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写下这个题目,便想起《鲁迅传》一书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先生发表在2008年8月15日《文汇读书周报》上的一篇文章——《我们今天如何评价鲁迅》。文章说:"我不是说鲁迅不可以批评。鲁迅也是凡人,  相似文献   

2.
《江汉学报》1963年10期发表了我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以后,第11期上又发表了鲍靜同志批评我的文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问題》。我不同意他的意見,这里仅就他提出的批评作一些答复。一、先请弄清这个事实鲍靜同志说我不承认社会主义生产中存在价值,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说我的主要根据,“原来就是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一句话”。不是。我的出发点是事实,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原理。我的文章一开始说:“在公有制的集体生产中,人们只交換各自的劳动,而不交換各自的产  相似文献   

3.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不是蒲松龄,学术界历来有争论。我在《<醒世姻缘传>作者新探》(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醒世姻缘传>为蒲松龄所作说质疑》(见《殷都学刊》1985年第4期)、《也谈<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见《殷都学刊》1986年第2期)等文章中都谈到应该是清初文学家丁耀亢,而不是蒲松龄。为了进一步说明《醒世姻缘传》不是蒲松龄的作品,有必要把《醒世姻缘传》与蒲松龄的作品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研究《西游记》小说中失于考察,说作者“不懂佛学”。其实,作者不仅 懂佛学,而且精通佛学。所谓“荒唐无稽的经目”并不荒唐,《多心经》并不是作者误读,阿傩、 迦叶要“人事”也不是讽刺。《西游记》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和表现方法,决不能够用庸俗社 会学的价值体系去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5.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有,在社会主义也有。(见《学术研究》80年第5期,以下简称卓文)郑兴听同志在《社会主义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吗?》一文中认为,卓炯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所以也就不存在剩余价值。(见《学术研究》81年第2期,以下简称郑文)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论据不足的。 (一) 郑文全篇的论证基础和出发点,是用否定社  相似文献   

6.
<正>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继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一部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说:"这书虽然并不抱定目标,要以另一个体系去与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应当希望读者不要忽略我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我现在已经有充分的证据,指出这方面我的工作并不是完全无效的."(《反杜林论》第4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因此,研究《反社林论》全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对于探讨马克思哲学的体系和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我想就这个问题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关于苗族的“习惯法”问题》(见《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以下称《问题》)文中,就苗族鼓社,议榔的起源和性质问题,谈了初步的看法。认为鼓社、议榔源于苗族的母系氏族时代,本来意义的议榔不是习惯法,更不是法律。李廷贵、酒素同志《答“关于苗族的‘习惯法’问题”》(载《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以下称《答文》)一文,对此提出异议。这里,主要就《答文》的不同看法,谈一些认识,就教于李、酒二同志及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8.
《南风》1985年第6期发表了李雯同志《简论苗族诗歌中的分支开亲》(以下简称《开亲》)一文。文章论述了苗族氏族(鼓社)分支开亲的缘由。阐述了《娥娇与金丹》①两人公然反对已经实行的“族外婚”,要求恢复“族内婚”并且最终得到“胜利”,苗族“鼓社”(氏族)也因此而“寿终正寝”等等。文中有一些论证和提法与苗族古史歌和现存习俗不相符合。为了有利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把黔东南的有关这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作些介绍,供《开亲》作者及有志研究苗族婚姻的学者参考。《开亲》对黔东南地区苗族广泛流传的《娥娇与金丹》、《玺乜和玺晋》、《两哥弟开亲》等古代诗歌——即所谓的《分支开亲》歌进行了分析后认为:“上述两类歌虽然不尽相同,一类说的是氏族内部分支开亲;一类说的是兄弟两分支开亲。但是应该说,都是对氏族内部分  相似文献   

9.
《河北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刘勤署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客观真理的定义——与徐飞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定义”),对我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答辩,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是有益的。 “定义”对我文章中引用和阐述的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说我在理解列宁的那句话时抹掉了在“人的表象中”五个字;二是说我断章取义,没有将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有在这里将列宁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全部引出。列宁批判说,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  相似文献   

10.
《学术研究》1985年第五期刊出了《反封建启蒙思想家冯梦龙》一文,我读了后,深受教益。在冯梦龙研究中,评冯为著名文学家者多,论冯为卓越思想家者少,因而,此文将会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唯其如此,文中错误亦当指出,为免讹讹相传。其一,作者说:冯梦龙于《古今谭概·序》中谈到曾同梅之熉组织过“古亭社”。查《古今谭概·序》之署名为“古亭社弟梅之熉惠连述”。按句读当为“古亭社弟”,非“古亭社”。据《清一统志》载:北周及唐尝于麻城置亭州。“古亭”当即“古亭州”之省,也就是指麻城。至于梅氏自称“社弟”,则因“冯为同社长兄”(钱谦益《赠冯二丈犹龙七十六寿诗》)之故。其二,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在1982年12月9日重病中留下的《我的遗言》中说:“我死后,我的尸体交医院作医学解割,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不开追悼会。但不反对经济所的老同事,对我的经济学观点,举行一次评论会或批评会。对于大家认为正确的观点,希望广为宣传;但同时对于那些片面以至错误的观点,也希望不客气地加以批判,以免贻误社  相似文献   

