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电视剧《楚汉传奇》热播,韩信拜将一幕令人特别是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唏嘘不已,他们不禁感叹——刘邦安在? 不错,刘邦可是个关键人物.韩信拜将,拜的人是刘邦,受的人是韩信.没有刘邦,也就没有后来的韩信.没有刘邦,韩信先前所经历的事,如"漂母饭信"、"胯下之辱"、"帐前执戟"就等于没有发生过.虽然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哪个"人民"要饭、打架的事情能够被记载得如此详细呢?韩信拜将,前提条件就是刘邦的存在.这个刘邦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没有这几个条件,韩信不可能拜将.  相似文献   

3.
<正>汉高祖刘邦,生当秦末乱世,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开汉朝基业400余年。刘邦的成功,由多种因素所致,而他本人卓越的领导才能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领导性格是领导意志的直接体现,它对下属的情绪、行为甚至命运走向都会产生较强的导向和影响作用。历史上领导者的性格对下属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乏其人。韩信一生的大起大落,就与他的领导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息息相关。项羽和刘邦都有称霸天下的鸿鹄之志。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在各方面都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就个人能力而言,刘邦武不能上阵,而项羽勇冠三军,力能拔山;从双方兵力来讲,刘邦仅有十万人马,而项羽旗下有雄  相似文献   

5.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3,(10):43-45
陆川导演新作《王的盛宴》,讲述的不单是楚汉相争中,刘邦、项羽、吕后以及韩信这几人之间的权力博弈,也借此隐喻两千年来反复上演的中国政治权力游戏。电影一开始,晚年的刘邦卧病在床,被噩梦所缠绕,命中宿敌项羽魅影迷离,令他草木皆兵,妄想周围的人都欲加害自己,遂放手让吕后斩草除根,一幕又一幕诛杀功臣的戏份,开始上演。接着故事倒叙到楚汉相争之初,项羽和刘邦强弱悬殊,刘邦擅于钻营,因缘际会,反而先入秦都咸阳,却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品格     
李恩柱 《领导文萃》2012,(19):64-66
社会的奇妙在于,舆论一旦形成,就会有御用、非御用的学者,煞有介事地从学术角度考查、论证皇帝不同于常人之处。尽管刘邦父母连真名实姓都没有,《史记》里只说:"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但是后世一些人,对这位汉朝的开国皇帝"全方位"论述,查出其父其母的真名实姓。东汉学者王符,说刘邦的父亲叫"刘煓",魏晋时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则说刘邦的父亲名"刘执嘉",刘邦的母亲姓王。也有人认为刘邦的母亲不是姓王,而是姓温。有一部书还给刘邦的母亲查证出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含始"。  相似文献   

7.
汉高祖刘邦封王侯、任大臣一般都是由大臣提出,经过充分讨论才作出决定,且全凭功绩高低,好像非常民主、公正.但在卢绾封王这件事情上,大臣们却看清了刘邦用人的"民主"原来是在作秀,实际上完全是个人说了算.  相似文献   

8.
张嵚 《领导文萃》2022,(3):42-45
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中国历代皇帝里最神奇的"创业奇迹"——汉高祖刘邦常被人吐槽的,就是其无比草根的"创业团队". 刘邦的"创业团队"有多草根?以东汉学者王符的话说就是:"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缯肆、狗屠也;骊山之徒,钜野之盗,皆为名将."特别是那几位最早跟刘邦"创业"的团队成员,樊哙"以屠狗为事",夏侯婴"为沛厩司御",...  相似文献   

9.
刘邦的韬略     
刘邦是项羽的对立面。 刘邦是中国第一位没有文化的统治者,第一位非名门贵族血统的人登上最高权力宝座。刘邦极会“打天下”,也极会“坐江山”。这一切都有赖于 他 那深文 周 纳的 谋略。《史记·高祖本纪第八》简直就是谋略篇。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在蕲县起事,沛县县令在萧何等人劝说之下召集刘邦,一起响应陈胜。派樊哙召刘邦的命令下达之后,县令又有些后悔,紧闭城门,拒刘邦于城外。刘邦并未攻城,只是射书到城上,陈说拒绝自己的利害关系,结果沛县父老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恭迎刘邦,拥刘邦为沛公。兵不血刃,取得完胜。此刘邦韬略一。刘邦经过高…  相似文献   

10.
匡济 《领导文萃》2015,(8):73-76
<正>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  相似文献   

