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咏健 《殷都学刊》2011,(4):93-101
前贤曾指出《说文》籀文与殷商文字有相似之处,惟过往对籀文与殷商文字关系作考察的研究甚少。此文对照了《说文》籀文与殷商文字的字形,统计两者相同的字数,从而考察它们的关系。通过字形比勘,可知《说文》中有不少籀文字形与殷商文字相合。但与此同时,文章亦指出殷商文字与《说文》籀文仍有若干差异,商代的文字系统尚未发展至籀文的程度。从时序上看,籀文应与西周金文一样,是继承殷商文字的构形逐步发展而来的。广义言之,殷商文字可视为籀文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颂"作为一种与诗、赋不同的独立文体,它的起源与古代宗教文化有关,其文体风格是"雍容典雅、庄重肃穆"。先唐颂体呈现出正体和变体两种形式。《诗经》中《周颂》和《商颂》是宗庙正歌,《周颂·时迈》更为颂体树立了规范;但《鲁颂》的题材、内容形式呈现出了新变化,故被后世视为"变颂"。汉代既有郊庙乐歌的正体,也有被称为变体的颂文;魏晋时期颂体的世俗化进一步加强,这时期颂体的功能、歌颂对象、题材都呈现出新变化。先唐时期颂体的正与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着,它们共同促进颂体文学审美品味的形成,通过辩体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颂体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九歌》楚颂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分析《离骚》《天问》中“九歌九辩”的含义入手 ,结合《惜往日》中关于屈原修明礼乐的记载 ,探讨了屈原作《九歌》的动因 ,得出结论认为 ,《九歌》在舞容、功用上与《商颂》《周颂》是一脉相承的。《九歌》确实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九歌》的创作 ,就是希望能以颂诗仪式 ,借祭祀先祖 ,从而起到团结宗族的作用。屈原博闻强记 ,明习经典 ,他创作《九歌》 ,动机在于改革礼乐 ,推行文治 ,同时也显示了楚人远依于夏族的文化优越感 ,及意欲与列国在文化上争短长的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4.
试论孔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孔子的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如此说,即公元前五五一年),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据《史记·孔子世家》),相差仅一年。前人为此打了许多笔墨官司,实在不必。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自己说“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就是说他是殷商的苗裔。周武王灭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始祖已经  相似文献   

5.
孔子评论《诗》,着眼于《诗》的教育对培养仁义之人的功用。其中兴观群怨说受事父事君目的的统摄,道德与政治功用的意图十分明显,"思无邪"也体现孔子本人的学《诗》方法,即以"思无邪"为一观念要求,学《诗》中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主观上都要符合这一观念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中庸思想,重点在以礼规范情。从审美看,这能使普通情感升华,使情感表达维持比较理性的控制。"文质彬彬"无论就人就文,都应是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审美追求。孔子更看重质,后代诗学难以兼得而需有所轩轾时,一般也是质重于文。孔子论《诗》不见情的概念,但功利诗学的核心恰在以情为教。  相似文献   

6.
<正>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过去人们只认为它是一部哲理著作,但我认为其卦爻辞中也有许多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呈现着中国早期的文学特色。 《周易》卦爻辞是殷周时代的产物。因为卦爻辞中有关于“丧羊于易’’(《大壮》六五)、“丧牛于易”(《旅》上九)的记载,这是殷商祖先王亥的故事。又有关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用伐鬼方,三年有享于大国”(《未济》九四)的记载,《正义》云:“高宗者,殷王武丁之号也。”据此,这当是指公元之前一二二八年殷高对外的武功。还有关于“帝乙归妹”(《泰》六五、《归妹》六五)的记载,这是殷商末年帝乙嫁妹给周文王父亲王季的故事。还有关于“康侯用锡马蕃庶”(《晋》卦)的记载,这是说康侯用成王赐给他的马进行蕃殖,等等。这些史实证明:《周易》卦爻辞当是殷周时代的作品。《系辞下》所谓  相似文献   

