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经济收敛在我国不同部门间的异质性特征,并研究了产业结构对我国省际间经济收敛的影响。之前研究普遍发现人均GDP在省际间不存在绝对收敛。本文指出,这一总体性的结论忽略了不同产业在收敛性方面的巨大差异。我们发现,与人均GDP不同,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省际间表现出稳健的绝对收敛特性。工业部门的收敛没有导致整体经济的收敛,原因有两个方面:(1)非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存在收敛。(2)各省份工业化程度不平衡。落后省份工业占比较小,导致工业生产率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小。通过反事实分析我们发现,若缩小各省份之间工业占比的差距,省际间人均GDP即会出现明显的收敛。本文结论说明产业结构在解释我国地区经济收敛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优化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推进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有助于缩小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探究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现状及趋势是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前提条件。在随机前沿分析框架下,对1980-2010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运用面板单位根法对我国地区能源效率进行随机收敛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1%显著水平下,煤炭消费比重每下降1%,能源效率将提高0.335%,而产权结构、能源价格指数、出口依存度等每上升1%,能源效率将分别提高0.672%、0.166%、0.518%;东部随机性趋同不存在,而中西部在10%显著水平出现俱乐部收敛,但西部随机性收敛是低水平的。因此,制定差别化的能源消费结构、产权结构、能源价格与出口依存度目标等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并改善东中西部的收敛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1978-2007年中国27个省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TFP总体呈下降态势,这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率的倒退;与1978-1992年相比,1993-2007年服务业TFP的下降幅度增大;西部地区的下降幅度小于中、东部地区。服务业TFP不存在σ收敛,而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1992年后β收敛速度快于1992年之前的收敛速度。Tobit回归表明,城市化、消费需求和市场化对服务业TFP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李璐 《决策与信息》2009,(11):114-115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政策,转移支付是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本文考察了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关系,测算了1995——2007年,30个省(直辖市)的经济增长收敛检验,结论是: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不存在绝对收敛,加入转移支付后,也不存在奈件收敛,转移支付不仅没有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反而加剧了这种差距。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收敛性的协整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57-2006年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内和地带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内部各省经济差距存在收敛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却不存在收敛趋势,但它们的经济增长在长期都受到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我国三大经济带之间以及经济带两两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到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经济收敛理论与检验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培果  蒋葵 《管理学报》2006,3(4):498-504
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收敛问题的产生及收敛概念的发展作了全面概括,并对绝对收敛、条件收敛、俱乐部收敛和σ收敛作了深入辨析,对各种识别方法作了全面归纳。归纳了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数据所作识别的结果。还从收敛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冲突与协调方面作了深入分析。最后对近年收敛研究的深化与扩展研究的趋势作了概括。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中国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各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本省份和邻省份的农民收入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省份之间随着农村人力资本的提高,各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纯收入的边际作用逐渐下降并呈现出收敛特征,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边际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并最终收敛。不同省份之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边际作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倒S型特征并最终发散。  相似文献   

8.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及其收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管理学报》2012,(7):1071-1077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和meta-frontier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非参数前沿,分析比较了2000~2008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采用"技术差距比"衡量中国三大地区之间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性分析考察了全国和三大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趋同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存在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三大地区生产技术差距明显;共同前沿和区域前沿下的σ检验结果均显示全国和三大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不存在收敛趋势,表明中国各省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及其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1996-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状况,研究表明,该期间各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区域间的效率差距在逐步减小,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采用β-收敛法对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趋于收敛。  相似文献   