11.
<正>秦末的人们高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个人才都想称王称侯,有点痞子性格的刘邦就是这诸多人中的一个。他在萧何等一干能人的帮助下取得成功后,心里老是不踏实:像自己这样的人都能成为汉王,那么手下那些文臣武将,哪个不比自己有本事,他们怎么会死心塌地听从于自己而不起异心呢?刘邦的这些猜疑不是没有道理的,韩信、陈豨、黥布等一个个能人另立山头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刘邦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守业时,都把提防手下造反作为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初,摆个地摊就能发财,可很多人不愿;90年代初,买只股票就能挣钱,可很多人不信;90年代末,开个网站就能赚钱,可很多人不试;到现在这个“生活已经不缺功能,大家要的是感觉“的年代,开个工作室就能赚钱,就看你敢不敢尝试.……  相似文献   

13.
重庆大饭局     
<正>关于历史上的饭局,中国人会首先想到鸿门宴。它实在太有名——公元前206年,运气很好的刘邦先攻入关中,占领秦朝首都咸阳。运气不太好的项羽遭遇秦军主力,缠斗太久,晚来一步。按照"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刘邦是赢家。项羽不服,他的谋士范增便琢磨了一个办法,在项羽的驻地鸿门组了个饭局,主宾当然是刘邦,主菜嘛,不好意思,是项庄舞剑。这个饭局刘邦硬着头皮去了,但他的主要表现不是饭量而是口才,一番情真意切的  相似文献   

14.
正尽管刘邦不喜欢儒生,大骂儒生为"竖儒""腐儒",甚至还做出"儒冠撒尿"的荒诞事,但我们发现在《鸿门宴》中,刘邦集团的处事方法与儒家一致。他们的表现可以说是合情合理,以致项羽没有除掉刘邦的理由。让我们立足《论语》加以解读。一、遇事多问"怎么办"。孔子主张遇事要问"怎么  相似文献   

15.
《秘书之友》2015,(2):1
张良,刘邦的首席谋士,曾为汉朝的建立及稳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传奇参考和借鉴的。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良路遇刘邦,彼此惺惺相惜,他便不遗余力地辅佐刘邦,最终成为"王者师"。当时,刘邦是众多义军中的一支,论影响力比不过"揭竿而起,应者云集"的陈胜,论实力又不及拥有八千江东弟子的项羽。结果,陈胜被  相似文献   

16.
校元明 《领导文萃》2014,(23):70-72
正刘邦的家庭出身不好,虽说做了主抓乡村治安的亭长,但仍是草根一个,甚至还有些泼皮无赖。但正因为这样,刘邦的交友面比较广,处世姿态比较低,与各阶层各团体都能玩得开。屠夫樊哙、监狱看守曹参、县府科员萧何都与他热乎得不可开交,他  相似文献   

17.
陈平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六出奇计,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然而,刘邦却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但他蛰伏隐忍,赢得吕后信任;伺机而动,联周灭诸吕;明确职守,独称贤相,稳定局面,成就文景之治。陈平的为官之道为当今领导干部发奋图强、逆流而上、造福百姓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河之洲     
<正>错误是一块试金头汉高祖刘邦一生征战,打了无数的败仗,平城之围可说是最令他尴尬的一次失败了。他被匈奴人布下的奇兵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最后靠贿赂匈奴单于的皇后才得以脱身。当他快马加鞭地逃回广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监狱里把一个叫娄敬的人放出来,然后满怀懊悔地当面向他道歉:"我不听先生的话,以致被困于平城,惭愧啊!"随后封他为关内侯。原来汉高祖七年,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准备联手进攻汉朝。刘邦震怒,派人出使匈奴,以察  相似文献   

19.
雷建军 《领导文萃》2012,(22):88-91
发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鸿门宴",以其赫赫声名堪称千古一宴。它是刘邦和项羽一对盟友交恶的开端,从而揭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以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势。这样一次历史盛宴,不但给后人留下了咂摸不尽的余味,也留了一个千古不解之谜,那就是宴会上项羽缘何不采用范增之计杀掉刘邦,而是放虎归山,以贻灭顶大患。究竟是什么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一时心慈手软,失去了这个一举结果日后最大政治对手的最佳机会呢?提出这个问题,前提其实是人们长期以来对"鸿门宴"的错解,把  相似文献   

20.
正公元前205年,刘邦统领汉军兵锋指向黄河西岸被项羽分封的魏国。陈平审时度势进行外交劝诱,成功地说服魏豹加入刘邦阵营反楚,刘邦顺利地突破了项羽设在黄河北岸的第一道防线。陈平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说服魏王的呢?且看:魏王:"陈公今天到此,一定是项王有话要跟我说吧?"陈平:"你有所不知,陈平现在已经投在汉王的旗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