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识城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转型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文婧  李燕 《城市观察》2009,(2):155-162
在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城市危机发生的宏观背景下,知识城市的发展模式诞生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本文首先介绍知识城市的先进理念,引进知识城市的完整框架,在此基础上,以国外著名的中心城市墨尔本、伦敦、曼彻斯特等为案例介绍其向知识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大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讨论我国大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青舟 《城市观察》2013,27(5):1-1
国际中心城市是指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紧密联系并对其有强大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国际中心城市往往是国际性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各种事务的决策、控制中心等,中心城市更重要的特征就是国际性的创新中心。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心城市竞争,能否成为国际创新中心已经成为竞争日趋激烈的焦点,因此,  相似文献   

3.
王廉 《城市观察》2009,(2):122-132
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资源是否具有唯一性?国家中心城市该如何规划与建设,它的国际国内走向、定位、形象表述该怎样进行?本文以“流量”、“聚集力”和打造“话语权”独特的分析方法,探究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开发模式与解决方案之可操作性与前瞻性。  相似文献   

4.
以国际商贸中心引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历史传承还是从现实条件看,"国际商贸中心"都应作为广州现阶段经济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核心引擎。选择和实施以国际商贸中心引领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是简单重复过去"重商主义"的老路,而是以现代流通为引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不仅是广州基于历史传承、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州主动承担"国家使命"、贯彻扩大内需战略以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5.
地铁经济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广州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通过地铁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选择。文章就此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永亮 《城市》2016,(11):66-69
在新时期、 新形势下,广州城市发展面临动力不足的严重挑战,也迎来了增长动力重构和发展方式转换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基于千年商都历史基础,维持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与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全球城市的城市中心作为全球功能高密度、联系交流氛围最为浓厚的区域,正是全球化观念、投资机会、创新机会发育的沃土.近年来,全球企业、各类优势资源出现再次向全球城市的中心回归的趋向.因此,上海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准的卓越全球城市,迫切需要关注城市中心,促使人才、资本、产业等多方面全球化要素集中聚集,重新审视和思考传统城市中心的活力能级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林 《城市》2011,(10):17-21
一、引言 国家中心城市是居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是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国家中心城市的打造,不仅是将城市规模做大,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的提升与优化。因此,增强城市功能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周阳 《城市观察》2012,(1):132-142
综合考虑中心城市、国家城市等级体系和世界/全球城市网络等方面,论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一般定义、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和重点城镇群互为依托,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功能节点,等级和格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共性和特色并存等特征,以及控制管理、协调辐射、城市服务和信息枢纽等功能。据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2个城市进行评价,以广州为参照得出了它们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得分。  相似文献   

10.
陈滢 《城市》2023,(1):47-54
世界上发展较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备思想交流活跃、创新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国际知名度高、交通便利、引领全球时尚及汇聚全球消费资源等共性,又具有不同的特色与类型。笔者分析国内外消费中心城市特点,借鉴其相关发展经验,提出天津应着力构建以品质消费为核心的现代化大都市消费服务体系,构筑联结京津冀、辐射东北亚的国际化消费市场,构建本土性与世界性融合、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的特色消费体系,充实文商旅融合的沉浸式旅游消费市场,建设多档次、多层次发展的规模化核心商圈,并以现代科技赋能覆盖城市全域的数字消费网络。  相似文献   

11.
桂喜民  申有顺  赵海军 《城市》2007,(12):26-29
中心一边缘理论认为:中心是发达的.边缘是落后的.边缘依附于中心.处于不利地位。但笔者认为:中心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边缘也有其优势。位于几个经济中心之间的边缘城市也可以成功崛起.成为半边缘城市.并产生次级经济增长中心。笔者在对晋冀鲁豫接壤区的13个城市的研究中发现.邯郸最有可能发展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第四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广州在国内城市发展地位的演变,认准与先进城市功能发展的差距,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提出广州要从提升国家经济中心功能、金融服务功能、枢纽性功能、决策控制和信息服务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等方面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任杲  苏美蕊 《城市》2021,(6):38-45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以中心城市为载体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这是新形势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思路.基于中心城市内涵梳理,笔者提出中心城市具备人口规模大、集聚程度高、经济实力强、政策支持多、开放程度深、科学技术先进、公共服务完善和基础设施健全八大特征,并通过欧氏距离测...  相似文献   

14.
苏萌  吴昊天  徐芃 《城市》2011,(8):38-43
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数量达到41个,100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数量超过80个。2000年以来,全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2010年末达到49.68%。根据城镇化“S”形曲线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预见,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届时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  相似文献   

15.
杨姝琴 《城市观察》2014,34(6):166-177
以中心城市辐射理论为基础,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把广州与国内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应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广州存在高端产业辐射功能不足、科技创新带动能力不足、远程辐射功能弱等问题与不足,从而提出增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政策与建议,如以产业升级强化辐射主体,以科技创新增强辐射动力和以区域合作扩展腹地空间等。  相似文献   

16.
广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特点和目标是什么?本文从西方近现代城市所倡导的城市更新运动为出发点,分析建设中心城市面临的社会问题,以期为我们提供经验与启迪。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目前,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和广州,广州是唯一的省会城市。可以相信,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18.
梁爽 《城市》2021,(2):12-22
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现代化城市形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具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亟须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为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沈卉菲 《现代妇女》2014,(5):301-301
图书馆作为政府主导以推动文化建设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避免与破解"公地悲剧"的职能与功能。多中心治理模式,符合图书馆自身属性与发展规律,是图书馆应对、规避与破解"公地悲剧"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充分发挥图书馆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功能,应特别注重县、乡镇分馆的建设与主体机能的完善与健全,而更重要的则是应当融合到社会治理的大局中,在社会治理基本框架下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孟祥林 《城市》2015,(11):3-9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漯河、平顶山、周口等城市。在“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下,中原城市群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原城市群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优越条件表现在:城镇密度高;区位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基础厚;城镇分布集中。制约因素表现在:“核心—边缘”分化明显;“子行政区划”相差悬殊;副中心城市位置较偏。为此,在发展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需要在核心城市郑州之外选择副中心城市,在强化洛阳发展力度的同时,还要强化许昌、漯河,使中原城市群由“单中心”城市体系演变为“多中心”城市体系,形成纵贯南北的“三核城市带”,构建“广域中原城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