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规定,特别是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新出台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一"上"一"下"、组合实施、相辅相成,完善了干部管理的制度链条、工作格局,把干部工  相似文献   

2.
正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点是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结合基层操作实际,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推进落实。一是"下"有所法,"下"出正气来。可结合已出台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推动干部担当作为防治为官不为办法、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规定等指导性文件,探  相似文献   

3.
<正>能上不能下,一直是干部工作的难点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作出了制度性规范。"能上能下"两者不可偏废,"能下"执行不到位,"能上"必然要打折扣。只有"下"成了常态,"上"才能真正有状态。"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制度机制,"能上"不能下,导致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屡禁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已经讲了很多年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现在终于落地,有了明确的规范。该《规定》清晰地传递出领导干部不再是"铁饭碗"的讯息,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设计中,"能上"是正面的导向,即是说它对领导干部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会起到激励作用。"能下"只是"能上"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上不能下,是长期困扰干部队伍建设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会极大地降低干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消解广大干部的事业心和创造活力,危害党的政治生态。近些年,各地对此做了很多探索,2015年,中央又专门就此出台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为解决能上难下问题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再次使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成为舆论热点。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解决而没有根本解决的干部人事制度痼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痼疾已经严重影响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要实现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官场新常态,必须针对病因,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对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和清明政治环境意义重大。但从目前情况看,在干部"能下"方面还存在许多制度壁垒和心理障碍。如何解决干部"不能下"痼疾,建立干部"能下"长效工作机制,畅通干部"下"的出口,是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亟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正>干部履职尽责管理,就是以事业发展、单位职能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承担的任期目标和年度任务为基础,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教育培养、管理监督、选拔任用、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这是湖北省委着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促进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好干部履职尽责管理问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健全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这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关键所在,是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紧迫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从严管理干部工作,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近期,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正>习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组织部门作为干部管理职能部门,要坚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在"为官不易"成为新常态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严管理干部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必须按照"管理要全面、标准要严格、环节要衔接、措施要配套、责任要分明"的要求,认真分析研究,努力加以解决,把"严"字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治党,从严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限制和约束公权运行,"零容忍"反腐治吏,出重拳狠刹"四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与此同时,有些干部出现了"不自在"现象,认为"舒适度"降低了,"当官没劲了",在岗找不到感觉,干事提不起精神,甚至出现"为官不为"现象。如何实现领导干部的"舒适度"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合拍,既能让领导干部在制度的笼子里规范用权,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又能让领导干部在"不自在"的情况下"舒适"从政、积极作为,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  相似文献   

13.
<正>备受关注的《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全文正式公布。就因为"能下"这两个字,这项《规定》给了社会极大的期待。要不要下,谁说了算?《规定》提到,干部有10种情况被认为不适宜担任现职,若经组织提醒、教育或者函询、诫勉没有改正,必须及时予以调整。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区分不同情形,采取调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的内容、机制、方式和责任追究等进行了规范和完善。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监督,强化纪律和规矩约束,全面加强和系统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重要制度成果。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从严管理干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化党组  相似文献   

15.
正新时期选好用好干部关键在于构建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新机制。2014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在2002年中央颁布的《干部任用条例》基础上修订而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干部工作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丰富、拓展,是新时期选好用好干部的新纲领。体现了我党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着力解决选人用人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干  相似文献   

16.
<正>沈小平,现任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机关综合文字服务、课题调研和宣传工作,主持承担的课题调研多次获奖,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党建研究》等报刊和人民网、光明网、半月谈网等发表理论文章、时事评论500余万字。记者:沈主任,您好!中央印发的《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直面官员"能上不能下"的老大难问题,并力求破解这一难题,这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大步骤,将对完善我国选官用官制度,重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请您谈谈出台《规定》的意义以及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领导科学》2016,(4):40-41
正推动干部能上能下,难点在"下"。江苏省泰州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创设一系列制度举措,有效打破了干部"只能上位、不能下位"的"铁定律",端掉了"一朝入仕、终身为官"的"铁饭碗",搬走了"四平八稳、安享太平"的"铁交椅",实实在在为治庸治懒治劣开出了一剂良方,使能上能下成为干部管理新常态。  相似文献   

18.
<正>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如果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作风不正,那党的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严是爱、松是害",管理干部就当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从严选任,防止"带病提拔"广东对"裸官"的治理,是各地十八大以来对干部选用标准进一步从严的一个缩影。今年初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明确规定6种情形不得列为考察对象的新要  相似文献   

19.
<正>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的关键,它对从严管理干部,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给干部以持续不断的激励和压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实践情况来看,由于客观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和障碍性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调整不适宜担  相似文献   

20.
正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酉阳县牢牢把握为民、务实、清廉"六字"要求,注重教育引导,弘扬务实作风,加强纪律约束,切实将从严管理各级干部作为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酉阳县牢牢把握为民、务实、清廉"六字"要求,注重教育引导,弘扬务实作风,加强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