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又逢甲午年,自然而然我想起了李鸿章——这位悲剧主角,洋人称赞他为"领航员",他却自称是"裱糊匠"。甲午年后,那座风雨飘摇的"纸房子"(清王朝)已千疮百孔,李鸿章纵有回天之心,也无回天之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夏,李鸿章出任专使,赴俄国庆贺沙皇加冕礼是虚,签署《中俄密约》是实。此后行程便是游历和考察欧美。他访问法兰西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  相似文献   

2.
刘畅 《领导文萃》2010,(4):98-101
<正>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说  相似文献   

3.
<正>湘淮党争是晚清最突出的朋党之争。以李鸿章、左宗棠分别为首的湘淮两党,不顾外敌压境,在窝里斗方面不遗余力,乃至衍生出无能之辈去前敌"挑大梁",毁人又误国。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国防政策之歧见,与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湘淮党争不仅耗去了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有限才华,同时,还直接导致了人才选拔上的腐败。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亦与用人腐败有关。光绪初年,李鸿章奉命创建北洋水师,从国外购  相似文献   

4.
规则与规矩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访问英国.其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组织阁僚为李鸿章踢了一场足球.看台上,李鸿章问索尔兹伯里:"众人踢一个球,何不一人一个?"首相回答:"这是规则."李鸿章不解,说:"下人看主人踢球,不合规矩." 显然,这一问一答,透出文化不同,认知不同现状.李鸿章讲"规矩",索尔兹伯里奉"规则".两者...  相似文献   

5.
正左宗棠狂,一生以诸葛亮自诩,大话连篇,连左夫人都听不下去而取笑他;左宗棠"二",骂一手提携自己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对着干,连亲家郭嵩焘(晚清外交名家)都要和他断交;左宗棠直,严峭刻深,连曾国藩这样有气度的人都受不了;左宗棠脾气大得不得了,甚至盖过了他的名气和才气,人称"左骡子"。李鸿章小左宗棠整整11岁,自谓"生平不解空言高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曾把李鸿章与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字荫甫)作比较,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拼命"二字把李鸿热衷官场、醉心仕宦的面目刻画得极为贴切。李鸿章官居极品、位极人臣,历几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曾把李鸿章与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字荫甫)作比较,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拼命"二字把李鸿热衷官场、醉心仕宦的面目刻画得极为贴切。李鸿章官居极品、位极人臣,历几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8.
正同治元年,曾国荃率兵水陆并进包围了南京。可不想,南京城内太平军战力并不弱,曾国荃包围南京两年未取得实际战果。直到同治三年,曾国荃才攻克了钟山上的太平军大营。此时,朝廷认为这是攻取南京的最佳时机,便急命李鸿章发兵会攻南京,援助曾国荃。清廷以为,攻克南京在即,发兵就可以分得一份功劳,李鸿章必会彻夜前往。可令朝廷不解的是,李鸿章拒不发兵。他软磨硬抗,甚至不惜装病,奏称"感冒风湿,眠食顿减",即行回苏"就医",拖延会攻南京达数月之久。而此时的曾国荃得知清廷已命  相似文献   

9.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0,(20):45-49
<正>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屡屡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相似文献   

10.
<正>李鸿章任人唯亲误家国胡思敬《国闻备乘》卷一有一则《李文忠滥用乡人》的掌故,说李鸿章厚待安徽同乡,晚年坐镇北洋,同乡有求必应,安置在各局所军营。他认为自己曾率乡中子弟为国效力,现在太平年代,就应当让他们多积钱财,培植子孙,一切小过悉宽纵勿问。同乡刘铭传因事至天津,观察李鸿章所用人后大骇曰:"如某某者,识字无多,是尝负贩于乡,而亦委以道府要差,几何而不败耶!"并告诫亲密朋友说,北洋当有大乱,汝辈宜及早还家,以免公私  相似文献   

