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孟子》词句类比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比喻运用在先秦典籍中具有鲜明的特色.目前对<孟子>比喻的研究,分类过于简单,其比喻运用的具体研究也不够全面.运用当代比喻的理论考察<孟子>的词句类比喻,可以发现其词句类比喻有比喻的基本类型与比喻的变式二类,每类的比喻形式尚可进行细分.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中内涵丰富的政治伦理与政治思想,不但不与当今的政治理念相冲突,还会对当今的一些政治思想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徐复观先生以为德治与民本乃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并指出,儒家修己与治人的标准是不同的,两者不可混淆。他认为,民主政治亦可吸收儒家政治思想以期实现其更大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徐先生就人治与法治问题对孟子政治思想作了深入的分析与澄清。通过对儒家尤其是孟子政治思想的分析与解读,徐复观先生架起了一座沟通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孟子"辟杨墨"是儒学史上影响深刻的一次学术辩难。后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对孟子的表现推崇备至,甚至将杨朱学说的散佚与墨家学派的终结均归因于这场论战。笔者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为了支持笔者的观点,有必要分别澄清这次辩难中所涉及的三方之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三者各自的得失。此举或可为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理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孟子"辟杨墨"是儒学史上影响深刻的一次学术辩难。后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对孟子的表现推崇备至,甚至将杨朱学说的散佚与墨家学派的终结均归因于这场论战。笔者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为了支持笔者的观点,有必要分别澄清这次辩难中所涉及的三方之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三者各自的得失。此举或可为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理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享誉世界的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的影响之所以历久不衰,一方面是它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观点、民本思想、性善论等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等各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它本身所具有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有直接关系。《孟子》语言精练、形象,运用娴熟的修辞手法说事论理,产生了明白晓畅的艺术效果。由于《孟子》篇幅较长,本文以《孟子·梁惠王》为研究对象,从材料、意境、词语以及章句这四个方面的辞格来窥探《孟子》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儒家现存最早的论著性著作,说理透辟深刻是其显著特点,该书在说理论证时长于譬喻。爬梳《孟子》全书,认为其比喻论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气势雄肆。比喻论证取材广泛,体现为对民间故事、历史传说、自然事物等的全方位涉猎;比喻形式多样,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气势雄肆体现于逻辑清晰,风格犀利。  相似文献   

7.
孟子陈述了人性构成的要素 ,论述了人性的内在性与平等性 ;在此基础上 ,作出了对人性的价值判断 ,提出了对人性的价值导向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性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孟子注疏》是见于著录的北宋第一部《孟子》注本。《孟子注疏》虽题名为孙奭所作,但据前人研究,此书是假托孙奭之名的伪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考证,认为前辈学者仅凭屈指可数的例子,就断然判定《孟子注疏》不是孙爽的作品,有些底气不足。指出关于《孟子注疏》的作者问题,除非有更为直接的过硬材料,否则只能存疑。以现有的材料为依据,无论说《孟子注疏》是孙奭的作品或不是孙奭的作品.理由都显得不够充分。另外本文对《孟子注疏》在《孟子》学史上的价值与影响以及孙奭的《孟子》研究成就也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伦理学说由“性善论”、“义利观”、“五伦说”、“修养论”所构成。其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解答道德的根源、价值、规范、修养等问题,从而实现人与道德的统一,即道德的人化和人的道德化。这对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重建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素珍 《东方论坛》2010,(4):54-56,93
《孟子》中的荣辱观丰富而深刻。该书对"仁则荣,不仁则辱"、"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无耻之于人大矣,……无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等的论述非常精当,发人深省。研究挖掘《孟子》中的荣辱观,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孟子认为自己的“好辩”是不得已,是为了“正人心,息邪说”,与当时的纵横游士之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孟子在论辩时始终坚守道义,高扬自我精神,处处体现出大丈夫的气概。孟子自认为“知言”,并善养“浩然之气”。“知言”和“养气”都是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孟子看来,言语与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精神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孟子始终围绕政治伦理来阐述语言的社会功能。孟子非常著名的“以意逆志”的观点,从文本解释学或者说从受传者的角度对言与意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怎么解读文本,怎么求得语言的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春秋霸主之一的楚国,盛极一时,然其灭亡到来之时,如同摧枯拉朽。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军事等诸多因素,但是思想文化方面也应考虑为灭国的重要因素。从思想文化等方面探究,希望增强其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哈代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强烈的音乐性,而且,他的作品中的音乐性还具有语义的载荷,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文学创作中,在作品的总体构思中,音乐性起着独到的作用;其次,哈代往往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表现他的悲观主义和“进化向善论”等思想,以及他的自然观、命运观;再则,音乐性还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孟子王道政治学的人文之维 ,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 ,从思维方式看 ,它以为道德是“整体” ,政治是“部分” ,道德是决定政治的 ;其次 ,从价值取向看 ,它既确立了人民本位的理想目标 ,又突显了君主道德的决定作用 ;第三 ,从实际运作看 ,针对在人民与君主之间出现的二重主体性 ,它制定了“俊杰在位”的宏观策略。这种旨在为智识分子以义仕派风格介入现实政治实践而张目的王道政治学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曾经产生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西方思想家提出并发展的关于正义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自证效应”,其论证方式充满主观想象,缺乏客观性。因此,有必要跳出人文社会科学“循环论证”的怪圈,适时引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应激理论来解释正义的起源问题。文章认为,由加拿大病理学家汉斯·塞利提出的应激理论为正义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正义的产生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应激反应的过程。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是应激源,抗争与妥协是应激反应在行为上的表现,而正义的产生可以看作是应激反应的结果。这也正是正义起源的条件、路径和标志。作为一种尝试,应急理论视角下的正义起源研究可以看作正义理论在当代的一种新发展,是否还有更科学和更合适的理论可以应用在研究正义的起源问题上,仍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6.
孔子和孟子在道德起源、理想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孔子的道德学说为孟子的道德学说的阐发提供了理论原型,而孟子的道德学说则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孔子的道德学说。两者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7.
如果将孟子所说的"七十者可以食肉"(<梁惠王上>)一语,放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与饮食史的脉络中加以考察的话,那么,探讨显示"七十"之龄是中国古代人的生命历程中从公务退休告老的阶段.古人年届七十就受到尊养,但古人也强调年龄必须与个人精神修养与时俱进,所以孔子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人生最高境界.古代中国社会一般庶人生活资源有限,平日以疏果佐食,只有在祭祀或庆典时,才得食肉,因此,孟子认为"七十者可以食肉",就是"王道"政治的理想目标了.  相似文献   

18.
孟子以性善为人性本质,同时,人性的生成中也潜存着后天习性面向。基于动态人性观的视域,考察孟子人性论发展的一种可能;在人性立论层面,孟子人性论并非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人性面向层面,孟子人性论潜存着后天习性,由于后天习性的介入,人性面向也由应然转向实然;在主体工夫层面,孟子提出“思诚”联结“诚”与“思”直接面向后天习性,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开显主体的切实道德践履。同时,这一过程也即是孟子人性论的生成与完成,其潜存面向也为孟子人性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