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权力与腐败之间的关联已成为人们能够常常感受到的经验事实。为什么市场经济会滋生大量的权力腐败现象?有人认为,权力腐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另一些人则认为,权力腐败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市场不规范的产物。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存在片面性。有关权力腐败的基本理论,笔者在有关文章中已提及。①在本文中,笔者拟就市场经济与权力腐败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一、市场经济是权力腐败的根源吗? 所渭权力腐败,是指政府官员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换等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腐败 ?对此 ,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笔者赞同腐败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人利益”的观点 ,但更认为腐败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由于“在市场经济中 ,人们通常把市场进行的收入分配称做第一次分配 ,把政府主持下的收入分配称做第二次分配”1 ,“而在两次收入分配之外 ,还存在着第三次分配——基于道德信念而进行的收入分配”2 ,因此笔者把腐败称为“第四次分配”。第四次分配是公共权力与经济利益交换 (交易 )的结果 ,它是一种经济利益的不正当转移——为实现不正当的目的通过不合法的手段从资本拥有者向权力持有…  相似文献   

3.
<正> 对于“两种生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论界有备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说。孙美堂同志的《关于“两种生产”真正含义的辨析》(载《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辨析》)一文对此提出了新的见解,读后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是笔者以为,文中一些基本观点仍是值得商榷的。《辨析》认为,以往人们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序言中提出的“两种生产”的理解,“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自觉不自觉地把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资料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资木论》中范畴的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问题,人们的看法是有分歧的.一种认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是贯串《资本论》首尾的一个原则.另一种认为,逻辑和历史不相一致才是《资木论》方法中的一个原则;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观点,实质上就是逻辑等于历史,是对马克思的方法作了黑格尔主义的歪曲。《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沈佩林的《〈资本论〉中范畴的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问题》一文,就是后一种观点的最新论著。笔者对沈文的基本观点是不赞成的,特作此文与沈佩林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明确指出: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政府的产生与存在根本出于财产私有背景下建立并维护社会秩序的客观需要。此乃东西方政治学普遍适用的观点。但是,在对政府如何产生以及怎样发挥其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中西文化间却存在较大歧义,引起了人们诸多学术上的思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届政治体制转型的攻坚阶段,其中,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尤为命运攸关。如何扭转传统机制长期因循而铸成的巨大惯性?怎样变权力意志至上为政府以服务社会为…  相似文献   

6.
论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不仅是人类社会在文明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更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克服的障碍。迄今为止,我国理论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于权力腐败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却仍很薄弱。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权力腐败的内涵与根源、权力腐败的隐形化和显形化以及权力制约三个方面,对权力腐败作一理论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一、权力腐败的内涵与根源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掌握权力的人都难免滥用权力。孟德斯鸠说:“久握权力会使人腐化”。阿克顿勋爵使用了更为精炼的语言:“权力必腐,极权极腐”。看来,权力与腐败之间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分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此,学界大致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阶段贫富迅速分化是由于片面鼓吹“效率优先”战略的结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并认为市场机制能更有效地调整贫富差距。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的确是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密切相关的。但导致我国贫富迅速分化的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市场机制正常起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与腐败相关的非市场因素严重扭曲了市场机制的结果,因而反腐败是遏制贫富分化趋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人们就很关注《资本论》中所应用的方法,短短几年,就已发表了“各种互相矛盾的评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评析。一百多年来,关于《资本论》方法的争论一直绵延不绝,我国学术界也存在多种歧见。下面笔者扼要介绍国内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方法论的若干观点,并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方家。究竟什么是《资本论》的方法?我国学术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资本论》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中山大学的刘景象教授早在六十年代初就提出:“如果…  相似文献   

9.
<正> 《学习与探索》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刊载了林青山同志的《论社会实践和个人实践的关系》一文,对实践问题作了更深一层次的探讨,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其中也有一些观点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在此,笔者谈一点不同看法以就教于林青山同志。一、两种实践观和实践的两种组织形式不能相混淆实践观和实践的形式,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实践观是人们对实践的基本看法和本质规定。实践的形式指的是实践的样式、类型和规模等等,是对实践内容的反映,是人们对实践外在的量的规定。二者不能用相同的概念来表示。在林文中却对同一概念赋于两种含  相似文献   

