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熟知的中国"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到现在也并没有过时。"不干涉""不挑战""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输出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可以列出一个长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国际责任观和国家利益观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思想内涵,突出表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外交理念。中国的世界秩序观以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立足点、以维护国际秩序总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推动新型国际关系为  相似文献   

3.
李少军  乔良 《领导文萃》2010,(24):127-135
<正>中国现在面临两难:为了国家利益,必须进行"权力政治"的互动,特别是发展和使用军力;为了和平发展,又必须尽可能避免其不利影响。基于此,中国应开展三类不同的外交,即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国际体系就像"蜘蛛网",每个国家网在其中李少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外交的转型: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乃至奋发有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政治性的区域或次区域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周边而言,区域性大国有:北边的俄罗斯,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印度,东南部的印尼与东北部的日本。这四个国家与中国一道,构成笔者所说的"亚洲五强"。亚洲的格局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这五强的影响。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并且与中国一样属于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又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5.
《领导文萃》2015,(4):135
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还是周边外交,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韬光养晦"转向了"有所作为"。由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及话语来看,从十八大到今天,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基本形成。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这个大外交战略的核心话语就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  相似文献   

6.
苏浩 《领导文萃》2013,(16):115-119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元首或高层领导人外交便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外交方式。新中国至今的五代领导集体,每一代的核心代表所进行的首次对外访问,往往决定了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内涵。世界也十分重视中国新任领导人的首次外访,并把这种访问视为显示新领导班子外交方针的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7.
<正>自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以来,逐渐将外交原则由原来的"韬光养晦"调整为"奋发有为",这一转向使中国外交面貌一新,但争论也随之而来。其中,焦点之一就是如何看待"不结盟"政策。之所以有种种议论,一方面因为中国政府在有意或无意地放松"不结盟"政策,令观察者的思想出现模糊与分歧。另外,外部的争论也可能成为政策调整的先声。"不结盟"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一项外交政策。这项政策的提出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步伐加快,加之日本和几个地区国家不断闹腾,中国外交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很关心和重视中国的外交战略,说什么的都有。比如"韬光养晦"战略已经过时,现在"应该大有作为";应该重新考虑是否仍要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需要重新评估"不结盟"政策的利弊,启动"准结盟"或"半结盟"政策;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延续以往外交传统同时又推陈出新、亮点纷呈的外交新格局;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设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外交节奏从"韬光养晦"走向"奋发有为"。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新理念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  相似文献   

10.
郑永年 《领导文萃》2015,(8):116-118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新一代领导人形成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在外交方面,中国未来又该怎么走呢?如同内部改革与发展,这个问题对中国和世界同样重要。对中国来说,它关乎是否有能力塑造可持续的外部和平环境,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可持续崛起,而且也有能力承担大国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对外部世界来说,则关乎崛起的中国会对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不仅仅希望中国的崛起不会颠覆现存世界秩序,而且更可以从中分享巨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这一战略思想已成为邓小平同志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把握中国外交脉络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是中国外交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需要更有利的国家形象和更强的软实力做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在这个全球互联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需要更好地梳理自身发展特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成功经验,向世界提供更好的叙事。目前,中国的崛起在世界眼中首先是一个经济成功的故事,但是中国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人权改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成功,还没有得到充分讲述。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成  相似文献   

13.
何谓"小棒外交"所谓"小棒外交"(small-stick diplomacy),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大棒外交"而言。这一概念认为,在处理领海纠纷等问题上,中国目前正大力依靠海监等民事执法船只来维护国家主权,这种做法既使北京避免被指责为"炮舰外交",又可以向对手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体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与"小棒外交"一同被提出的、意义相近的说法,还有"非硬实力""黄岩岛模式""被动式果断"等。"小棒外交"的提法最早见诸报端,是在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2012年4月23日,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美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和吉原俊井发表《南海的小棒外交》一文。文章称,美国及其东南亚盟友"不应只关注那些占据着新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是亚太新秩序的参与者与构建者,而非中国的亚太秩序。一种秩序的建立需要杂糅利益、暴力与正义等三种不同的要素,中国的倡议、方案以及红利只是亚太秩序变革的增量,要改变存量,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努力。"中国秩序"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夸大了中国在亚太秩序中的分量,将中国提出的一些外交主张视为颠覆既有秩序的举动。中国的亚投行与丝路基金被认为是与美日  相似文献   

15.
正对中国的外交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中美之间能否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即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有理由相信,直接的军事冲突和战争发生在中美两国之间的可能性很低,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发生作用。首先是中国领导层的清醒意识。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要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并且提出要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修庙,建庙,不拆庙。无论是亚投行,还是上合银行,我们做的是增量改革"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经济总量以GDP计算总量到2010年达到世界第二的时候,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势和举动,国际上存有诸多疑问。我们说中国不走传统大国崛起的道路,即争霸的道路,别人不相信,美国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实质上就是为了抑制我们的崛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推出了一套组合拳,"一带一路"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7.
曹林 《领导文萃》2013,(7):23-24
中国的改革,需要只争朝夕。不改革,日新月异的世界不会停下脚步等待中国;不改革,既得利益集团不会主动让出利益;不改革,许多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会不断激发,累积的戾气和怨气在突破临界点后会有一天突然不可收拾,爆发社会危机;不改革,一直潜伏在中国社会中的"文革"余孽也会兴风作浪,使中国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社会发生倒退。稳定是人心所向,但稳定不是"维持现状",而应该是在改革中追求动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正>为系统分析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梳理中国发展模式的本质特征,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与《管理世界》杂志社,将于2017年8月在北京联合主办"中国的发展模式"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着"中国发展模式的经验及其可复制性"这一主题,拟讨论以下领域的问题(可以不限于这些选题):(1)发展经济学前沿理论和发展实践国际比较:起飞、追赶、转型和可持续增长;(2)中国实施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3)中国的公共权力与发  相似文献   

19.
<正>为系统分析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梳理中国发展模式的本质特征,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与《管理世界》杂志社,将于2017年8月在北京联合主办"中国的发展模式"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着"中国发展模式的经验及其可复制性"这一主题,拟讨论以下领域的问题(可以不限于这些选题):(1)发展经济学前沿理论和发展实践国际比较:起飞、追赶、转型和可持续增长;(2)中国实施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3)中国的公共权力与发  相似文献   

20.
<正>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时,其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写了篇文章,对中国提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有多大;二是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适应这种持续高速增长;三是如果中国成功地做到了前两点,30年便会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