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情     
正人情,就是人的生命里众多之情的集中概括,也指人与人交往中所构筑的利益关系。李渔所言的"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人情的玄机。什么都可以欠,不要欠人情。欠了人情要记得还,真心诚意还。什么都可不放在眼里,不要把人情不放在眼里。容不了人情,人情也容不了你。人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生命的每一段,没有人情的滋润,你无法成长。成长的每一境,没有人情的河流,你难以跋涉。人  相似文献   

2.
<正>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谁都有亲朋好友,也就有了礼尚往来,这就是悠久的历史产物——人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的形式和内容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渐渐地成为人们的一种无法抗拒的负担。难怪有的人不无担心地哀叹:人情,变味了!  相似文献   

3.
言为心迹,行属本现.个性是一个人在社会领域中可识别的信息符号,领导干部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在工作生活中彰显一定的个性实属正常.有无事业心是衡量一个人工作态度的重要尺度,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想事干事肯定是好事.但在实践中,笔者观察发现,如果一个领导干部的个性和事业心都很强,则极易产生"双强叠加"效应,如果自己不觉察、亲友不提醒、组织上不施治,则缺乏必要调适的"双强"极易使领导干部待人处事走上至刚至猛的路数.譬如,开口就讲工作,站坐都忙工作,不分昼夜沉迷于工作;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容不得反对声音;为人处世缺少温情,淡薄人情,违背常情等.长此以往,"双强"领导干部也一定会在心理上严重失衡,工作上严重失分,交际上严重失态,导致个人的发展不可持续,实在可惜.那么,"双强"领导干部如何避免"走火入魔"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从近年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违法乱纪的官员都栽在"熟人"关系上,人情成为他们逾越不过去的陷阱。几乎所有领导干部都曾饱受人情的困扰。事实上,人情本无错。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这是人情的本原,也是人性的本原。但是,人情又隐含着腐化变异的风险,当它参与物质或利益交换时,那些附着在人情上的种种消极属性已然扭曲了人情的原貌。这时候的人情,或是掩盖非分企图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交往活动中,人的情绪、情感的表达需要合乎情理,说一个人通晓"人情",也就是指他通情达理,能够以常情、常理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人情"也可以用来指称一个人待人处世所应具有的常理之情,亦即人之常情。依照常理、常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普遍通行的、约定俗成的待人处事之道,亦即人心、世情,它们也是"人  相似文献   

6.
<正>公元783年,陆贽上书唐德宗:"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生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清人祝庆祺编辑的《刑案汇览》中也说:"律设大法而体贴人情。"这些话典型表达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情。此处所谓的人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心理倾向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意识,二是人不可避免的软弱。这就不是"人情世故"中所谓的人情。人  相似文献   

7.
我们将"欲望"列在创业者素质的第一位,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佛经上有一句话,叫做"无欲则刚",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欲望,他什么也不想要,什么也不想得到,那么他也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必怕了.但我却认为这是另外的一种欲望,1979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欲望的解释足可证明.  相似文献   

8.
正《资治通鉴》记载:大臣陆贽上疏给唐德宗说:"立国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而得到人民大众拥护的关键,在于洞见人情。所以孔子认为人情好比圣王的田地,治国的道理都是从人情上产生的。舟就是君道,水就是人情,舟顺从水的规律才能浮动,违反水的规律就会沉没;君主得到民众的人情,他的统治就会巩固,失去众人的人情就很危险,古代的圣君一定要让个  相似文献   

9.
正咱们的风俗、文化都是很看重人情的,"人情世故"这个成语就是人情的结晶。有句话说"有理走遍天下",其实走遍天下必不可少的还有人情世故。谚云"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不懂这个人情,再有理,也常常寸步难行。一位长辈曾给我说过,他在路边的一个石碑上看到过不知哪个人用土坷拉写的一首诗:"人穷莫走亲,走亲贱了身。有钱常来往,无钱断了根。"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人热情,讲究"呼啦"一下子一拥而上。比如吃饭结账,一伙人会为争着埋单而在那里撕扯;比如谁家有急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立马就会聚拢过去七嘴八舌出主意。几千年的历史,差不多是人情交织的历史。但好多事成在人情上,也坏在人情上;温暖在人情上,也扭曲在人情上。好人情是一笔沉重的欠账。在人情泛滥的社会里,最先沦陷的,往往是契约和规则。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经理对我说:"什么是管理?我看就是三大块事儿:第一、开会:大事小事都得和有关的头目开会商量,不能一个人独断专行;第二、训人:生产上、销售上出了什么事情,都不能不闻不问,是谁的责任就训谁,不然还不天下大乱了;第三、应酬:见上级、见客户、见协作单位、拍广告、参加公益活动,不是宴请,就是剪彩、新闻发布,不露面还不行,简直像是套上笼头的马,别想尥蹶子不干。什么双休日、节假日从来不敢想,工作压力太大了……"  相似文献   

