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杰全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29-32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有一些事件所导致的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公众关系的全面反思,学者们也提出了包括“民主模型”在内的一些新的公众理解科学模型。本文作者在对公众参与科学事务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为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科技公共传播)建立一个包括知识普及、科学理解、公众参与在内的整合性模型。 相似文献
2.
刘蕙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49-53
科学实训室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之一,实训内容和使用者在学科层面的特殊性使其和其他类型的实训室有所区别。以科学素养为视角,目前的科学实训室主要以观察和巩固知识为主要实训目的,并不能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清“科学的本质”,弥补他们在科学素养方面的缺失。以科学素养视角和可持续使用为基本原则,创设包含阅读区、实验区和作品展示区的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实训室,帮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提高对幼儿科学教育内涵的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3.
贫困地区农户信贷市场参与行为是影响信贷扶贫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地方性知识理论,从借贷观念、财富认知和生活逻辑三个层次构建了贫困地区农户信贷市场参与行为分析框架,并以内蒙古、山东两省的经验数据进行佐证。研究表明:借贷地方性知识作为影响农户生产生活的金融文化背景因素,对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市场参与行为具有潜在的规约和引导作用;农户的信贷市场参与行为在同一地区呈现外部一致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强调帮扶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应重视贫困地区农户信贷需求的群体性和区域性特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信贷扶贫工具创新。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引入与模型分析已经渐入佳境,在实践层面也崭露头角.然而在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与优化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前,还需反思这一做法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公众参与科学实践?实施公众参与科学的项目是什么?在中国当下语境中,这种原因似乎是统一且先验的,然而通过考察西方与中国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与理论,可以发现,公众参与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导向,并形成了不同的逻辑基础.对此,本文分析总结规范性、工具性与实质性三种公众参与科学的目的性逻辑,区分不同目的逻辑下的公众参与科学实践的差异,指出尽早实现从规范性逻辑、工具性逻辑向实质性逻辑的跨越,才是发展中国公众参与科学,实现真切的、多样性的科学传播实践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5.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5-53
以微博这种新媒体形式为突破口,将经典知识沟研究从知识获取延伸到知识生产,以揭示微博知识生产的不同形式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并对知识生产和公共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中国网民在微博上进行知识生产的程度十分有限,且直接知识生产的频率远低于间接知识生产;2)微博知识生产存在显著的性别鸿沟和城乡鸿沟;3)较于知识获取,知识生产能更好地预测公共参与,且直接知识生产的作用更大;4)生产事实加观念知识比单纯的事实知识或观念知识对公共参与的影响更大,而生产正面和中立的观念知识越多,公共参与行为也越多,负面的观念知识则毫无助益。 相似文献
6.
7.
作为影响知识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播媒介差异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报纸和电视的知识沟效果的比较 ,鲜有研究对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知识沟效果的差异进行实证探讨。通过对两组不同时期美国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 ,发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者之间的使用沟在因特网上比在传统媒介上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 ,因特网上较大的使用沟也导致了更为显著的知识沟 ,使得数字鸿沟不仅在强度上 ,更在后果上有甚于传统媒介的使用差异。这些发现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加深对知识沟现象及其成因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为方兴未艾的数字鸿沟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8.
王晓楠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37-45
近几年,环境行为研究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国内外研究者较多关注公众个体日常环境行为及其影响机制,往往忽视了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基于CGSS2013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构建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嵌套模型,对中国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微观个体层面上,居住在农村的居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较多,教育水平较高的公众实施较多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媒体使用、环境污染感知、政治参与及政府信任对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有促进作用。在宏观省级层面,经济发展、产业比重合理调整可以激发地区公众平均环境参与行为,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垃圾清运量的增加和PM2.5浓度升高,会促进地区公众平均环境治理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9.
10.
