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实践和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思想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性和革命性,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种“总体性”特点的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辩证法和革命相统一的哲学性原则。柯尔施反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哲学提出批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绝对化,破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意识形态施“意识形态”的功能,强调主观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3.
与时俱进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极其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发展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就是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 ,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  相似文献   

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正是源于这个理论品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新的实践中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顺利地推向前进.要做到与时俱进,永褒先进性,党必须确立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这是坚持与时俱进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在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四个原则:把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把尊重人民大众的层次 .性与树立共同理想相结合的原则,把理论的与时俱进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宣传要把通俗化与防止庸俗化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观、方法论精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原则、实践原则和创新原则,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指南、新标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新阶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中,如何正确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这是关系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又承认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理论,对实践有能动的指导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9.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断探索并做出了创造性的回答.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之一.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解放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始终坚持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才能不断地为新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通过理论创新实现的 ,最广大人民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源泉。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的一种运动,接受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态度。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苏东共产党人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酿成的悲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与命运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使之通俗化、艺术化和大众化。从加强语言修炼的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路径,增强其理论通俗化的可行性和实践性,这不仅需要从语言艺术性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凝练,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内容必须因材施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要多种多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尺度的把握要科学规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近群众,贴近群众,被群众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用通俗化的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得到不断地丰富,并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新胜利。理论指导着实践,而实践又不断地丰富着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更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文章从"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与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 ,它要求其自身和以其为指导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理论 ,需要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以与时代俱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教学论的指导思想 ,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 ,但随着实践和理论的进步 ,需要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予以超越。因为 ,实践唯物主义为我们把握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和教学存在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法 ,同时还将开辟我们理解、研究教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既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其根本的理论支撑。“大思政课”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后者对破解人才培养的“单向性”弊端具有重要意义。“大思政课”所倡导地发挥好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后者对于从大局观念等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大思政课”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大思政课”与环体之间所呈现的矛盾关系,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很好地阐释。“大思政课”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可以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阐释清楚。总体看,“大思政课”建设既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大思想课”的建设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价值论转向既是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时代与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事实向价值的不断转化,是哲学价值论转向的根据。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论哲学,确认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论哲学属性,是时代给中国哲学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适应现代哲学价值论转向的趋势和中国社会价值问题的日益突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应该是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邓小平价值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新时期中国发展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提出的科学认识论与实践观,并对其作简要解析,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以人为本"思想,对马克思实践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了理论上的比较,揭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中的体现以及当代运用与开展。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共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核心原则,它对于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今西方国家在人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奉行的是一种与之相反的竞争发展原则,导致了人的发展危机后果,以其历史教训证实了人的共同发展原则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共同发展原则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超越西方的卓有成效的关于人的发展道路,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价值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便是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理论是由劳动价值论演绎出来的。因此,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是科学的,但是从它的具体规定上讲,按劳分配理论是有缺陷的,无法应用于实践。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按劳分配理论的本质涵义,摒弃它的具体操作规定,提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的分配原则:按人力资本贡献分配。  相似文献   

20.
有机马克思主义着力揭示生态危机的实质,赞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批判资本主义和现代性,并试图从理论上融通“中”“西”“马”哲学思想,从实践上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这是其出场语境。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其理论存在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批判不彻底等根本缺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是粗浅甚至错误的。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尽管如此,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概念,我们应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批判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吸收、借鉴其有益因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