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建国初期,我国在粮食流通体制中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该政策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它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粮食危机,直接促进了工业化的初步发展。同时,它也构成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生产与消费要靠流通来转换。“假定生产过程不能过渡到流通过程,它便要陷入绝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第6页)近几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农村多种经营发展得很快。但是,各地近几年来增长较快的大宗产品,大多遇到了销售困难。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处处碰到现行流通体制这堵“壁垒”.发展多种经营是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关键,而组织好商品流通则是发展多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市场的国门打开 ,粮食流通体制将难以应对入世挑战。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又决定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因此 ,如何在WTO规则下 ,重构中国粮食流通新体制 ,营造一个有序的开放型市场格局环境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认为组建粮食银行 ,通过行政性管理、商业化经营 ,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是上上之选。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已经经历了数轮改革。1979-1993年是 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期,1993年所实施的粮食价格与经营的全面放开是迄今为止 力度最大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而1994-1999年则是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调整期,1998 年开始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改革实际上是在国民经济 市场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对粮食流通系统实行的严格管制。在21世纪初的开 放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多元化的粮食流通体系、专业化的农业保险 体系、高效率的粮食供求调控体系,从而形成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促进粮 食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 我国粮食的生产与供应问题,之所以长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没有把粮食产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凝结在粮食这一商品中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近几年床,大部分农产品的购销都已先后全面放开,成为受价值规律支配、被市场调节的商品,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唯独粮价基本上保持原来的格局,还没有真  相似文献   

6.
粮、棉是江苏农业生产的两大优势、又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如何在观有基础上继续努力发展,争取到本世纪末实现粮食3825万吨、棉花77.2万吨的生产目标,这对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拟对发展粮食生产问题提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交换是商品经济循环的决定性阶段 长期以来,论及交换与生产的关系,人们总是用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来加以解释,从最一般的理论抽象看,这种观点无疑是有道理的,但若把交换纳入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加以具体考察,就显得过于简单,有失精确了,它不能准确地揭示交换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自然经济中,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相排斥,使交换行为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失去分工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生产模式,使社会可供交  相似文献   

8.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必须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监管的关系;必须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促进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元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计划经济时期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粮食,现在也遇到了市场问题:由于粮食连年丰收,国家收购价高,市场销售价低,各地连续数年出现粮食严重滞销、仓库爆满的局面。近些年,随着粮食收购和库存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用于粮食的政策性补贴也大量增多,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粮食部门管理粗放;导致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和不合理占用大量上升。全国粮食收购款在过去6年中共产生了2140亿元的“大窟窿”,根据国家审计署牵头的中央八部门联合审计的初步结果表明,其中800多亿元被挤占挪用;余者为亏损挂帐。这一切说…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在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中应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重点要保护农民利益。同时,要充分考虑本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合理确定粮食总生产量、总储备量和品种结构;要充分考虑粮食安全问题,处理好粮改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关系;并借鉴世界产粮大国保护农业的政策,实施适度倾斜与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1.
张孝芳 《东岳论丛》2005,26(3):177-180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粮食为依托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反复,也备受关注。问题与症结究竟何在?本文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从社会意识的刚性束缚、政府目标的多重性与模糊化、政治的集体本质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的政府逻辑。本文认为,典型的政府逻辑将粮食流通制度设置锁定在某种状态中,限制了对其进行有创见性的制度创新。换言之,一旦踏上某一特定路径,各利益主体就具有强烈动机沿着这条路径继续走下去。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我先后到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等地和省肉食品公司、蜂产品公司、医保进出口公司、五矿进出口公司、粮油进出口公司、畜产品进出口公司、机电公司、轻化公司等内外贸企业作调查。通过调查深深地感到,流通产业必须进一步加快调整,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关键环节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形成多元化流通的格局。到1997年底,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改革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投融资体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投资范围 ;二是政府投资管理的职责分工和投资方式 ;三是政府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控制。  相似文献   

14.
马志毅 《社会科学》2001,(10):48-51
一、中国现行金融管理体制的问题  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法律体系、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 ,但从实际运行的效果看 ,还存在着许多缺陷。随着金融业务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我国现行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之处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1 .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金融监管比较薄弱 ,重审批、轻管理 ,监管的内容和方式比较陈旧 ,监管的标准不一 ,主管机关职责、权限不明确 ,造成金融市场秩序的某些混乱。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 ,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现行法律规定比较原则 ;二是…  相似文献   

15.
徐畅 《东岳论丛》2011,32(11):60-69
近代中国粮食流通格局的多层级性、长距离性和量大值低性,决定了粮食市场具有重叠性、寄生性和不成熟性;粮食运输方式的缺乏系统性、新旧并呈性和线路曲折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粮食流通成本高昂;粮食流通的高成本,又导致了流通的低效率,限制了国内粮食自我调剂的能力,从而为外国粮食进口创造有利条件;粮食流通只是近代中国经济的一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没有得到改造之前,单纯的粮食流通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17.
日本经济的崛起令世人瞩目,目前,日本GNP总值已相当于英、德、法三国的总和,占世界GNP总值的14%;人均资产额相当美国的3倍。1990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产值达23700美元,超过了美国。经过几十年经济建设,日本已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金融大国和第一债权大国。日本之所以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崛起,固然有多种的原因,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与社会组织相适应的包括物资流通在内的全部流通活动的顺畅,作为社会体系的流通结构的合理,围绕市场政府对流通领域宏观调控的有力,对现代化流通研究的拓展与深化,以及由上述诸方面之综合——流通对生产产生的巨大作用力,是日本经济振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指出了基本的方向和提出了原则要求。我们经济科学工作者,不仅应当为  相似文献   

19.
民以食为天,商以粮为先。在旧中国·粮食流通在整个流通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江苏是我国近代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粮食消费大省。沿江靠海的区位优势,京杭运河、沪宁铁路穿越腹地,陇海、津浦、沪宁、沪杭铁路相继接轨的交通优势,使江苏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稻米、面粉,榨油工业所需要的大豆等原料,可以通过水路、铁路从皖、鲁、冀及东北等地源源不断进入江苏市场,面粉、豆饼等可以顺畅地运往华东、华北、华南各地。到抗战前,江苏粮食市场.特别是苏南粮食市场已从以稻米交易为主转变为以稻米、小麦、大豆、杂粮交易并重,年成交量…  相似文献   

20.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构建粮食流通新体制─—对广东省粮食问题的思考董富胜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粮食流通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一是对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认识尚有反复;二是掌握粮源缺乏有效手段,国家定购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