以传播学"知识沟"的理论视角,审视城市景观传播中传播者群体与受众群体之间"知识沟"存在的必然性、特殊性和矛盾性。在城市景观传播中,应把握传播者群体与受众群体对于"知识沟"的平衡点,寻求两者精神的高度共鸣。 相似文献
11.
姚国宏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
20世纪以来,知识与权力及资本紧密结合并日益受到后者的操纵,国家/科学复合体殖民了社会的一切公共领域.国家权力在科学划界、科学知识生产的形式和规模、传播和评价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当代知识异化的深度和广度.知识向自由的回归是当代知识人最深层的渴望. 相似文献
12.
陶建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7-11,18
传递知识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之一。本文以发展传播学为理论依据,通过问卷抽样调查获得了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知识水平现状,并探讨了媒介行为(媒介接触频率、内容偏好等)与其知识水平的相关性。从研究结果看,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总体乐观;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和其媒介行为密切相关,尤其是时事类知识水平受到其媒介行为的影响更大;媒介接触内容偏好方面,政法、财经、体育、广告等内容和知识水平有比较显著的联系;在农民工的人口、经济特征方面,文化程度与知识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对时事性知识的影响比常识类更显著。网络时代的特点,又给农民工的媒介行为与知识水平提升带来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公众作为网络舆论的承担者,决定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中的公众行为可分为理性参与行为、网络从众行为、网络失范行为、违规违法行为等4种类型。从公众参与的视角看,这些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参与不充分和参与不规范并存。在政府的舆情管理中,应主动引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对公众行为分类引导及区别施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科学的组织形式经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治理是社会协作的新形式,它意味着社会机构与个体行动者之间有更多水平互动。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组织参与以达到理想的结果。治理有其内在的规范维度,又涉及互动过程。基于共生产模型的"混合论坛"概念既容许规范的分析,又容许经验的描述,是研究治理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当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阶段,以公共环境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便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议题。公众参与作为一种社区治理方式,意在唤醒公众意识、凝聚多方力量、赋予城市公民营造生活环境的主体权利。文章对英国、日本和中国社区更新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比较分析,从“共同缔造”理念的树立、景观叙事的构建、自组织培育及社区规划师制度建设等角度探讨顺应当下社会需求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惠东坡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3):20-24
超文本是一种描述信息的方法,是电脑文本实现开放性的技术手段,是实现网络知识信息共享的桥梁.在网络传播中,知识是以超文本为载体,把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等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文本语境,在这种全新的网络传播语境中,知识传播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分析概括,并探讨这种新的网络传播实践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传播特性,以期对新的传播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一些基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陈丽妹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93
基于“社会行动-结构”理论对体操发展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年代体操运动员的参与行为不同。以社会结构转型为基础,比较分析不同年代体操运动员的参与行为,以“社会行动-结构”为研究视角能解释体操运动员参与行为的转变,以此提出相关体育职能部门应制定符合社会转型的对策、体操运动员等应积极适应社会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是加快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亲环境行为则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体现。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传统媒体对亲环境行为的舆论引导功能,但较少关注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体的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且从环境知识视角进行机制分析。研究发现:公众的亲环境行为总体上并不积极,但公域环境行为比私域环境行为更加活跃;互联网使用对私域环境行为和公域环境行为都具有促进作用;环境知识是互联网使用促进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相比于“互联网—私域环境行为”的关系,环境知识在“互联网—公域环境行为”关系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9.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92-9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学生科学教学效能感较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等因素,导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研究者基于PBL教学模式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开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教学效能感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PBL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3-109
以1998—2020年883篇我国政治参与研究文献作为样本,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知识图谱可视化手段,呈现我国政治参与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主题、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情况。研究发现:我国政治参与的研究集中在影响因素、主体、方式、类型和政策倾向五个领域;研究热点包括农民、农民工、私营企业主、大学生、公民、民主政治、政治发展等;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队伍中,研究者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机构的合作网络尚未形成。以此描述我国政治参与领域研究的发展态势并做出评价,以期为我国政治参与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