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日记中,有不少作品是载录观剧、评剧内容的,往往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剧曲史事,赖以考见,能起“拾遗补阙”的作用。明末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内长期观剧顾曲部分,涉面很广,黄裳已校录成《远山堂明曲品剧品》一书,早被戏曲研究者广泛征引。及至清代,日记著录剧曲的层见叠出,不乏积稿盈尺、裒为巨帙。如六种曲作者杨恩寿《坦园日记稿》(1862—1874),就偏重于同治初期十余年间,湖南地区的剧院、戏班、剧种、剧  相似文献   

2.
我作《葛毕氏奇案本事考》纠正荧屏《小白菜》流俗不根之妄谈,1992年刊于《浙江学刊》,校勘不精多误字,后又收入《甘孺史考(下)》(此稿未刊)。然其文尚有遗漏,此案之终得伸雪乃刑部右侍郎翁叔平(同和)实首先启疑,载于其《日记》(民国时张元济辑印为《翁文恭日记》)。我当时手边没有翁书参稽,只从张慕搓《松筠阁文稿》(1990年版)中间接得读《越缦堂日记》所记葛案,似未完全,后在研究中且觉越缦所记也多道路传闻之谰言。已在文中说明并驳正。  相似文献   

3.
端木埰为清季金陵词坛大家,其一生行迹关涉金陵和京师词坛甚大。关于端木埰的卒年,学界说法不一。朱德慈《端木埰生卒年岁考辨》(博士论文电子稿)有详细辨析,此处不再赘述。然朱文据平江吴荫培所作《有不为斋集序》、常熟翁同龢《日记》于光绪十八年二月初十日记  相似文献   

4.
《鲁迅日记》1935年1月7日记云:“得俊闻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过了三个多月的十月22日又记云:“午得王弢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这是两个人所赠呢?还是同一个人所赠呢?《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分别作了索引,判作为两个人。其实俊闻是王弢的笔名。《鲁迅日记》中先后两次所记收到的两本《幽僻的陈庄》,现在均完好地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保存着,鲁迅1935年1月7日收到的那一本,是俊闻于1934年12月31日题字寄发的,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星使乘槎异国,往来频繁,一般均有日记,取白香山“早风吹土满长衢,驿骑星轺尽疾驱”句意,总名之为星轺日记。此类日记为数浩如烟海,《小方壺斋舆地丛钞》所收甚多,期南人民出版社编《走向世界丛书》,又有所增删,此外旧刻本未归入丛书者亦更仆难数。使欧日记系写普访者,如我国第一次奉派赴欧之张德彝《航海述奇》(1865)及《欧美环游记》《1866),1878年黎庶昌《两洋杂志》、1890—4年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日记》及续刻、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读到贵刊第三期所载《郭老未发表的七律》一文,深受启发;但文章中似对郭老与金静庵唱和的经过未搞清楚。这虽然不过是个细微末节,但关系到老一辈的革命家与学者间的唱酬,有必要把它搞得确切一些。我们依据的既然是《静晤室日记》(未刊稿),如无其他资料,我看可以作如下的推测: 一、1945年3月24日晚,金静庵“撰一诗赠之”,日记未反映出几时把它送给郭老的,然而文章却说,他把26日的修改稿送给郭老。我看不对。这有郭老后来的和诗初稿  相似文献   

7.
自拙编《袁枚全集》问世后,学界不断有袁枚集外诗文发现。笔者除了已发现袁枚《乾隆庚午、辛未、壬申手稿》、手抄稿《记游册(日记)》外,又发现了一些袁枚零散集外诗文,并陆续公布过。兹再公布新发现的九通袁枚集外尺牍,以弥补《袁枚全集》的不足,并作为《袁枚全集新编》的增添内容以飨读者,推动袁枚研究向前发展。这九篇新发现的集外尺牍分别为:《与树堂书》、《与鳌公书》、《与胡书巢书》、《与璞斋三世兄书》、《谢奇丽川方伯赐裘》、《贺李香林河帅调河东》、《答赵味辛》、《与汪顺哉世妹》、《与晓园太守书》。  相似文献   

8.
新版《鲁迅全集》日记人物注释在许寿裳夫人陶伯勤名下,出现凡六次,其中五次因《鲁迅日记》明言“季市夫人”,故归入陶伯勤名下,完全正确,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三日《鲁迅日记》所记:“得季市信并还陶女士医药费十六元。”之陶女士非陶伯勤。鲁迅在书信、日记中称长辈和并辈朋友的妻子,不以女士、小姐相称,都是以夫人、太太称呼,  相似文献   

9.
与过去同类专著相比,我觉得最近出版的曾宪林、曾成贵、江峡合著的《北伐战争史》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运用翔实史料,成功地揭示了北伐战争发展的历史特点。这是该书最显著的特色。该书可贵之处就在于掌握了大量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作者化费了很多心血,查阅了当年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如《蒋总统秘录》、《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北伐阵中日记》、《武昌被围日记》、《李宗仁回忆录》、《白崇禧  相似文献   

10.
读书笔记     
<正> 张佩纶,丰润人,清季显宦,亦喜读书。除校注《管子》,尚有《涧于日记》;除宦场交游外,间有记学之文,亦可观。今择其可供参考者,摘录于下,并加评论。日记名《涧于》,“涧于”两字殊少见,何以名之,盖“涧于”为丰润一水。水见于《水经注》卷十四鲍丘水条下:《魏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鲍丘水又东,巨梁水注之,水出  相似文献   

