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贞贞 《经营管理者》2009,(22):364-364
作为美国文化中最基本和重要的理念之一,"平等"的价值观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有很多的问题。在理论上,它和美国文化中的"自由"理念存在矛盾。实践上,平等政策的实施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并且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几年前,联想员工的一篇文章"联想不是家",曾经引发了关于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诸多讨论。现实中,关于这一话题还是常常会引发许许多多的争议。一方面,许多人羡慕Google一类的公司,允许员工带宠物上班、周五可以向老板提出"无理要求";另一方面,许多人又希望保持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距离、领导与员工之间的"非平等状态"。诸多争  相似文献   

3.
年轻干部从最底层进入,在单位领导新老更替轮回中,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几次在官位面前的抉择。在机遇面前,年轻干部是"争",还是"让",抑或是被动地顺其自然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勇气、智慧和耐心。一、积极寻找组织需要和个人理想的契合点,要主动"争"现代社会对年轻干部的竞争意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中央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要求各地到2015年,厅局级以下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有一点"辣味",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出出汗。习总书记强调这个问题,一是说明批评武器极其重要,二是说明当前批评和自我批评仍存在标准不高、质量不高的问题,变了味、没"辣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5.
<正>一、国有企业的舆论困境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有这样的论述:不独中国,世界各国对于国有企业的看法,可以叫做"在批评和抱怨中前进"。第一是"批评",国有企业在全世界几乎都永远受到批评:不赚钱以至亏损的时候批评它经营不善,缺乏效率;赚了钱甚至赚很多,批评它是"与民争利",或者是国家输送利益。如果它要做大,批评它是垄断;如果它做不大,批评说国有企业没有竞争力。总之,国有企业总是受到各种批评,导致其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6.
正"新常态"并不意味着经济低迷,而是向正常状态的回归,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应改变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预期,逐步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形成"新常态"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省考察时谈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论述被一些学者概括为"习近平常态"。联系到目前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再平衡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新常态"还是"再平衡",都将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4,(20):22-23
正近年来,因恶意欠薪、企业外迁、股权变更等原因引发的劳动争议大量产生,由此引发的工人集体讨薪、群体上访事件,给社会和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深圳市横岗街道是龙岗区的制造业"重镇",其用工集中企业超过3000家,但横岗街道的劳动信访案件连续两年办结率达100%,劳动仲裁案件法定时限内审结率达97%。2013年,横岗街道劝返欠薪逃匿者16人次,退还员工工资807万元。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横岗街道劳资纠纷案件数量同比下降,劳动监察人员排查问题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这样的工作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该街道创新实施的"四个到底"调处经验和"四个在前"源头治理举措。  相似文献   

8.
<正>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了一个"处长问题"——"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是完全颠倒了吗?"总理对一些改革措施迟迟不"落地"反问道:"中央研究了一年多拿出政策,结果各种手续再走一年,这不是闹笑话吗?""处长问题"被人们诟病,由来已久。但受总理批评似乎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处长问题"不仅颇有一点"普遍性",而且  相似文献   

9.
楚国良 《领导科学》2012,(15):10-12
近年来,干部年轻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最年轻市长"还是"最年轻镇长",都备受公众关注,也饱受争议。如今,湘潭"90后"副局长的出现,也遭到了广大网友们的质疑。对"火箭干部",为什么我们习惯于质疑?对年轻干部的任用更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对此谈点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正这三年中国的国际环境并不理想,东海、南海爆发的摩擦考验领导人的智慧。国际社会批评中国咄咄逼人的观点也并不鲜见。我认为,评价政府的外交,必须把行为放进国际权力格局的大背景之下。很多人还在讨论中国是应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要"有所作为",其实看清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后自然得出结论。邓小平时代决定中国必须韬光养晦,1980年代中国对外策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还有不到半年就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却依旧冲劲十足,而且,总是一张嘴就能把全世界吓一个跟头。这就是唐纳德·特朗普。他在社交网络上批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无聊、冗长,令人昏昏欲睡、不忍直视";他在演讲中声称要在美墨边境修建"长城",防止墨西哥非法移民入境;他口中应对中美关系的主要策略是大幅增加中国商品关税;为应对极端恐怖团体的威胁,他向美国少数族裔开起了炮……对于美国面临的敏感问题,特朗普的解决思路确实很"宽",  相似文献   