12.
在《学术月刊》1963年第2期“管子的经济思想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一文中,叶世昌同志认为“阶级观点”与“阶级利益”是两回事,所以不完全同意我对《管子》作者所代表的阶级的分析,并指出“只能说《管子》经济思想反映了商人阶级的观点(也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观点)而不是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如果《管子》代表商人阶级的利益,在《管子》中就不应该“有许多直接抑制富商大贾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月刊》在1979年第七期和1980年第四期分别刊登了金名俊同志的《竞争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李德华同志的《竞争是商品经济共有的客观规律吗》两篇文章。我认为,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竞争规律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李德华、金名俊同志说:“竞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竞争不是‘商品本性’的表现,而是‘商品生产者的天  相似文献   

14.
新南社简介     
1923年10月14日柳亚子、叶楚伧、胡朴安、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新南社。该社以继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引进新思潮,探索人生道路为其宗旨。该社是在成立于1909年的南社的基础上改组而成,他们继承了南社的一些传统,但与南社又有所不同,该社更注重引进世界思潮,对“国学”重在“整理”而不是一味颂扬。1923年10月14日,新南社在上海从聚餐的形式召开成立大会时有38人参加,选举柳亚子为社长,邵力子、陈望道、胡朴安为编辑主任。通过了《新南社条例》和《新南社编辑部组织法》等文件,规定新南社的出版物,一律用白话文,内容不拘门类,不分译著,从“美” “善”为主。1924年1月出版1期《新南社社刊》,其它出版计划均未实现。1924年5月5日,照章举行了第2次聚餐会。到会的有汪精卫、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欣闻《年鉴信息与研究》创刊10周年,特表示衷心的祝贺!回顾10年来的历程,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可以说,我与《兵团年鉴》是伴随着这本期刊一起成长的。1996年,我调到兵团年鉴社任编辑,当时对年鉴一窍不通,总想多学习一些年鉴方面的知识,多了解一些年鉴方面的知识,多了解一些年鉴方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九二三年,北京出现了一个以胡适、徐志摩为首的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新月社。据徐志摩说:“最初是聚餐会,从聚餐会产生了新月社。”(《剧刊始业》)新月社成立之后的最初几年,在政治上和现代评论社比较接近,明显地表现出资产阶级两面性;在文学活动上主要是聚餐会上清谈。当时他们的成员都是以个人名义在国内各报刊上发表作品。一九二五年,相继参加的有闻一多、梁实秋、朱湘、刘梦苇、饶孟侃、于赓虞等,多数都是诗人,很自然的聚餐会上清谈的中心就是新诗。一九二五年十月,徐志摩出任《晨报副刊》主编,这样新月社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学阵地。一九二六年四月,他们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刊》(每周一期),有计划地从事新格律诗的倡导与创作活动。《诗刊》虽然只出版十一期就“放假”了,但由此他们却开创了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月诗派。  相似文献   

17.
新月社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多年来有关新月社的一些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这里想就四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关于新月社缘起的动因新月派因何而缘起?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胡适的《努力》周刊办不下去以后,为了继续《努力》周刊的精神和在思想文艺上给中国政治建筑一个可靠的基础,于一九二三年发起成立的;二是一九二二年印度诗圣泰戈尔访华后,徐志摩等人为了纪念泰戈尔的访华及其诗集《新月集》,而于一九二三年发起组织的;三是探讨新诗的创作和艺术表现形式而形成的。这些都与事实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小说”这名词,最早见于《庄子》,但以小说名“家”,并给小说下定义,指出它的意义和作用的,则是后汉初年的桓谭。他在所著《新论》(《文选》李善注引)中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才合于小说的名实。小说,说之小者也。准此,则先秦诸子书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无一不是小说,后世衍为长篇的平话、讲史、演义,则已经不是小说而是大说了。 最早以《小说》作书名 的,当以殷芸的《小说》为创始。据我考,大约凡是宋以前类书所引只称《小说》而不署撰人的作品,以他书所引遗文参证,往往就是殷芸的小说。 《梁书》和《南史》的《殷芸传》都不提殷芸著述,若不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到,人们很可能会把这位最初编撰小说的人忘掉。《史通·杂说》  相似文献   

19.
我在修订《史记屈原传疏证》时,多引用我的《楚辞通故》各文,但又多不能全部备录,而屈子生世业迹,从他的著作二十五篇,可作证明者极多,其深湛邃密,不是节采所能完备的,因之我干脆把《通故》中可采各文,分别编为《屈子之生》、《屈子事迹》、《屈子之死》三种,作为《史记到传疏证》的辅车,大概可以取信于世了!我是个最为迂拘的人,每有新解,怕为人所揶揄,所以想一再求其平实。新说未必能立,而旧说不可不破。在这种情形下,所以说不畅达,这是我的缺点,我极盼望达者赐教。  相似文献   

20.
《山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上刊登了戚其章、骆承烈两同志的文章《对我国第一条铁路建成与拆毁的估价问题》,文中把吴淞铁路说成“是我国的第一条铁路”,我认为此说不妥。首先,吴淞铁路不是在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条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