10.
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目的在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检验 ,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 ,还有收敛俱乐部 (convergenceclub) ,尤其是最后一种假设的检验。通过对这一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验证 ,来给人们提供中国的一个实际现象。文章采用中国分省的改革开放以后的数据 ,进行横截面和面板数据的分析 ,并强调了面板数据分析的可信度 ,进行了各种检验 ,结果发现中国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收敛现象 ,而且这一结论和实际的经济现象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3个地区收敛速度的差异 ,无论用不同的模型得到的结果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这与传统的结论相反 ,并讨论了部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绿色产业现代化、绿色生活现代化、绿色生态现代化、绿色经济现代化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省份2000—2021年的绿色现代化水平,并运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和各区域绿色现代化的总体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步减小,并且呈现正向集聚的空间特征;全国及各区域的绿色现代化水平都不存在σ收敛,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提出打造一体化绿色治理示范区、实施绿色现代化协同发展方案、探索区域绿色合作新模式的政策建议,为提升绿色现代化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区经济的长期收敛性——一个新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主成分这一新的分析方法对我国1952~2004年长达53年的地区经济的收敛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分析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只有较弱的收敛性。进一步比较1952~1977年和1978~2004年两个时间段,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东部地区收敛趋势增强以外,全国总体、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收敛力度即缩小地区差距的动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弱。我们还发现,强收敛性在地区之间出现了转移:由1978年以前的中部地区转移到了1978年以后的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赵伟  马瑞永 《管理世界》2005,(11):12-21
本文探讨了经济增长收敛的微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个微观机制,分别为资本收敛机制、技术收敛机制以及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978~2002年间,唯有技术收敛机制较好地发挥了作用,表现出了显著的收敛性;劳动生产率机制与资本收敛机制只在1978~1989年间发挥了收敛作用,而在1989~2002年间起了发散的作用,但资本收敛机制统计检验上不太显著。同时,资本收敛机制和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均表现出了“俱乐部收敛”特征。尽管中国经济局部阶段出现了发散性,但总体仍表现出了一定的收敛性,收敛的主要原因是区际间的贸易和投资以及技术交流促使技术收敛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由于微观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经济增长的实际收敛速度较慢,并且要低于理论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1998——2007年31个省份地区工业统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估计了这十年间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经分析发现,工业TFP以年均10.8%的速度增长,技术进步是TFP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次之,而规模效率对TFP区域变动结果来看,东中西部均呈现正的增长尽管有差异,中部最快,地区技术进步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地区工业TFP差距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区域房价的异质收敛为实施区域差异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政策依据.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M1~2013M12的房价进行实证得出,传统的经济或行政区域划分对区域房地产市场不适用,中国区域房地产价格存在异质收敛,可划分为3个收敛子群.地理因素或经济因素不是区域房价收敛的主导因素,重要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能够本质性地改变区域房价的收敛情况,而且这种作用一般生效于政策发布后的4~5个月.  相似文献   

16.
杨雷  姜明月 《管理学报》2011,8(8):1201-1206,1262
通过建立动态群体决策观点演化模型,研究个体知识学习对动态群体决策观点稳定性和收敛时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决策个体的知识水平、邻接节点数和知识学习率对观点稳定性和收敛时间有正向影响,其中个体知识学习率的影响最显著,但群体达到稳定状态时的观点值是不确定的。仿真实例证明,所提出的观点演化模型可为动态群体决策观点演化和收敛时间的影响分析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郭军华  倪明 《管理学报》2011,8(1):137-142
利用1998~2007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非参数HMB指数法对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收敛分析。测算结果表明,1998~2007年间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其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收敛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8.
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渐趋拉大与经济整体的高速增长同样引人注目,本文基于结构转变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实证性地讨论了中国31个省份1978 ̄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性原因。结果显示:以1990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有一个先缩减、后增加的“U”型变化轨迹。1978 ̄1990年的差距缩小主要源于东部高收入地区的内部收敛,而1990 ̄2004年的差距扩张主要源于中部中等收入地区和东部高收入地区的省际发散。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导致上述变化的是地区之间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程度的同步性有所变化;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步性,是引致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关键性因素;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解释力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这些理解如果成立,则对中国政府近来重点强调的地区协调发展问题就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依据1985~2003年间的面板数据,本文从行业的角度研究了区域经济的收敛性,并运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解释这种现象。实证结果表明:除中部的工业外,其余各行业在3大地区都存在收敛性。而且,根据暗含的收敛速度还可以判断各个地区行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基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构造了行业技术选择指数,该指数的波动与Panel模型结果相吻合,可以解释除社会服务业外各个行业收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分析框架,并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测算了1980 ̄2005年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中各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资本—能源比率和劳动—能源比率差异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36.54%,45.67%和17.89%;(2)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作用在不断提高,是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此外,增长方式趋同的东部地区能源效率也存在显著收敛趋势,而中西部能源效率内部差异呈现波动性变化。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只有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扩散才能有效提高落后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