12.
给的学问     
<正>给口德:直话,要转个弯说;冷冰冰的话,要加热了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给掌声:有些人一生都没给过别人掌声。不懂鼓掌的人生太狭隘。给面子:不给面子是最大的无礼。伤什么,别伤人面子。  相似文献   

13.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简单说,就是做官要懂得融入所谓的小圈子。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十分看重人情,做什么事情往往把人情关系放到重要位置,认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干部队伍中,看重人情关系的现象也有一定市场。正如上面提到的,入圈就能得到好处和实惠,不入圈就要受到冷落甚至打压。干部能否得到提拔重用,要看与上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关系亲疏。这样的现象在现实中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14.
<正>夜读书,读到宋人黄庭坚《书缯卷后》,书中有云:"士大夫处事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事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黄庭坚之意似不难懂,就是说,为人处世也许不用有那么多规矩,不必刻意不做什么,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可做,那就是不要太俗气,人俗气就不可救药了。那什么是不俗呢?就是平常看起  相似文献   

15.
人情、关系被认为是最能反映中国人社会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关键词.诸多研究表明人情、关系的逻辑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说到人情、关系,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偏偏又觉得抓不住、看不清、悟不透,事实上在中国职场,饭局恰恰是中国人情、关系的展台.  相似文献   

16.
<正>人情本是道德情感至真至善的体现,但是随着权、利、欲的渗透,正常的人情往来就会蜕变为权情往来,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就可能"束缚"手脚、"绑架"身心,甚至演变成贪污腐败的温床。因此,领导干部逆转人情"绑架",既是为政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希望所在。一、人情"绑架"的特征与实质人情"绑架"是指在礼尚往来的语境中,通过不断地给领导干部送单向人情制造和强化其负债感,最终达到以公权偿还人情之目的的心  相似文献   

17.
正守纪律和讲规矩,在大方向上是一回事。纪律也是一种规矩,是更为严格讲究的规矩。但是,仔细讲来,讲规矩还是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党纪,第二个层次是国法,第三个层次就是符合人情道理的规矩,最典型的就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礼貌。不消说,现在党内的某些人,不仅不守纪律,而且不讲规矩,将三个层次的规矩,统统抛在一边。贪污腐败,随意泄露党的机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连起码的人情道理都不讲。不讲规矩的原因,是这规矩背后,有人情和圈子的阴影。中国  相似文献   

18.
职场人情,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但很少有人能完全想明白:对于送人情的,该如何送才能恰到好处,既贴心又不显得"巴结"?对于受人情的,目的性太强的,礼太重的又该如何拒绝?受了人情,日后一定要归还吗…… 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越来越重视人情投资,他们认为这是拓宽人际、增强人脉的有效手段,"特殊事件送礼,请客吃饭"成为常用的手段.有16%的人从心里抗拒这件事,但还是纠结地进行着.如何投资人情,这是一门大学问.  相似文献   

19.
正同事就是共同做事的人,工作接触最密切的人。换一种说法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所以,同事在一起,开开心心,其乐融融,像家一样的气氛,是多么愉悦的一件事。小李剪了一个新发型,她把一头蓄了几年的披肩长发剪成了齐耳短发,同事们都齐声称赞她的短发清爽和简洁,小李在这一片赞美声之中,对理发师的怨气一古脑儿全消了。小李说:"当时我剪完头发,觉得一点都不像我理想中的模样,气得我当时就想跟他吵一场,找他理论,怎么给我做成了这样的发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的美     
每个人都憧憬美的生活,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美。但什么是美的生活,如何创造美的生活,这又是很多人不能立即清晰回答的问题。 罗曼·罗兰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揭示的是美的主体性:没有人,也就不存在美。的确,美是善于审美的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