11.
共同的爱好和目标,使鲁迅和白莽(殷夫)结成了知己,尽管他们相识的时间不长,见面的机会不多。据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说,他们相见了三次。《鲁迅日记》也记有他们三次见面的时间。但是把文章和《日记》、书信一对照,就发现他们的相见共有四次,只是第一次会见,《日记》失记;第三次见面,文章又忽略了,把第四次见面说成了第三次。  相似文献   

12.
《鲁迅日记》中的文尹,究竟是瞿秋白还是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鲁迅日记·人名索引》不加判别,一律归合于“文尹”名下,误作一人。其实鲁迅在日记里有两种含义,有时用来指瞿秋白,有时用来指杨之华。一般说来一九三四年一月瞿秋白未去江西苏区时,《鲁迅日记》中出现的文尹名,大都是指瞿秋白,去江西苏区后,文尹的名,大都是指杨之华。《鲁迅日记》中现在可以考定的,至少有三处是指瞿秋白的。(一)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四日:文尹夫妇来,留之饭。在《鲁迅日记》中,凡是提到夫妇的,均是以男方的姓名冠之于首,如何家夫妇(见《日记》1932年9月1日),就是指何凝(瞿秋白)夫妇;伊君夫妇(见《日记》19  相似文献   

13.
姑苏文庙东廊有林则徐所书《大唐中兴颂》(楷书石刻),见后若有所思:林公何以书于道光乙未夏六月?林公书此又何以未载于日记?林公何以以“天宝遗事”耿耿于怀? 考林公《日记》,粗知林公作书分三种情况: 兴之所至,鬱之所结:前者如于江苏巡抚任上诗酒雅集之诗友唱和;后者典型的便是钦差大臣被罢免之后,1840年古历十月初八至十一月几乎日日之“竟日作字”。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一生有三大手稿之谜:早期的《巴黎手稿》、中期的《伦敦手稿》和晚期的《人类学手稿》。而《伦敦手稿》作为《资本论》的第一个草稿,正是将青年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和他成熟期的政治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关键.目前,对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的研究,总的来说,存在两个缺陷:一是仅仅在狭义的历史范围内探讨社会存在概念;二是没有站在一般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和西方哲学史的长河中,去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本文的宗旨在于克服上述两种缺陷,以《巴黎手稿》、《伦敦手稿》和《资本论》为依据,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对社会存在概念的定义、地位及其对传统哲学的扬弃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力作——评《高等教育工作论稿》薛焕玉继《创造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两部论著之后,现任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的田建国同志,又出版了一部新作《高等教育工作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发展篇、改革篇、管理篇、德育篇、智育...  相似文献   

16.
《鲁迅日记》是研究鲁迅生平,思想及其著作的直接的重要资料,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珍贵文献。一九七六年七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鲁迅日记》,除校订了刊误外,并在书末附了《人名索引》,把同人异名,异姓同人,归合一处,按姓氏笔画依次排列,使读者检索极为方便,大大提高了《鲁迅日记》的使用效率。但亦偶有疏忽之处,或将一人分作两人、三人,或将两人合为一人者。余凡见闻所及,朝拾暮掇,略加串次,作《<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辨》,抄付《社会科学辑刊》,有不当之处,诚望匡正。半字之差误作一人《鲁迅日记》一九二六年八月九日有这样一条记载:“上午得黄鹏基、石珉、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外纪     
张学良将军是西安事变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人物之一。我所写之《外纪》,仅系其前半生的活动,雪泥鸿爪,聊窥一斑。《外纪》写成之时,曾复录一分,送请东北史学名家金毓黻(静菴)先生指正。老人对之逐句细读,随阅随批,见于他的《静晤室日记》中不下数十条。他在日记中说:“最注意是他原书中记载错误,应予以订正。又将其中有关事迹有他人所  相似文献   

18.
《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记云:“下午得内山嘉吉君信,并成城学园五年生橘林信太木刻一幅。”《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就把林信太误作“橘林信太”。其实,这个“橘”字并非是林信太的名字的组成部分,《鲁迅日记》在林信太的名字前冠一“橘”字,是另有寓意的。这里先要从《鲁迅日记》中提到的内山嘉吉说起,内山嘉吉,是鲁迅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一九三一年来中国,通过内山书店与鲁迅相识,并为由鲁迅发起主办的上海一八艺社研究  相似文献   

19.
《莎菲女士的日记》蕴含很多具有现代内涵的思想、意识,丁玲对女性的心理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她敢于揭露女性内在的、隐蔽的欲望和期盼,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深入探讨这种女性心理的病因,旨在找到良方解救女性的悲剧命运。《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反对旧社会、追求自我个性和纯真爱情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文学走向关注女性、追求科学民主和自由解放道路的里程碑,更是其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所包含的思想价值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时新 《理论界》2010,(9):111-113
以《晶报》为个案来看,近代上海小报的花稿开始只是文人悦情怡性的手段,是没有什么功利性的。之后,由于受到读者的追捧,花稿日趋商业化,最终成为小报刺激销量、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花稿之所以长盛不衰,原因在于:一般市民读者嗜好花稿;当局严苛的新闻检查将小报驱赶到远离政治的报道领域;浓厚的商业性又使小报依附于花稿,而很少用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