10.
权力资本是腐败权力与变态资本的混合体──再谈对权力资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解巫继学权力资本包含着怎样的隐秘经济关系,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在《权力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一文中,分析了在权力腐败行为中权力转化为商品从而最终转化为资本的主过程。在那里,作者依据马克...  相似文献   

11.
胡晓转 《理论界》2009,(7):6-10
腐败既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腐败现象进行分析:腐败主体分析;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腐败的经济机理;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监督不力.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的执行和实施,严重恶化经济环境,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阻碍经济增长.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多种途径预防和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党一贯重视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那么。怎样才能把反腐败斗争深入下去呢?笔者认为,应该标本兼治,既要注重大力惩治已发生的腐败现象和行为,同时更要着眼于从根本上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的产生。这个根本,就是针对腐败的主要表现及其根源,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权力制约机制。 当前,在党政机关包括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机关中存在的种种腐败现象,大量地表现为经济方面的问题,如贪赃枉法、敲诈勒索、索贿行贿、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生活奢侈靡烂等。但是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政治现象。它主要表现是以权捞钱,权钱交易;其共同特点是利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即以权谋私。因此,其实质是权力的腐败。产生权力腐败的原因,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多种分析: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现实的;思想的、制度的;主观的、客观的等等。但是,笔者认为权力腐败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权力所具有的消极腐败作用:任何权力如果缺乏有力的监督控制,在行使权力者自身又缺乏道德约束力的情况下,必然会被滥用而导致腐败。这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商品经济,这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客观现实。但是,如何说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却一直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出现了各种观点和看法,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持不同观点的人们都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即不同意长期在学术界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第二是私有制。这个观点最初出现于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而苏联学术界认为这个观点是从《资本论》中概括出来的。由此人们往往把这个观点当作马克思的观点而加以诘难。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没有根本的矛盾,因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种制度,而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是调节手段;另一种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  相似文献   

15.
援川、援黔是辛亥云南起义后,以蔡锷为首的滇军都督府相继采取的两项重大军事行动。其结果,在四川残杀了同志军,在贵州镇压了自治学社,应该予以否定。对此,学术界尚无多少分歧,本文亦无须赘述。目前,争议较多的问题是,究竟蔡锷派滇军援川援黔的动机是什么?蔡锷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笔者不避孤陋,谈点自己的看法。(一) 关于蔡锷派滇军援川援黔的动机,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蔡锷是替立宪派争夺地盘,割据西南;另一种认为,蔡锷的动机是“无可非议的”,是“北伐过程中,形势发展所造成的”。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均有不足之处。对前一种看法作如下商榷: 其一,这种看法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有周素园《贵州陆军史述要》(载《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杨昌铭《贵州光复纪实》(载《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萧子有《贵州自治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多所突破,但是,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解析,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从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一部农民革命的土地纲领观点,已被大中学校教科书所接受而普遍流行.而在1978年以后,史学界又出现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的观点,也已在学术界再露头角.以上两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无论其角度如何,都有偏颇,可以商榷.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误读--与《美德还是腐败》一文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哲学研究》2 0 0 2年第 2期发表的刘清平先生的论文 ,以《孟子》中“窃负而逃”和“封之有庳”两事为案例 ,证明这些传统中公认的美德 ,其实是一种腐败行为 ,这些行为对目前现实生活中的不好现象也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笔者对此深感惊讶 ,遗憾不己 ,认为该文没有坚持历史的观点 ,未能以同情理解的态度诠释儒学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孟子》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8.
汪太贤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探微》一文中,从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必要两个方面,论述了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克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肯定斯密曾经采用、吸取和继承了斯图亚特的某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为此,蘭宗政在《学术月刊》1991年第6期《亚当·斯密是驳斥、不是剽窃斯图亚特的理论》一文中提出不同观点。对于此种论点,笔者认为有待进一步商榷。第一,斯密确确实实地采用、吸取和继承了斯图亚特的某些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马克思认为斯密采用斯图亚特的学说,  相似文献   

20.
高宝庆同志《试论发展中的辩证法科学体系》一文认为,作为开放性体系的唯物辩证法必须随着科学的现代化而现代化,主张从系统论等边缘学科中吸取养料丰富自己,这种探索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对文中某些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愿提出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