11.
<正>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国内民愤四起,民众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因此做了大清的替罪羊,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成为闲散人员。1898年,山东黄河决口,数十县被淹,受难乡民无数。这时,慈禧出人意料地命令75岁的李鸿章前往山东履勘山东河工。接到这样一个苦差,李鸿章万般无奈,他上折恳辞,却未被批准。他细细思索,慈禧通过政变重新训政,这次想通过派自己这一昔日重臣前往灾区显示她对灾情的重视、对灾民的关心,以收买民心,稳定局面。他进一步想,自己毕竟同情维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弹劾自己,慈禧一定也是借此变相惩罚自己。  相似文献   

12.
<正>"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送穷文》中写道:"利居众后,责在人先",这一名句,正是他为官做人的真实写照。他常常告诫自己,分享利益时,要自觉把自己排在大众的后边,而承担责任,就要主动抢在他人前头。古往今来,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始终是衡量人品高下的重要准则。正如孟子所言:"义,人之正路也。"许多仁人志士,在利益诱惑,甚至生死面前,坚持以义为重,勇于舍个人之小利,求人生之大义,有的乃至舍生取  相似文献   

13.
<正>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他少年时期拜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四年,他第一次科考落榜后,进入曾国藩幕府学习,成为曾国藩的重要幕僚。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李鸿章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回家乡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曾国藩攻下安庆后,命李鸿章在安徽募组淮军,和湘军一起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保住了即将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之死     
刘澍 《领导文萃》2013,(3):84-87
李鸿章知道中国局势有大变,他问英国人卜力:"我听洋人说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干预,并宣布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会选谁?也许是个汉人?"卜力感到李鸿章暗示自己想当皇帝,便说:"西方大概会征求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看他认为谁最好。"李鸿章眯起眼睛,过一会儿才说:"慈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人。"此间,孙中山派两个革命党人来见李鸿章,想让他举起推翻  相似文献   

15.
正很多当代中国人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小学的教育,在那些重意识形态轻历史原本的教科书中,李鸿章的头上的大帽子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签署《马关条约》的卖国贼"。其实历史上的李鸿章对他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政外交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梁任公百年前对李鸿章的历史眼光远远超过一些当代中国人对李鸿章的历史认识。梁先生认为:"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相似文献   

16.
板桥霜 《领导文萃》2014,(18):90-94
正国人讲究"为尊者讳",仅仅凭借简单史料,揣测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这些历史人物当年在甲午战争之时的立场,很可能是不准确的,但里面也不乏一些可供借鉴的内容。甲午战争前夕,左右清朝的政治势力,主要为湘军、淮军、清流及满人统治集团这四大政治集团,且内患不亚于外患。表面上看,湘军早已式微,李鸿章所领导之淮军一系,风风火火地搞了多年洋务运动,一时风光无两,但却是枪打出头鸟,  相似文献   

17.
张鸣 《领导文萃》2014,(24):37-40
正在晚清重臣中,张之洞属于跨世纪的人物,从19世纪活到了20世纪,因此有照片传世,还不止一张。照片上的张之洞,是个一把胡子的干巴老头,没有什么招人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没有什么讨人嫌之处。说他是"可人",当然不是因为长相,而是此老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说李鸿章拼命做官,俞樾拼命做学问,言外之意是李鸿章为官有道,会做官而且能做官、做能官。但是,如果跟张之洞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之死     
100年前的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审视李鸿章,相信对仍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人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9.
<正>识人用人、选贤任能,可谓千古难题。但作为晚清扶危救难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于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确有独到见解。居官入仕者,倘能思之、鉴之,必能大受裨益。话说,李鸿章曾向曾国藩举荐三个人,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就让人在厅外等候。那承想,曾国藩散步回来,从察言观色中已有定论,当李鸿章请他当面考察选用时,曾国藩却直言相告:"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服务的工作;中间那位阳奉阴违、  相似文献   

20.
继3年前哈尔滨对全市数千名"破烂王"进行统一收编,引发广泛争议之后,近日,广州将收编全市数万废品回收人员再度引发舆论质疑。舆论对收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