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从利益与价值生成关系的角度,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利益与价值生成的关系。分析认为,利益不仅是价值生成的动力,而且深刻体现价值生成的本旨。同时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从意识形态维度上彰显了人民群众这个社会主体的利益需要,而且在价值体系的构建实践中深刻体现着实现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价值本旨。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不仅是价值生成的源泉,也是价值现生成的源泉.实践是价值生成的源泉主要体现在实践的对象性意义与本体论意义上.实践是价值现生成的源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产实践是价值观生成的最终依据;交往实践是价值现生成的显著力量;文化实践是价值观生成的直接源泉.从实践与价值、价值现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可以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内在根据,同时也在三个方面体现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源泉,即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交往实践、文化实践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源泉、基本源泉和直接源泉.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进行界定,进而具体分析在价值关系中所体现的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客体的互利性关系。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与追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得以生成和实现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与目的对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重大的促进意义。这种互利性关系的价值旨归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价值生成必然有着“中国特色”的内在动因。依据利益与价值的关系、利益与价值观的关系两层逻辑推衍,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得到证明的是:利益是人民群众价值活动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旨,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中国特色”的动因。  相似文献   

5.
合理性与合目的性是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前提;需要与利益是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动因;社会实践是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途径.价值生成是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生成,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特征上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它不仅表现为内容体系的先进性、主体指向的人本性和主流意识下的多样性,也表现为继承发展的开放性和实践运作的创造性,这必然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不仅是一种真实的主客体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价值旨趣与具有优先选择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吴宁(001)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杨雪英(0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要………韩柱 邵宪梅(010) 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前提……周家荣(015)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特征上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必然在价值关系中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不仅是一种真实的主客体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价值旨趣与具有优先选择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转化过程。理论来源于客观的实践,而要实现从理论到积极实践的转化,必须经过实践者主体认同这个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认同与实践的前提是理论建设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主体认同的基础是完成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承担着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重要的作用。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和谐的主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感;优化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根本对立的,更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反映和判断,制度反映的是一定物质生活方式下价值观念的要求。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统一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价值观的变迁是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基础的,公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的统一性根源于社会主义本身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运动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和制度而展开的运动,社会主义价值为社会主义制度注入改革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的政治逻辑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追求。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和根本追求,有利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历史定位、内涵外延与精神实质,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其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念的明硗定义、其具体内涵的清晰界定却鲜有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以自己特有的制度、体制、结构和功能对人们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偏好与需要的积极意义和肯定作用,在所有的社会主义价值中,它处于支配和统摄地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进程中,价值冲突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转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从价值导向上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这种选择不仅出于历史的理性 ,而且是一种价值选择 ,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作为目的价值规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转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农民群体在政治信仰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缺失、迷茫与异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的不和谐音。因此,党和政府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成就强化农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加强基层党政组织建设,以党的威信、党员的模范行为彰显共产主义信念;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以人为本地培育现代化的农民,为科学信仰的坚定奠定基础;并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引导农民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价值早在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之初就已萌芽,并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成熟。社会主义价值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或根本的价值取向,其内容是人的彻底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要在这一价值指导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基本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思想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必须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科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及特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旗帜作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切实肩负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9.
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理解上历来有“制度论”与“价值论”两种片面倾向,这两种倾向割裂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标志,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同时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的统一和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取向,即一种价值追求。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科学形态,是科学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所确定的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整个人类的解放,是一种科学的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的解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不仅将成为各种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也必将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