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政治经济学最先是在资本主义部分的“资本积累”章讲到再生产。但该章是研究生产过程,再生产在那里只是作为研究资本积累的背景来观察的。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是资本从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又从流通过程回到生产过程,不断重复和更新的资本循环运动过程。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两章就是专门研究再生产的。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第二卷的总标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有两种涵义的流通:一种是商品的卖和买的运动,一种是资本不断通过三个连续阶段的循环运动。所以,再生产的研究对象是流通:既包含第一涵义的流通,也包含第二涵义的流通。研究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第二卷在总体结构上分为三篇: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资本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三篇都是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但研究范围却有重大差别,前两篇是分析单个资本的运动,后一篇则是分析社会资本的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第二卷在总体结构上分为三篇: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资本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三篇都是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但研究范围却有重大差别,前两篇是分析单个资本的运动,后一篇则是分析社会资本的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第二卷是考察资本运动,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在这一卷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理论的研究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现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因此认真研究《资本论》第二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来看,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包括资本的全部循环的运动,而这种循环运动不断地反复,就形成了资本的周转运动。而各个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的运动。当一些资本家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机器设备材料等生产资料,实现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时,同时又是另一些资本家出售产品,实现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转化的过程。于是,各个单个资本的互相交错运动便汇成一个整体运动,即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一篇重写了多遍,“马克思善于把多少东西压缩到这个篇幅中去。”(《资本论》第二卷第8页)其主要之点有:  相似文献   

6.
Ⅵ、资本特有矛盾的个别性——资本与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资本论》一卷考察了资本与劳动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一般的、本质的矛盾;二卷在一卷的基础上把本来意义的流通过程引进来,考察了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体,即单个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也就是考察了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在资本运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三卷在二卷的基础上,把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引进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考察了具体的资本形式和利润形式。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具体形式是相互对立的。这里有产业资本家之间,产业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之间以及工商业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因此,研究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具体形式,也就是要研究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财政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质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规律时,也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其中《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阐述的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理论,对于我国有计划地运用客观规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和资本的循环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因为资金运动也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全部资金也要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形式,要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亦有可借鉴的指导意义。产业资本是包括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在内的整个资本的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产业资本循环一般代表的货币资本循环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在每一阶段资本形态都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即货币资本转变为…  相似文献   

9.
一、消费在再生产循环中的反馈作用在《资本论》的第二卷中,马克思把在第一卷中对狭义的生产过程的考察进一步发展到对流通过程的考察,从而表述了商品不但是资本产生的前提,而且商品又表现为资本的产物。亦即,生产和消费是具有同一性的,即它们两方“每一方表现为别一方的手段;以别一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性;这是一个运动,通过这个运动,它们彼此发生关系,一方离不开另一方,但一方仍然处于另一方之外。”所以,商品流通既包含了生产资料的流动,又包括了消费品的运动。  相似文献   

10.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即整个第二篇)中着力阐述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理解它,是我们理解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以及剩余价值来源的关键所在。但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主要有两种表面上看来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把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理解为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要求的矛盾,一种是把它理解为价值增殖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的现实运动是三个循环的统一的原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阐明了产业资本的现实运动是三个循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产业资本的运动是在这三个循环形态的有机联系、辩证统一中进行的。其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三个循环形态存在内在的联系。三个循环形态虽然各有自已的特征,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交错、相互依存的,不仅每一个特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代诸多西方学者尝试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并重构《资本论》的潮流,如何理解《资本论》三卷本之间的关系又再一次成为重要的解读对象。大卫·哈维从三大资本积累模型的角度解读《资本论》三卷本,并将第二卷、第三卷作为研究的重心。我们认为,对于三卷本之间关系的理论定位,既要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来研究第一卷所聚焦的资本生产逻辑及其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又要回到《资本论》的原初语境,依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完整地理解三卷本所涵盖的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惟有如此,才能推进《资本论》在当代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解决导致古典学派经济学破产的两大历史难题之一即平均利润率和价值规律的矛盾时,区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首先提出了价值转形的理论。根据《资本论》第三卷前两篇的分析、整个转化过程的两个阶段和一系列中间环节可用下图来描述和模拟: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第二卷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是前面三章分析的小结.在前三章中,马克思分别考察了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形态:货币资本的循环(G……G’)、生产资本的循环(P……P)、商品资本的循环(W’……W’).通过对这三个循环形态的分析,尤其是通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的分析,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产业资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第二卷是一部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角度研究单个资本再生产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容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著作。它所阐明的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义经济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这一卷的创作史,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行《资本论》第二卷的理论,而且也可以使我们从这一卷众多的手稿中获得未曾收入现行《资本论》第二卷的许多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是在遵循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的。所以,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可以看作是从一般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资本生产过程的研究的一个桥梁。那么,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呢?对这个问题,当前学术界存在着分歧。有一种意见认为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7.
流通费用理论,是《资本论》中的重要篇章。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关于流通费用理论,对于改革我国流通体制,降低费用水平,加速W-G的转化,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有着积极意义。 一 马克思流通费用的理论特点,我认为有这么几条: (一)马克思的流通费用学说,是建立在资本形态变化和循环基础上的。首先,资本在流通领域总是要经过G-W和W-G′两个阶段,流通时间是资本由商品到货币和由贷币到商品形式转化所需时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阐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创立了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是在遵循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的。所以,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可以看作是从一般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资本生产过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简要地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①这即是说,扩大再生产可分为外延的和内含的两种类型。前者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即依靠增人、增设备、增投资,扩大生产的场所来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