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语言哲学观从根本上消解语音中心主义高于书写的思想和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观,认为语言意义系统是开放性的,语言结构是不稳定、不明确的,语言写作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实体。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对我国翻译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德里达指称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实质特征的一个概念,其社会意义在于它从形而上学的角度通过为人类提供人类之根支撑起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德里达通过发现潜藏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替补游戏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指出逻各斯作为原始起源的概念不过是补充的神话。德里达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解构了它的社会意义,他通过把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建构的人类之根连根拔去而把人类(西方社会中的人)从不合理的一元价值观下解放出来,但也使人类(西方社会中的人)成了无家可归四处飘零的个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结构北义者,德里达积极主张消解意识形态对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把传统哲学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解构消解传统哲学的思、语言、在场意义之间的同一性,并认为这种断裂是引入“解构”境界的桥梁,以追求消除真实语言与虚构语言、或哲学语言与文学言语之间的界线为目标。在构建其解构体系过程中,德里达运用了马克思的“实践”、“物质”、“经济”、“扬弃”、辩证法等概念和方法,并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了与马克思的一致性,但这种“解构方法”却是一种“文字”游戏,而非马克思的物质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挑战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二元对立原则,瓦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语言结构系统中被认为是主要和次要的对立关系,导致了其后解构主义理论的产生.本文以短篇小说《女儿愿》为分析文本,试图从解构理论的视角对其表层含义及其深度模式下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以其破解"中心文化"之说,实现对两种文化冲突中所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的解构.  相似文献   

5.
萨缪尔·贝克特本是一位难以定位的作家,但是对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评论,却出现惊人的一致性,尤其以"荒诞派戏剧"为甚,大有出于斯而又归于斯的阐释循环之势。这与作者初衷以及作品本来面貌相悖。若借用尼采以降,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及其后的批评理论视之,此剧无论从作者本人创作意图,还是作品情节、语言和人物方面,呈现出的是深刻的概念危机,是"重估一切价值"后的残垣断壁,是摆脱传统、逻各斯、理性、规范、逻辑、文明等一切宏大叙述后的自由之境,所以可被视为概念层面上的"后理论状况"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论意在对传统公度性方法主导的逻各斯进行反叛和解构,以消解绝对性、统一性、基础性、主体性,消弭科学哲学和人文领域之间的界限,这寓意着一种新的认知结构、批评观念和话语模式的出现。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德里达以特有的解构策略对西方文化传统进行质疑和解构,暴露西方文化传统的某些虚幻和偏执之处,体现了后现代所具有的超越风格和积极否定精神,意味着哲学从传统思维范式向后现代思维范式的转型。解构由此成为范式转换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使我们对西方传统哲学和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期西方文学批评的基本走向。由于意在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意义是在延异中生成并撒播的,因而解构理论既与新批评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大相径庭,也与结构主义批评迥异其趣。从批评史的角度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改变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方法,启发人们重新认识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目的。  相似文献   

8.
尽管德里达推崇中国文化,但是,他的解构主义却与中国文化的述而不作的肯定性与连续性不同,而是将西方文化的否定性、批判性等恶魔精神推向了巅峰。德里达继承了西方哲学的批判传统,尤其是基督教的上帝观念衰落之时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精神遗产,从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的内部找到了颠覆结构主义乃至整个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钥匙。但是,德里达批判和颠覆的支点也难以逃脱西方文化的传统方式,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德里达也可以说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哲学家。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以下三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型的演替是共生而又互相阐发的:生态学中有机体之间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论消解了环境决定论或者基因决定论的在场形而上学;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相依性原理、德里达的延异在哲学领域颠覆了逻各斯的在场形而上学;现代物理学消除了物质实在论而代之以关系实在论。  相似文献   

10.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理念,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颠覆了逻各斯的中心主义,主张打破二元对立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小王子》因为主人公孩子般的视角,浅显天真的语言,一直被看作一部儿童童话。从人物形象、叙事模式和阅读模式等层面分析《小王子》的解构主义倾向,可以对其进行后现代主义解读。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在当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以激进的方法和策略质疑和批判西方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和文艺理论。我们在分析和论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解构策略以及对传统的审美理论的解构的同时,还必须具体分析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如何消解艺术真理的。  相似文献   

12.
在 2 0世纪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中 ,德里达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后现代思想家 ,他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所做的强有力批判以启示录的语调宣告了哲学的终结。那么 ,哲学终结之后 ,哲学家何为 ?哲学终结之后 ,哲学写作与哲学阅读还有可能吗 ?本文试图就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谈一下“终结”之后的哲学或者说“后哲学”的写作与阅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在当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以激进的方法和策略质疑和批判西方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和文艺理论。我们在分析和论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解构策略以及对传统的审美理论的解构的同时,还必须具体分析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如何消解艺术真理的。  相似文献   

14.
以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为逻辑视线,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守望灯塔》是珍妮特·温特森的第八部小说,它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珍妮特·温特森借鉴“他山之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来“攻玉”——颠覆传统的既定的中心结构——西方逻各斯中心,颠覆权威,解构历史的同时确立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创造自己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一部具有鲜明解构主义特征的文本。这种解构性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等“宏大叙事”的消解上,更以其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的破毁以及互文和嬉戏,从而使得文本本身形成一巨大开放、充满张力的知识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几何学的起源》中,胡塞尔以几何学为示范,采用生成现象学的方法试图寻找具有理想客观性的意义.对此,德里达指出,胡塞尔的工作仍停留在“构成性”的分析之内,并在《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导引》中,从语言的差异性人手将胡塞尔关于意义的几何学式梦想无限地延异了.胡塞尔的研究主要以历史学的考察来展开并完成,这当中有着鲜明的目的论色彩.而泰勒在《差错:一种后现代非/神学》中通过对《圣经》文本进行类型学分析,深入揭示了逻各斯中心在历史构成中的作用,这一祛魅式的研究更加印证了德里达对胡塞尔构成性分析的评论.经过德里达与泰勒的研究,胡塞尔渴望的理想客观性意义的永恒在场正是以缺在的方式表明自身的存在,这种“缺在的意义”与“为获得意义而建构历史”之间的内在张力则构成了对意义不断寻找的激情,为人们在历史中对那个缺在的意义进行更加丰富而多元的阐释敞开空间.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的主要工作是对"哲学"进行"解构",他将哲学看作一种特定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话语,其语言观上的突出表征是贬低和排斥文字的语音中心主义立场,而德里达认为正是被哲学贬低和排斥的文字是哲学话语的基础,作为一种话语,哲学也摆不脱文字的"分延"运动,其结果不是哲学排斥了文字,而是文字解构了哲学。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运用三种解构策略对三位一体的在场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进行解构读解,旨在批判从柏拉图、卢梭和黑格尔直至海德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本质特征及其真理观和意义理论.虽然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在其所界定的文本的文本性内是有效的,但由于这种文本的文本性脱离了社会历史性就难免有其方法论缺陷.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在他的作品中很少提到柏格森,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在《书写与差异》的首篇文章"力量与意义"之中,德里达借助柏格森的绵延概念,指出结构主义关注形式而忽视了力量,忽视了绵延。通过对延异和绵延两个概念的比较,可以发现德里达和柏格森有着十分接近的理论立场。德里达通过对柏格森哲学的解读和批判,尤其是对虚存概念的发展,体现了延异概念对于绵延概念的批判性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