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宗美学的独特性质、人生意蕴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禅宗美学的理论基础、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境界追求等几个方面,剖析了禅宗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的主要根据,揭示了禅宗美学所包孕的人生意蕴,以及对当代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将诗的意境和悲剧意蕴结合得最完美的作品。作为一个诗一样美丽的境界,它能够引起读者们无限的神往,由神往而产生沉醉的审美反应;作为一部富有悲剧意蕴的作品,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于人类命运的悲悯之情,并由悲悯而产生净化的审美体验。而沉醉与净化是两种高峰性的审美体验,又进一步证明了《边城》确实是一部美学意蕴异常丰厚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中国山水画美学意蕴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对绘画创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魏际瑞是"易堂九子"中唯一的一位非遗民。在甲申、乙酉之变之后,魏氏不得已而出应清廷之试并频繁游于清幕,但他一直有着强烈的遗民情怀。因此,在游幕过程中,思归与思隐成为纠结在其内心而无法排解的情结,这也自然而然成为他诗文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潮州送屠梦破序》是一篇"别调"赠序,突破古人赠序之窠臼,藉送人而抒发其一己之愁,思奇语妙,行文自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魏氏文章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5.
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在融中西古今而直面民族现实的理论探索中,创化了既不同于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又区别于中国古典伦理美学的人生论美学传统。这一民族化传统以审美艺术人生之统一为标志,突出了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的统一、真善美的贯通、远功利而入世的诗性价值指向,建构起审美活动、艺术实践、人生践履三维交融的大审美大艺术大人生的诗性情致。这一民族审美传统的确立为中国美学民族思想体系的建设和民族审美精神的化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形成了其理论建构与人生关怀相统一的重要特色。它以关注现实关怀生存为要旨,凸显了鲜明的人生精神、积极的美育指向、内在的诗性情怀和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这也正是中国现代美学传承发扬民族美学固有的精神传统,并融会创化中西美学、文化、艺术思想的诸元素而形成的重要品格。  相似文献   

9.
萧红短暂的一生饱经磨难,坎坷曲折的经历、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以及对人生悲苦的独特体悟,使她的许多作品都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意蕴.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近乎原始荒原上荆棘蒿草似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这种生之"荒凉"甚至淹没了人伦之爱,但她不是悲天怆地,而是平淡从容地传递着人生的悲剧感和迷惘感,在对世间种种烦恼的达观诠释中有其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人于20世纪开始从事美学学科的研究与体系建构之时,其处境是十分特别的,一方面面临外来知识的本土化,必须在中国与西方这一充满紧张关系的两极之间做出抉择;另一方面又同时面临传统与现代(由于有了西方“他者”的维度与新视野、新观念的植入而有了新的内涵)之争的紧张关系,也必须做出抉择。因此,中国20世纪美学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两组既构成内在矛盾又形成外在冲突的知识背景、张力作用下展开其美学思考与理论建构的。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边城》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吸引着无数读者的目光 ,美丽的风景、美妙的风俗、美好的人组合出了一个充满诗意、人情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但如果只迷于表象 ,疏于内涵 ,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因此除了领略桃花源的自然美 ,更应该体会作品背后的人情美以及深蕴其中的作者改造民族精神品德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其落脚点在于研究人生的意义、价值、境界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人合德合性上。《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从人的本性上来讲,天人本是合德合性的。天人合一彰显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天人合一的最终价值取向是解决人的生存价值、人的境界层次、人的安身立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季节叙事是时间叙事的一种类型,是指剧作家通过季节的流转表现特定的创作意图。《樱桃园》是契诃夫的经典之作,其季节叙事手法具有代表性。契诃夫从季节叙事的视角出发,将《樱桃园》中的"春、夏、秋、冬"与戏剧剧幕分别对应。季节叙事对人物情感的外化、冷热笔法的运用、戏剧结构的构建、抒情功能的展现以及舞台美术的设置,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海本《坛经》的基本佛学思想之一,是佛性说而非般若义。以"空"为执、追摄佛性圆成或倡言"空空"、无所执着,是佛性说与般若义在"终极"问题上的一大基本分野。"无念",作为《坛经》美学意蕴的中心"话题",在世间即出世间的人生领悟中,即指佛性,它是被颠倒、夸大的完美人性。将佛降格为人,等于将人与人性提高到佛与佛性的高度,这是《坛经》审美理想的曲折体现。"见性成佛"、"即心是佛"、自救"自度"、"自心"顿悟、"本性"回归,实际是以佛禅方式所表述的人的一种精神性解放。而"自度"("真度")说,不啻宣告"他佛"的"死亡",这在中国佛教史、思想史与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坛经》所主张的无生无死、无染无净、无悲无喜的禅悟(顿悟)境界,有如王维禅诗的禅悟与诗悟同一,是一种"元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美本身”的提出开启了西方美学思想史的肇端,意味着审美的第一缕晨曦刺破了神秘莫测的“命运”而祈向至善的“境界”,被视为人类第一次审美自觉。美的魅力的彰显源自“命运”与“境界”错落交织的双重审美意蕴,既有对蛰伏其中“命运”的敬畏,更有对“境界”的价值祈向,正是这双重终极性眷注积淀为美的根荄,而蕴蓄于人对自然、艺术、社会和人自身的审美实践。现代美学的每一次远行,都有着对原初审美意蕴的深深回眸,并在实践中深化着对美有别于真和善的价值的领会。当下,某些美学复兴与审美创造,已偏离了审美意蕴的始源内涵,使美学思想下坠为一种轻飘的能指,甚至成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感受。本文通过梳理审美意蕴的历史性生成,强化对美要有敬畏之心和价值祈向之意,从而为今日美学重新上路提供方向性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转型问题对于美学当代性发展的解读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当代文化特性层面的,其中审美文化研究的探索最为瞩目;另一个是历史发展层面的,提出当代审美理想和价值体系的重建和确立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作者对自选美学文集的选录标准与范围,研究历程与基本内容所作的概要说明,记述了文集围绕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所论及的诸多问题,显示了作者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所作的努力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雪"是古典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现代作家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虽数量不多,但却出现了诸多名篇。在他们笔下,"雪"被赋予多样的审美内涵:或抒写生活之趣;或传达怀乡的怅然;或表现苦难的痛楚;或展现人格之美,呈现哲理思考。这些与古典文学相联系,更多的是对其超越与创新。透过他们笔下的"雪",既可以窥探出文学观念和风格的差异,又可以考察出时代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展现文学发展的多样性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9.
"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现代作家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虽数量不多,却出现了诸多名篇.在他们笔下,"雪"被赋予多样的审美内涵:或抒写生活之趣;或传达怀乡的怅然;或表现苦难的痛楚;或展现人格之美,呈现哲理思考.这些与古典文学相联系,更多的是对其超越与创新.透过现代作家笔下的"雪",既可以窥探出文学观念、风格的差异、时代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又可以展现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学术资源上,它启示我们不能以日常时空意义上的“中西”、“新旧”来衡量。而它对美学研究的具体的学术启示则是:关学要面对本土现实进行存在论之思?要关注审美现象、艺术事实,要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要关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