7.
漫话楚笔     
中国的毛笔,相传为秦始皇的大将蒙恬所始创。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蒙恬造笔”。后唐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也说:“秦蒙恬始用鹿、羊毛为之。”这个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年的历史。蒙恬之时,离现在近二千二百年。蒙恬之前的四千年间,从殷商时代遗  相似文献   

8.
丁琴海 《东岳论丛》2001,22(4):86-90
自司马迁创作《史记》以来 ,古今学人对《史记》的创述宗旨提出了多种见解 ,实录说、发愤著书说、谤书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看法。这些观点都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意蕴 ,立论各有所据 ,但均对《史记》的创述宗旨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误读。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解读 ,探析出现这些误读的原因 ,探讨隐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时代文化内涵 ,既可加深我们对《史记》及《史记》研究历史的了解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不同历史文化心态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从1982年笔者写下第一篇研究丁玲的论文《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女性——莎菲形象的再评价》,迄今已有21个年头了。这些年,笔者的主要精力一直用在鲁迅研究上,丁玲研究只不过是由此引出的一个副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笔者鲁迅研究的深入,是对鲁迅精神遗产在现当代命运的再探讨。关于鲁迅的意义,人们已经说了很多,笔者在不同的文章中也从不同的角度做过不尽相同的表述,但最能代表笔者观点的,还是在笔者不久前出版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从周树人到鲁迅》一书中说过的话:“在中国历史上,鲁迅这个名字可谓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10.
殷商时期的天下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长篇史诗《天问》中曾满怀激情地对天发问“授殷天下,其德安施?”意思是说,天帝把天下交给了殷,是由于施行了什么德政?屈原在这里只是提到了天帝将天下交给了殷,然而殷商时期的天下究竟怎么样,其并未加以说明。事实上,这是涉及殷商...  相似文献   

11.
黄永年先生近年发表了《<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抽毁辨》一文,力持《自述》原稿未被抽毁说。早在1982年钱远镕先生在《学术月刊》上也发表了《李秀成<书供>原稿未被撕毁——与罗尔纲先生商榷》一文。我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求教二位先生和读者。一、黄先生提出的《自述》原稿未被抽毁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一)黄先生说:《自述》原稿,“如被抽毁过,必然会按照不同的抽毁方式留下不同痕迹,但在这个写有原稿的簿子上找不见任何痕迹。”如果其中某些整页被抽毁,则被抽去  相似文献   

12.
论殷商巫风与祭祀乐舞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霍然 《殷都学刊》2004,(4):10-16
神” ,既说明其具有殷商祭祀乐舞的典型特点 ,也从侧面道出殷商祭祀乐舞出神入化、感天动地、销魂夺魄的艺术魅力。可见殷纣王当年命师涓创作之新淫声 ,流风遗韵感染后代之深。但此新声当是全面吸收殷商传统巫风和师涓等乐师创作乐曲遗韵相结合的产物 ,而非新淫声之机械的翻版。这也可以从周人的态度得到佐证。值得注意的是 ,周族反对殷商的母权制遗风 ,却并不反对殷商的祭祀乐舞 ,周武王列举殷纣王六大罪状 ,第二条就是“昏弃厥肆祀弗答”(《尚书·周书·牧誓》)意思是说 ,殷人祭祀得还不够 ,“恒舞于宫 ,酣歌于室”的“巫风” ,还应继续流…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代注家大多认为她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作品.但也有不少学者,如汉代的《毛诗》学派,宋代的欧阳修(《诗本义》)、苏辙(《诗经集传》、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朱熹(《代诗集传》),清代的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姚际恒(《诗经通论·商颂》)、方玉润(《诗经原始 》)、吴闿生(《诗义会通》)、王夫之以及当今的杨公骥、李松如、刘毓庆(《商诗非宋人作考》)、陈子展(《诗经直解》)、张启成(《论商颂为商诗》)、梅显懋(《商颂作年之我见》)、常教(《商颂作予殷商述考》)、黄挺(《诗·商颂作年作者的再探讨》)、赵明(《殷商旧歌商颂论述》)、程俊英(《诗经详注》)等人认为:《诗经》绝不全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其中也有殷商时代的东西,如《商颂》便是.近年张松如先生著《商颂研究》(1995年6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对《商颂》进行了绎释和考证.张松如先生指出:“所谓商颂,就是殷商的颂歌.”是“殷商奴隶主贵族祭祖其先公先王时所歌唱的.其制作年代不可译考,或非出于一时,盖当殷商晚期,在武丁之子若孙从祖庚祖甲到康了武乙及其以后,直到帝辛朝.”  相似文献   

