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公共冲突与基层政府治理密切相关,不仅是推动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动力,而且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鉴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群体性公共冲突事件频发的现状,文章主要探究了目前我国基层政府在群体性事件治理方面的症结,并提出了公共冲突视角下基层政府治理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面临社会矛盾凸显与公民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双重交织,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突出问题。近几年,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参加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化,表达方式从无组织走向组织化、平和化、法律化,表达平台是现实与虚拟交融,表达诉求交叉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治理,那就是治理理念应该从"管制思维"走向"法治思维",治理重点要从"应急处理"走向"常态管理",治理模式要从"政府包揽"走向"社会共治",治理桥梁要从"封闭媒体"走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杜芸 《经营管理者》2013,(29):267-26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人数的集聚膨胀,网络舆情在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有助于政府有效的引导事态发展。本文对当前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引导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基层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存在理念偏差、信息公开不健全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层政府应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畅通群众舆情表达机制等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以提高基层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全周期管理"实质是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闭环管理,注重源头治理、过程管理、运行结果的反思与调整,具有系统性、协同性、有序性等特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但基层社会治理中还存在治理的不协调、不衔接、无序化、"剪刀差"以及治理主体能力不足等问题。鉴于此,以"全周期管理"思维推进城市现代化治理,就要推进党建引领,坚持系统治理,强化源头治理,秉持服务至上,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民主的回应型政府,不仅有利于加强基层政府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建立民主的基层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有效提升我国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途径。通过对2008年发生在我国贵州的瓮安事件中政府回应机制的分析,表明我国政府无论在回应意识、制度、方式、渠道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不断增强回应意识、不断优化回应流程、不断更新回应方式、不断拓展回应领域。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脉络下,如何进一步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整合,成为当前基层建设进程中的根本性议题。深圳市南山区Z街道将基层党建整合到整体性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形成以社区党建为核心,推进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社区管理"一核多元"的治理机制创新,探索出一种适合特大城市基层党建的社会化逻辑和模式。"让社区回归社会"这一基层党建的社会化逻辑,成为实现基层治理社会化目标的根本之道,可以为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尤其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对基层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地方稳定与社会和谐。目前基层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存在认知偏差、角色倒置、和处置手段不当的问题,基层政府应及时转变观念并通过及时预警、政策调整、官民沟通、依法行政等手段理性的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从发生的诸多重大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网络往往是导致事件扩大化的直接推手并推动其朝着恶性化方向发展,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如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治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在社会化网络时代,网络空间治理既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网络谣言这一为害甚广的社会毒瘤,以其极强的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等特点,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从贵州瓮安事件到湖北石首事件,再到浙江"钱云会"事件,都离不开网络谣言的鼓动和伴随。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首次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并明确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已在从单一社会管理向多元社会治理转变上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但距离社会治理创新的高标准、新要求还有不小距离,必须进一步审视现状、厘清问题,积极探索更精细、更科学、更富效益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路径,需要着力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预警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美学理论基础来自对中性美学的讨论,和而不同的"中和之美"主张力求规避对已被感知的集聚威胁的推诿和闹大之后倒逼政府采取作为的极端性行为。群体性事件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共识、审美竞争与审美冲突,提出群体性事件预警治理的"中和化"回归趋势:内卷化的自我反思、主动控制以加速能量自行消解、受到波动性影响之后的自我修复能力。预警型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美学路径应走在光谱两端的中间:以审美理解促进先验范畴的纠偏,预警对话性冲突;以审美宽容达成不同视域的融合,预警视域性冲突;以审美超越实现社会主体地位的平等,预警集体性冲突。  相似文献   

12.
<正>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目前关乎政治稳定的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能够公平、平和、快速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倍感头疼的一个难题。从法理上说,群体性事件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王峰 《领导科学》2015,(6):22-24
<正>一、导语群体性事件是我国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对经济社会都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通常情况下,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减少各种损失。但是,这种短期的善后处置只能是短期效应。如何把这种短期效应变成一种社会治理的长期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10·26"织里镇事件的处置以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暴力对抗程度明显增强。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指标,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对于确保社会平稳运行、减少社会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钱豪毅 《经营管理者》2013,(25):297-297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与认真实践的新课题;报告中第十二部分强调党的建设科学化,落脚点就是要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报告还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党和政府在管理国家的过程当中,常态化的管理并不具有挑战性,具有挑战性的是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应急事件,这些事件更大程度地影响到群众基本利益,如何提高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具体化体现。除了社会管理加强应急处置之外,其他方面比如经济上的银行挤兑、政治上的突发事件、生态环境突发事件、乃至国家安全、祖国统一、世界和平等诸多方面,都会检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都会使我们党遇到需要应对、需要处置的突发事件。应该说,应急管理能力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也频发。由此而引发的群众非法集群阻断道路或停尸闹丧以及冲击办公场所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涉及本地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发生后,以"维权"为名,纠集老乡"集群闹事"现象日益增多,交通事故的受害方或因不服从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交通事故经济赔偿不满,或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下,聚众阻断道路,攻击事故施害方和执法交警,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作为基层执法部门,在交通事故中处理类似事件,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分工,交警对于群体性事件束手无策,也间接造成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一步上升。本文试图从经济、法律和地方风俗习惯的角度对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原因进行了较深入探讨,并提出对交通事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中要强化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交通事故处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改革交警执法权限,转变交警执法意识,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宣传、寻求社会的理解与配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王瑜 《领导科学》2020,(6):70-73
在现代社会系统快速流动与频繁互动的影响下,突发环境事件的耦合型特征与传统的应急治理模式不相适应。协同治理理论以平等互信、资源共享、合作互利的共治共享优势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治理模式转型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耦合型突发环境事件中存在的央地应急管理协调不畅、区域间运动式动员应急成效不佳、基层应急治理驱动力不足、企业联合防治环境风险能力欠佳及网络舆论主导事态发展等现实困境,须依据协同治理理论框架要求,从利益调解机制、协同网络权责机制、组织信息联通机制及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四方面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协同策略,优化协同效果,提升协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烨  叶飞 《决策与信息》2011,(12):108-111
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由于社会阶层的重构以及利益冲突的加剧凸显出来,矛盾积压到一定的程度,群体性事件便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集中出现。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且呈现出来组织化、影响大以及非直接相关人员参与多的新特点,这给直面群体事件进行危机管理的基层政府带来考验,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要求下,基层政府亟待提高自身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出现在我国各地,并呈现出与其他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的趋势,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为了我国公共管理,特别是应急管理的新课题。利用社会心理学的集群行为概念,结合网络、网民和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可以分析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发生机理。基于对发生机理的解析,结合当前应急信息管理的理论,从信息的收集、传播、共享、发布几大方面,提出对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为公共部门制定措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畅 《领导科学》2022,(10):109-112
公共性是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与根本指归。作为社会治理的重点,基层社会治理更需要实质公共性的回归与重构。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愈加复杂,公共空间碎片化、风险化趋势明显;治理主体互动不足,畅通融合的公共治理空间尚未形成;治理方式有待更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仍存在二元悖论。重构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性,需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性价值,培养基层公职人员的公共性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