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苏克勤 《金陵瞭望》2010,(14):78-79
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规模的博览盛会.也是中国近代博览事业的开端。在南洋劝业会的筹备、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其执行机关南洋劝业会事务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南洋劝业会事务所的实际负责人陈琪,可以说功不可没、彪炳青史.他后来被誉为“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之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于曰良 《金陵瞭望》2010,(14):76-77
1OO年前的6月5日(清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国世博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丁家桥隆重开幕,同年11月29日(十月二十八日)圆满闭幕。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博览盛会,它“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历史、文化、交通发展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近年来,南京市和鼓楼区政府十分重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和展示南洋劝业会的文化成果,进一步扩大南京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努力彰显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年6月5日,我市举办了一系列纪念南洋劝业会百年活动,包括出版南洋劝业会丛书、进行南洋劝业会研讨、揭幕南洋劝业会纪念馆等。值此百年难得之机遇,本刊特配发三篇文章,以便读者窥斑见豹。  相似文献   

3.
于曰良 《金陵瞭望》2010,(15):76-77
100年前的6月5日(清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国世博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丁家桥隆重开幕,同年11月29日(十月二十八日)圆满闭幕。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博览盛会,它“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历史、文化、交通发展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于曰良 《金陵瞭望》2010,(15):79-80
100年前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时.中国正处于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时,盗匪横行,南京多次警报频传,人心惶惶.多亏了陆军第九镇徐绍桢和海军萨镇冰从陆上、江上保卫了南洋劝业会的安全。让半年的劝业会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于曰良 《金陵瞭望》2010,(14):79-80
100年前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时,中国正处于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时,盗匪横行,南京多次警报频传,人心惶惶.多亏了陆军第九镇徐绍桢和海军萨镇冰从陆上、江上保卫了南洋劝业会的安全.让半年的劝业会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世博会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1910年6月5日在中国南京举办的大型物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参照了世界博览会的特点并吸取了世界博览会的办展经验,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盛极一时,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堪称世博会在中国的前奏。  相似文献   

7.
胡剑明 《金陵瞭望》2010,(26):89-89
“世博会”正在上海如火如荼举行之时.南京收藏家何稼男在翻阅20年前的一堆民国老纸片时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有4本我国历史上首次举办的大型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的官方刊物《劝业会旬报》。  相似文献   

8.
赵锐  朱霞欢 《金陵瞭望》2010,(16):42-43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今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迎来它的百年大寿。  相似文献   

9.
李富慧 《金陵瞭望》2008,(15):68-69
百年奥运,百年梦想。说到中国体育,不得不说起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期间举办的首届全国运动会。  相似文献   

10.
王长喜 《金陵瞭望》2010,(16):37-41
100年前,南京曾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参展物品达100万件,历时六个月,吸引了30万海内外观众,总成交额数千万银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大型博览会。  相似文献   

11.
“南洋劝业会”历史遗迹开发有何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有无开发价值?笔者对其提出一些想法和看法,期待与读者交流。  相似文献   

12.
王文 《金陵瞭望》2010,(16):44-46
1910年,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教书的陶达三参加了南洋劝业会,展出的生物标本轰动全国,一举成名。在次年意大利都灵举办的世博会上,他的标本被评为了金奖。  相似文献   

13.
晚清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规模的商品博览会.它虽然在经营有较大的亏空,但是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它引导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其最基本的目的--开启民智,振兴产业,促进了商人阶层由注重单一产业发展到注重产、学、研整体发展的变化,促进了清政府职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教育最早出现于18世纪40年代,它是由外国教会举办的一些学堂,其中有些学堂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大学,但这些大学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当局和民众对于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发展愿望.直至19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出现了北洋西学学堂,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产生了中国近代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系统学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划时代的创举.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清政府创办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南洋公学、邮传部铁路管理传习所等一批铁路学堂,为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培养了不少建设人才,有力地促进了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虽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缺乏统一管理、师资短缺、经费紧绌、生源不足、战争动乱等困境,办学条件艰苦,但培养出的铁路建设人才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徐敏 《金陵瞭望》2011,(22):90-91
南京市鼓楼区坚持文化发展面向基层的原则,立足社区特色,彰显历史文化底蕴。构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社区展览馆,目前已有石头城社区博物馆、颐和路将军馆、南洋劝业会纪念馆、丁山社区新文化馆,给鼓楼文化增添了的内涵。这些家门口的社区博物馆,架起了与社区百姓的“精神桥梁”。  相似文献   

17.
博览会是对近代兴起的各种展览会、展销会、劝业会的统称,它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在公共领域。近代福建和台湾围绕着博览会展开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体现了闽台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两岸关系这一新的视角,对博览会进行探讨,可以由此深入近代闽台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漆器,是扬州的主要工艺品之一。它宛如一朵艳丽的鲜花,为古城扬州增添了奇光异彩。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扬州漆器,早在一九一○年召开的“南洋劝业会”上,就荣获一等金牌奖。接着,一九一五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扬州漆器又势压群芳,获得一等银牌奖,为国家争  相似文献   

19.
香港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香港曾经是英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和殖民扩张的基地。但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人文环境,客观上,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一、新式学校与西学的传播 1842年香港被割占以后,西方人蜂拥而至。传教士们也迅速将活动基地从南洋迁来,香港很快成为欧美传教士来华集散地,各种教会团体竞相成立。早期传教士主要通过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来传播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可以说,香港近代教育事业是由传教士开其端的。最早出现的新式学校是马礼逊教育会开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教、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的情绪。然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忽视了华侨在南洋社会的政治目标,也错过为此目标而进行华侨社会自身的整合活动及与其他族群关系的调整.这是20—30年代以中国认同为全部内容的华侨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