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李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6):87-93
修辞理论应立足于动态的话语交际活动而构建。修辞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话语控效行为,即发话人有效调控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参与因素,运用最具针对性的话语策略,最大限度地促使发话人所期望的话语效果的成功实现。修辞学是语言运用领域一门具有鲜明目的趋向性的话语控效科学,修辞性是话语活动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3.
修辞的目的和修辞的核心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设计言语以更好、更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它具有层次性。合目的原则是修辞的核心原则,它包含四个次准则:修辞话语的内容必须适切交际目的;修辞话语的形式必须适切交际目的;修辞话语能增加表达的美感度与力度;修辞话语在接受对象那里有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4.
甘玉龙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它具有较为系统的修辞理论形态,为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修辞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思想资料。本文从修辞原则,字、句、篇、章的修辞,以及修辞方法三个方面,结合当前文章写作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论述了刘勰修辞理论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肯定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的同时,回顾了革命导师关于如何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教导,着重指出: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原来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总结历史经验,注意解决好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小说的修辞意识逐渐生成,由于受话语资源限制,这种修辞意识始终未能得到系统表达。通过考察梁启超、恽铁樵等人的相关论述,进而重审郑振铎与宓汝卓之间关于小说"写"与"做"的讨论,对中国现代小说修辞的理论自觉进行了初步描述,并在小说修辞学论域中揭示了郑振铎、宓汝卓二人讨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理论上,传统诚信注重天人关系的“诚”,轻人人关系的“信”,“诚”与“信”是不同层次上的范畴,“诚”高于“信”,为了“诚”可以毁弃“信”;实践中,传统社会之诚信则呈现狭隘性,囿于血缘、地缘的熟人关系中,往往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孝”。传统诚信适应了传统社会的需要,形成了相应的社会诚信度。 相似文献
9.
10.
〕ESP(应用英语)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备受世界各地学习者的欢迎和语言学家们的垂青。目前ESP在我国日益普及。本文介绍了ESP的兴起、发展、特点和种类,提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ESP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农村合作制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步伐,使之办成真正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的综合服务中心,并积极发展各种新型合作组织,特别是专业合作组织,这是当前深... 相似文献
12.
年薪制是以年度为单位,根据经营者的业绩和所承担的责任而确定工资收入的一种分配制度。年薪制的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地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试行经营年薪制的企业,应具备一定的条件;经营者要敢于拿年薪;经营者年薪不能过份悬殊;要正确处理经营者年薪和领导班子成员分配比例的关系;必须建立与年薪制相适应的约束机制;要倡导奉献精神;经营者的任用应形成竞争机制;要克服年薪制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经营者年薪制。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从英语习语比喻修辞运用的认知理论、认知观点及习语的认知解释理解等方面对英语习语中的比喻进行讨论,并结合英语习语隐喻化、分析性的认知特点,阐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只存在相对任意性,习语意义的理解是通过与习语有关的隐喻知识的积累来获得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文艺理论不管怎么说,无非也就是谈文艺的而已.然而我认为最好的文艺,总是渗透着人生的感怀;如果谈文艺的理论文章一概都写得如同哲学家的著述,一点点汁臭或者酒香的味儿都嗅不出来,那也未必就算顶高明的理论境界.我先前特别喜欢的一篇文艺理论的大文章,便是柏拉图的《斐德若篇》.看那篇文章,不但领教了不少文艺理论方面的道理,且又能见识到如许希腊哲人高谈雄辩时的风采.当代戏剧讲究推倒“第四堵墙”及观众的参与意识.我读《斐德若篇》的时候,也觉那“第四堵墙”荡然无存了似的,有时竟忍不住想开口狠狠刺一下那位自以为全知全能的苏格拉底.要是当初斗胆敢只身去“会饮”,恐怕十有八九会被苏格拉底大人的收发室赶出艺术的宝殿的. 相似文献
19.
20.
大学者大艺术家尽管有超越前人的地方,但用历史的观点看,他们又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置身于其中的文化传统的恩泽。对于钱钟书来说,我认为有必要将他的研究特色放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范围内加以考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个概念,为梁启超所提出。据梁氏说,他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的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把最近三百年认做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适当。”①梁启超这个划分,颇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只是他说“民国的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却未免有一点轻率。大凡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学术传统,很少会在仅仅“十来年”间就“结束”了。而且梁启超也是这段历史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