12.
正批评下属特别是资深员工是一件不轻松、也不容易的事情,有时会令那些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的领导者感到无所适从。但是,谁都会犯错误,批评也是一种艺术。如果领导者不懂得如何批评下属,就可能降低部门的工作效率,甚至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情绪。那么,领导者该如何批评或"敲打"资深员工呢?把握好时机——适时"敲打"什么时机"敲打"资深员工既是工作方法问题,又是领导艺术问题。时机选得准、找得对,  相似文献   

13.
<正>近来,听到一些"权威人士"惊呼,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正在"急剧动荡",质疑中国"过度自信"与"强势",以致陷入"亚太困局"和"孤独大国的地位",外交上"处处被动"与"无所作为"。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沿着中国周边走一走,看一看到底是宽广的"阳关道",还是风雨交加的"独木桥"。东北亚,除了需要高度警惕日本重走军国主义老路外,并不存在什么"急剧动荡"。日本右翼也许想放把火,但他们既没有能耐,又没有胆量敢把火  相似文献   

14.
几乎在每个单位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些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的人"。闲人"问题是许多单位的"通病",给单位管理带来很多不便,不仅挫伤了干事者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单位整体形象。细究"闲人"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5.
提起中国的"官二代",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我的爸爸是李刚"、杭州"70码"和"谁敢报警我打谁"……等影响恶劣的社会事件,这些事件当中的"主角"们都有一个威风凛凛的"官爸爸",家庭的宠爱和纵容导致这些"主角"们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行为. 在对"官二代"们恶劣行径批评和抨击的同时,国人也将视角转向国外,希望了解国外的"官二代"都在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正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每个孩子都会问的问题,看似简单幼稚,实则为天下最难的问题。一个人具体行为的好与坏,不难判断,利他为"好",害人为"坏"。然而,"好人"和"坏人"的界定,却很困难。比如:一个人,有时做好事,有时做坏事;对某些人做好事,对另一些人做坏事;前半生做了好事,后半生做了坏事;做的事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这样的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小微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困难,许多行业的小微企业被挡在"三重门"之外:一个是"铁门",垄断企业把持,万夫莫开;一个是"玻璃门",好的政策看得见、却进不去;还有一个是"弹簧门",有了准入机制,小企业进去后又被弹了出来. 如何破解小微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一场大考"小微企业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甚至是一个政治问题.答好小微企业发展这张考卷,需要做好"加减法".  相似文献   

18.
贺海峰  查英 《决策》2012,(1):25-27
"管"的思路在干部中还很流行。"管"有管制、控制之意,传统思维一说管理就是消除矛盾,就是维稳。对于社会管理,我们应当先理后管、多理少管。"社会管理热"的背后《决策》:政界、学界、媒体普遍认为,2011年中国政治与生活的关键词是"社会管理"。大家也提出了很多概念,比如"社会治理"、"社会重塑"、"社会重建"、"保卫社会"。为何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刘峰:这么多年以来,政府主导做的  相似文献   

19.
如果是一名工人,他上班时喝得醉醺醺地来了,办公椅上一坐就打开电脑斗地主,不说开除,起码也会受到"重重的罚款";可是,这位科长"上班喝酒而斗地主",很有可能既不会被开除,也不会被"重重的罚款",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批评"。对这种懒散的工作作风,不是没有监督,而是监督往往流于形式。首先,"不敢动真格"。给《人民日报》写这篇"党员来信"的作者为"史岩",其实是个化名,也不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引起轩然大波的几件事,都跟"告密"有关。近来引发关注的"告密事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叫揭黑,例如情妇"反水"导致贪官落马;另一类叫"揭丑",例如举报某公众人物嫖娼、外遇、言论不当等等。前一类大快人心,后一类却往往具有一定争议性。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在酒桌上即兴唱评《智取威虎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