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后,为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十大元帅中第一个遭到错误批判的是谁?人们都会以为是彭德怀,其实并非是他。如果有人问,在中国第一个被错误批判的元帅是谁?人们肯定会说,是彭德怀!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第一个受批判的元帅是刘伯承。他是在授衔三年之后就被批判的,而彭德怀,则是在授衔四年之后。  相似文献   

2.
权延赤 《领导文萃》2012,(22):45-46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讲,元帅中只有彭德怀和林彪敢坚持己见,顶撞毛泽东。毛泽东睡觉困难,一旦睡下,没有谁敢惊扰,鸟都不敢从屋顶飞过,远远就被卫士们用竹竿绑了红布驱走。聂荣臻元帅去见毛泽东,在门口立正两个小时,卫士长请他坐等,他不坐;卫士长要去叫醒毛泽东,他不许。毛泽东说:"聂帅才是个厚道人呢。"彭德怀则不然,径直闯入毛泽东卧室报告军情,没有谁能拦得住。毛泽东多次为了睡觉被人打扰而发脾气,这次却没有发脾  相似文献   

3.
唐初名将李世勣本姓徐,后因功高,赐姓李,避李世民讳,改名作李勣,封英国公。他镇守并州十六年,突厥不敢越雷池一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朕今委李勣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后来又说过“李靖、李勣二  相似文献   

4.
无中生有     
正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了钟局长,但钟局长把他当空气,眼皮都没抬一下。他当时就来气了,跟身边一个朋友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想让他下来,他的官就当不成。"朋友说:"你调到纪委去了?"他说:"没有。"朋友说:"那你怎么让他下来?"他说:"我有办法。"和朋友分开后,他看见一个熟人,于是跟熟人说:"钟局长出事了。"对方说:"胡说,我刚才还看到他了。"他说:"不错,刚才我也看到他了,但也是刚才,他让  相似文献   

5.
"老师,我不是不懂那些道理。可我妈妈一天到晚唠叨,我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她越说做不得的我就越要去做。"这是一个离家出走被找回来的女孩对我说的话。家长会上,家长们也满肚子委屈:"现在的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他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可他怎么还是要跟我们对着干呢?""我们骂也骂了,打也  相似文献   

6.
武玉林 《领导科学》2012,(13):47-49
唐玄宗李隆基是继太宗李世民之后又一位颇有作为的唐代皇帝,史学家们将他开创的"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历来颇受推崇。范祖禹在《唐鉴》中说:"开元之治,几与正观(贞观)。"但是,在他执政的后  相似文献   

7.
有好心人劝我去庙里烧烧香,拜拜佛,许个愿,说那样的话佛就会救我,我的两条业已作废的腿就又可能用于走路了。我说:"我不信。"好心人说:"你怎么还不信哪?"我说:"我不相信佛也跟个贪官似的,你给他上贡,他就给你好处。"好心人说:"哎哟,你还敢这么说哪!"我说:"有什么不敢?佛总不能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吧?"好心人说:"哎哟哎哟,你呀,腿还想不想好哇?"  相似文献   

8.
正贞观六年(632年),尉迟敬德曾在庆善宫陪同唐太宗李世民参加宴会,见有人座次排在他之上,就愤愤地说:"你有何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面?"位于下座的任城王李道宗出面劝解,尉迟敬德勃然大怒,一拳击向李道宗面额,闹得宴会不欢而散。李世民毕竟是有些涵养的,公开场合没有发作。事后,他召见尉迟敬德说:"朕看汉史,曾经奇怪汉高祖身边的功臣很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表现,方知韩信、彭  相似文献   

9.
趣话左右     
在政治上,古人视“右”为上,视“左”为下,唐代称贵族为“右族”,称帝王的亲戚为“右戚”,而被贬谪降职的人,便称为“左迁”。在清代以前,凡朝官班次皆以文职者左,武职居右,故称武官为“右列”。 在军事上,则视“左”为大、为正,“右”为小、为副。现在在军队列中,排头兵总是站在队  相似文献   

10.
制度一方面是防范官员腐败的机制,另一方面也保护甚至成全了官员,魏征的经历就是明证. 魏征原为太子李建成洗马(掌管图籍),曾劝太子早图大业,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派人招抚魏征,并当面质问他:"汝离间我兄弟,何也?"面对李世民略显挑衅的问题,魏征并未用"各为其主"一类的套话来搪塞,而是如实应答:"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旧唐书·魏征》,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 718页)魏征的诚实打动了李世民,使李世民更加器重他,封为詹事主簿(太子府掌管文书的佐吏),践祚后擢拜谏议大夫(正五品上,专掌议论,"侍从赞相,规谏讽喻")、秘书监(从三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尚书左丞(正四品上,掌管辖尚书省诸司,"纠正省内").  相似文献   

