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岱清 《领导文萃》2015,(7):93-96
王跃文的《大清相国》一书用"几近完人"形容陈廷敬,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可称全人"。从御史台到巡视制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刚刚中举的陈廷敬就赶上朝廷举行会试。科举史上,参加会试几十年依然落榜的多如牛毛,但陈廷敬第一次会试就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当时,陈廷敬的名字还是"陈敬",由于与别人同名,朝廷就给他加上"廷"字,改名陈廷敬。  相似文献   

2.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为官50余年,对"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虽贵为宰相,却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距陈廷敬故居大约500里外的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的"留余匾"上写着《四留铭》:"留有余,不尽  相似文献   

3.
正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这本历史官场小说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清代大臣群相,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陈廷敬为官54年,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73岁时病逝于相国任上。作者评价陈廷敬为清  相似文献   

4.
正王跃文的作品因对权力与腐败的精辟剖析,对腐败现象的深刻揭露,对正面官员形象的积极肯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执著期盼,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围绕其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对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塑造,以及如何看待"清官""贪官",如何认识道德自律与明纪严法的重要性,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道德自律,与制度建设同等重要记者:您的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  相似文献   

5.
正王跃文在小说《大清相国》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集"清官、好官、能官、德官"于一身的"全人"形象——陈廷敬。当年王岐山离任北京市市长时,曾向同事着力推荐《大清相国》一书。2014年年末,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又实地考察皇城相府,对陈廷敬的德才勤廉赞誉有加。这个沉寂多年的"大清相国"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多方解  相似文献   

6.
方艳 《秘书之友》2023,(9):41-43
<正>奢靡腐化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顽症之一,尤其明清以来,奢靡腐败愈演愈烈,严重危及王朝的统治和社会安定。对此,历代良臣贤相无不惕然而忧,再三向皇上进言“将廉政作为国政之本,将廉洁作为吏治之要”。康熙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措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奢靡之风也日渐兴起,陈廷敬对此深感担忧,遂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向康熙帝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以达到劝廉祛弊,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我们可以从《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中一窥陈廷敬对廉政建设的认识及其处理问题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1639~1712),21岁中进士,入仕53年,是康熙皇帝的恩师,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康熙时期是清朝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原因,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综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  相似文献   

8.
<正>威尔逊(美国第28任总统)任新泽西州州长时,曾接到一个电话,报告他的一位担任议员的朋友去世的噩耗。威尔逊沉浸在悲痛之中。几分钟后,他又接到那人的电话:"州长,我希望顶替那位议员的位置。"威尔逊说:"我完全赞成,"说着停顿了一下,还没等对方来得及高兴,他接着  相似文献   

9.
小幽默5则     
《领导文萃》2010,(6):96-96
<正>回忆录一个作家正在写回忆录,他的同学打电话问他:"你的回忆录写得怎样了?"作家说:"感谢你的关心,快写完了。"他的同学说:"你回忆起我在十年前借  相似文献   

10.
正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开创者,他经手筹建官办新式企业无数:在广东,就有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调任湖广总督后,他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并开办内河船运和电信事业。别看他承办了这么多实业,可是他生活却过得很清苦。他为官清廉,从不索贿受贿,因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实在挺不过去,他就派人典当衣服过日子。张之洞在自我评价时说:  相似文献   

11.
纸上俱乐部     
一位批评家对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的回忆录评论道:“他的回忆录证明了两点:第一,他有很丰富的想象力;第二,他有很坏的记忆力。结果他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他过去所做的都是对的。”  相似文献   

12.
耽搁不起     
<正>三年前,张县长的脑子里长了一个东西,他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大医院,都没人敢给他动手术,于是只好回到县医院边进行保守治疗,边等待死神的降临。县医院脑外科主任名叫胡一刀。他认真研究了张县长的所有病案,然后说:"您脑子里的这个东西通过手术完全可以取出来!"张县长一听,大喜,就像在急流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这个手术难度大吗?危险大吗?"胡一刀说:"的确有难度,但我想不是  相似文献   