14.
前期儒家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中国思想史肇始于“青铜时代”,即殷商西周时期。伴随殷周之际文化上从神本到人本之观念转换的,是主体“优患意识”的诞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日文》)忧患意识的实质,是对人之作为主体的自立性和相应的责任感的觉悟。这种觉悟乃最终导致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先秦人文思潮。 孔子富于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这种性格的生动写照。所以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以下该书只注篇名)坚信“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子性格的另一面。比如他时常感叹:“死生有  相似文献   

15.
对于人所共知的历史人物——曹操的评价问题不自今日始。鲁迅早在1927年就对曹操作了适当的评价,他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脸的奸巨,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袁良义在1958年11月《光明日报》发表了“曹操论”。此后,王仲犖著有《曹操》一书,陈显远创作了《孟德献刀》。他们都一致把曹操肯定为正面人物。郭沫若在今年1月25日《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中文提  相似文献   

16.
《殷都学刊》继国内公开发行后,现在又向国外发行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这个刊物具有鲜明的特色:它可以及时向读者展示殷商史、商代考古以及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成果;可以向读者推荐和介绍一些优秀论著、殷商史研究动态以及国外殷商史研究的状况。这一园地的开辟,必将对殷商史学术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鲁一帆 《河北学刊》2012,32(4):214-216
段玉裁是清代著名文字学家,也是皖派校勘学家的代表之一。其对《说文》的校勘集中体现在《汲古阁说文订》和《说文解字注》中,两书的校勘方法虽有不同,但都有哲学辩证思维的成功运用。梳理段氏在《说文》校勘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并对相关问题加以讨论,有助于理解《说文解字注》哲学辩证思维在校勘学中运用之得与失,以便全面准确评价段氏在《说文》学研究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们研究孔子,首先应该了解孔子的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六经。 六经是孔子竭毕生之力学习先代历史文化,经选择整理并加进自己的见解而著成的。 六经原名六艺。六经之名是后起的。有人说:“圣人制作曰经。”有人说:“经是编丝缀属。”我看都不对。章学诚《文史通义·经解上》说:“六经不言经,三传不言传,犹人各  相似文献   

19.
鲁迅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浒》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实质。近年来对《水浒》的评论,大部分都违背了鲁迅的意思,甚至为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大唱赞歌,把投降说成是“农民的局限性”。这完全是对我们革命农民的污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按劳分配有弊病,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说按劳分配有缺点,现在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说按劳分配有历史局限性。弊病、缺点、历史局限性是同义词。按劳分配的弊病是什么?人们向来是这样说的:它以同一的尺度——劳动应用于不同的劳动者,因而出现事实上的不平等,出现劳动者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大家认为这样理解是符合原著精神的。可是联系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实践,我觉得对按劳分配的弊病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必然出现劳动者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对这一事实究竟应该怎么看?我认为,这不是按劳分配的弊病、缺点,而是按劳分配的一个特点、优点。按劳分配具有两个明显的本质特征:一个是它的平等性,另一个是它的不平等性。按劳分配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也不承认任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