11.
章敬平 《领导文萃》2012,(18):84-88
如果刑事正当程序权利不能落到实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公职人员和公职机关违反程序的潜在受害者,即使像刘复之这样位高权重的政法高官,也不能幸免。别以为这只是文革那个无法无天的年代独有的荒谬。1973年10月26日深夜11点多,公安部副部长刘复之接到中央通知,请他和他的同事们去人民大会堂开会。进入北大门,走了几步,刘复之开始觉得不对劲,以往都是往东拐,这回为什么被引导着往西拐?正纳闷着,中央警卫局的一个副局长突然闪现,对他说:"中央决定对你保护审查。"他回答说:"好。"短暂的会话中,一左一右,两个高大的军人,迅速靠近刘复之,架着他,进入早已埋伏好的吉普车,驶往北京卫戍区早已为他备好的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为成长的烦恼所困扰时,翻开历史,年轻干部陆逊的为官之道,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与启示. 陆逊(183-245),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陆逊从一名普通幕僚做到统揽吴国军权的大都督,仅用了15年时间.提升之快,可谓蹿升.撇除他是孙权之兄孙策的女婿这个特殊因素外,陆逊官运亨通和他个人的目标志向、人格魅力、为官之道也密不可分.归纳起来,陆逊"成长无烦恼"的秘诀主要有四.  相似文献   

13.
明君之明,大概“明”不过唐太宗李世民了。你看他,近君子,远小人,从谏如流,常常被冷谏的大臣们弄得下不来台。唐朝从他一接手就变了个模样,贞观之治被后世传颂着。如果作为后世的参考,如《贞观政要》中记载的那些语言,不失为精辟,所举的例证也对后世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但是他们在唐太宗那样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俩。  相似文献   

15.
别人问他怎么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他总是两个字"忍耐"。1973年从江西回来见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也说了两个字:"等待"。邓小平留给世人的印象很平实。解读他说话行事的一些细节,会发现其平实之中蕴含的个性,很富感染力;传达的思想方法和决策风格,更值得细细体会。  相似文献   

16.
别人问他怎么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他总是两个字"忍耐"。1973年从江西回来见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也说了两个字:"等待"。邓小平留给世人的印象很平实。解读他说话行事的一些细节,会发现其平实之中蕴含的个性,很富感染力;传达的思想方法和决策风格,更值得细细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李立三被批判3次过关1930年,李立三(1899-1967年,湖南人)犯了"左"倾冒险错误,就把他调来莫斯科进行检查。在共产国际里批判他,我(口述者,黄药眠)也参加了。李立三初到莫斯科时,曾对东方部领导人说,希望对他保护过关,那就是说要求参加的人少点,小规模地批一下。但共产国际不同意,认为他的错误太严重,必须召集大会公开批判,以教育群众、教育以后的领导者。东方大学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于志宁的出身非常显赫,他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政治抉择。第一次是在隋唐易代之际,他以退为进,在辞官归隐之后等待时机,并果断选择了同属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李渊,率领族人和其他人士归顺。第二次是在唐初时,选择了李世民阵营,他在归顺李氏后历任的官职就很清楚地表明了立场。第三次是在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上,他采取了迟疑观望的态度,但也因为这种暧昧的态度使得他遭到了武后的打压,被贬官外地,仕途生涯也仓皇收场。  相似文献   

19.
经营者若能启用有福气的员工,会使企业得到无形的帮助。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方面对于苏俄到底是绕道太平洋转轻津海峡,还是穿过对马海峡而进入日本海,一直争论不休。这时候,联合舰队总司令东乡元帅独排众议,下定决心在对马海峡布置防备。他坚定地说:“我相信俄军一定会穿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这样武断地下决策,引起了许多人的疑惧。可是,后来事实证明东乡元帅的预测是正确的。日本取得了对马海战的胜利。当东乡元帅被提名任命为联合舰队总司令时,他的地位和声望在海军军部根本无足轻重,而在国内政坛上,也只是个无名小卒。所以当委派令发布…  相似文献   

20.
独臂贺炳炎     
贺炳炎将军.是贺龙元帅之爱将。十六岁与其父贺学文一道参加红军。初战,即握一把菜刀独身冲人敌阵,左砍右杀,连毙数人,敌望之皆惧退。人赞其为“贺小龙”,因其姓,亦误传为贺龙之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