13.
<正> 有这么一件事:某个新员工到银行上班,担任出纳。有一次,上司问他: “你手中数的是钱吗?”他不加思索地回答:“这当然是钱。”过了一段时间,上司又问他: “你手中数的还是钱吗?”他仍然不加思索地回答: “当然还是钱。”又过  相似文献   

14.
刘戈 《领导文萃》2010,(7):120-122
<正>又有一位朋友突然告诉我,他离职了。我知道不久前他的顶头上司刚换了人,便问他:"是和老板不合了吧?"他居然回答说:"和老板关系还好,就是和新来的总监没办法沟通。""可怜的人,居然没有搞清楚谁是你的老板。"我在心里感慨着,嘴上说:"我说的老  相似文献   

15.
<正>1949年11月,熊向晖接到周恩来的邀请,来到中南海。当他走进勤政殿时,看见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原国民党高级官员也在里面。这些人见熊向晖走进来,惊诧莫名,张治中问:"这不是熊老弟吗?你也起义了?"周恩来哈哈大笑,说:"他可不是起义,他是归队。"当时谁也不曾想到,周恩来的宴请其实是一着妙棋——启动熊向晖向蒋介石发起攻心战,节奏、火候掌握得分毫不差,恰到  相似文献   

16.
<正>制度的执行力某公司老总制定了很多制度,这些制度一度成为他认为的成功资本。可是,他渐渐发现,有很多制度没有人能够真心、自觉地执行。于是他又制定了强化制度落实和检查的专门制度,却又让自己陷入了苦闷:大家只是热闹了一阵子,似乎都是为了应付他。他伤心至极,可又苦于没有良策。一日,他遇到了一位管理大师。大师问:"你的制度是不是都是制约人的?"老总回答:"制度就是制约人的。"大师又问:"你喜欢被制约吗?要说实话。"老总沉思了一会儿说:"说句心里话,我也不喜欢被制约,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相似文献   

17.
方军 《领导文萃》2006,(12):135-137
拉里·金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说话的人,他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不说话的人。在他的电视访谈中,我们经常看到:名人嘉宾答完了他的问题,但拉里·金不急于接着提问,他只是盯着对方的眼睛看,然后,那些名人又开始说出许多根本没准备要说出来的话。如果拉里·金来教我们如何说话,他能教什么?无非是“别害怕”、“要真诚”、“别担心出错,谁都会犯错”等等老生常谈。但先别急着换台,等拉里·金开始讲了,我们就真的不害怕、不怕犯错了。在《拉里·金沟通现场》中,他讲了不少故事。拉里·金从小就一直想做电台DJ,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可是,第一次坐…  相似文献   

18.
想起了欧文     
对马克思主义常识、世界思想史常识有所了解的人,对于欧文这个名字,便不会生蔬。 罗伯特·欧文,英国人,生卒年份为1771—1858年,自幼家贫,只读完初级小学,九岁便踏上独立谋生之路。他一生憎恶资本主义的腐朽制度,曾明确指出:现有的社会制度已经过时,迫切要求进行人类事业中的巨大改革。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他的经济改革活动。起初他是以一个慈善家而出名的,因而他获得了财富、赞扬、威望和荣誉;后来他广泛接触工人群众,想方设法力图消灭剥削、失业等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空想社  相似文献   

19.
买菜的方式     
<正>一位企业领导请了一名资深咨询顾问来对他的企业进行问题诊断,因为他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始终无法提高,领导的施政措施也难以有效实施。这位咨询顾问应约而往,到公司上下走动了一回,然后问这位老板:“你去菜场去买过菜吗?”他愣了一下,答道:“是的”。咨询顾问继续问:“你是否注意到卖菜人有时会短斤少两,欺骗消费者呢?”他回答:“是的,是这样。”  相似文献   

20.
弥补失误     
<正>一天夜里,老公搬回家来两盆花。深红色的塑料花盆里一根青藤有三寸长,藤上有几片叶子,水灵灵的。我奇怪问:哪来的?他说:顺来的。这是袖珍葡萄,无籽,果子樱桃般大小,特甜。我说:你怎么知道是葡萄?他说:老刘说的,他顺了一盆,我顺了两盆,明天给局长送一盆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