定既不全面也不清楚;关于补充证据没有规定其条件、时效等重要问题;对人民法院调取证据的范围、条件、目的等问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如不及时对上述问题从立法上进行完善,将使得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7.
十年来,行政诉讼制度的推出已经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极其广泛和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宏观分析《行政诉讼法》实施后的某些统计入手,侧重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消极部分对行政诉讼制度所形成的障碍进行研究,并提出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推行,离不开对传统法律的文化的批判和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18.
受案范围是进行行政诉讼的前提性问题,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在规定受案范围时采用“概括式规定+肯定式列举+否定式排除”的立法模式,这一立法模式是造成受案范围的规定存在明显缺陷的重要因素,因此,重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应首先选择正确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前法学界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从规范实证的角度研究,根据历史解释、目的解释、文义解释、结构解释方法,应当认为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是限定性规定而非示范性列举,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能超出《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限定。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受案范围的司法解释含义不清,且有越权之嫌。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存在诸多的限制,分析了在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进行确定时要考虑到司法能力和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现状等因素。提出应当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考虑因素出发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提供了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