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价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它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物价问题,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是否安居乐业的问题。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稳定物价的认识和衡量标准、以及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我国的物价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以及其在企业财务上如何反映,是经济发展对财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及盈利状况反映了它的财务概况和最终经营成果。但由于物价水准的变化,现行财务报表难以反映币值变化的实际。本文通过追踪币值变化的轨迹,将各时期财务数据换算为现时货币,以补充财务报表的形式,使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得以充分体现,使各时期的财务数字真实可比。  相似文献   

3.
传统会计一直采用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但是现实经济中物价的大幅变动对会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所以探索物价变动会计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是以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采用币值相等的货币单位,统一地调整为按本期期末或本期平均币值货币的会计数据,并把它作为传统会计报表的“补充报表”,借以反映和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的影响;现时成本会计,是以企业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作为计价基准,反映和消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是不变币值会计程序与现时成本会计模式的有机结合,试图全面消除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影响的会计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物价工作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避免物价大幅度上涨;二是要对物价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解决物价内部存在的许多不合理的问题。有的同志把当前物价工作中的困难概括为“稳不住,调不动”。这反映了当前物价本身存在的矛盾。下面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5.
传统会计是以币值稳定为基础的,物价变动给传统会计带来了一个普遍性的信息失真问题。在物价变动时期,传统会计计量的资产和收益难以反映其实际情况,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减弱,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也会受到损害。局部改革法从某一局部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全面改革法从根本上物价变动引起的会计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物价问题 这几年,物价问题成了群众意见较大的一个问题。 物价问题,首先反映的是我国原来的价格体制极不合理,这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在五十年代,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是看重工业的发达程度。加上当时我国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要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物价飞涨,引起了政府乃至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反映物价的变动尊况,加强物价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而作为管理价格、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物价统计也就愈显现出它的作用。笔者在参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的研究工作中,接触到一些材料,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物价统计工作作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价史,研究解放前中国的统计工作,以及搞好当前的物价调查统计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残酷的战争使民众生活状况急转直下,各行各业民众均为生计所苦,健康、物价、就业等民生议题恶化。从全面抗战伊始直至战争结束,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聚焦的一大热点。国人对抗战与民生的关系、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改善以及与民生关系密切的物价问题进行了持久的讨论。这场热议反映了解决战时民生问题的现实紧迫性,其本质是对抗战前途和国家命运的忧思,折射了国民政府处理民生问题的困境,反映了国民党抗战路线的进退维谷。  相似文献   

9.
物价变动动摇了币值计量会计假设,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受到强烈的冲击,并带来一系列财务问题.物价变动会计是基于资本保全基础之上的,不同的资本保全观念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的两大模式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实行物价变动会计的条件,但可以考虑分两步走.  相似文献   

10.
“物价变动会计”是会计学科中的一个新流派或新分支,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在,我们还不可能进行完整和全面的探索,只能就其主要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借以抛砖引玉,集思广益,以便逐步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一、物价变动会计的定名及其基本原理物价变动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已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也难以作出有效的经营决策。为了改变企业界与会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80 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揭示经济增长速度与货币供给及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与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直接通过物价变动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2.
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收支平衡是当今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共同追求的四大目标,其中经济增长在四大目标之中居于核心地位,而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在经济学界一般被视为经济增长的结果.其实,四大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经济能否进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因为物价波动会对人们的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产生深刻影响,并通过个体行为影响到宏观经济总体运行.通过对通货膨胀成本和失业成本的比较分析以及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可见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双温"组合是我国目前理想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双重目标,然而两者又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作者指出,在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双重目标,要求将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目标设计在一个合理的波动范围内,选择总量有增有减、结构优化的协调运作的经济政策体系;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除了要协调配合外还应立足于长远,并把宏观调控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物价是市场机制的神经,它象一根缗线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贯穿一起。它的任何波动都能引起社会经济领域各个环节的链锁反应。因而一个时期的物价水平,特别是生活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更能敏感地反映社会消费经济水平的状况,并牵动着亿万消费者物质利益的实现,无怪乎市场物价状况常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5.
析稳定物价     
物价方针,是指国家管理价格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物价工资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建国以来,我国一贯采取稳定物价的方针,以此作为我国物价工作的指导思想。然而,这儿年却有一种理论,认为要改革,物价就必然上涨,一讲稳定物价,就认为束缚了改革的手脚,这种理论不仅是对稳定物价方针的曲解,而且是十分有害的。目前,各种价格轮番上涨的状况,一方面反映了宏观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经济改革出没有很好地坚持稳定物价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看物价形势要联系经济形势 党中央召开的五中全会,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作了深刻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物价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它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状况,看物价形势是一定要联系经济形势的,一定要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例如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疲软现象,物价上涨势头逐步  相似文献   

17.
物价变动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是当前广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依据河北省价格和消费统计资料分析不同类别商品价格上涨对相应项目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构建消费-物价函数对这一影响进行测算.消费-物价函数量化测算的结果显示,即期消费对物价涨幅的弹性为0.126,即物价上涨1个百分点,当期消费支出增长0.126个百分点;上期物价对消费的弹性为-0.27,即上期物价上涨1个百分点,影响本期消费支出下降0.27个百分点.报告认为,应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冲击居民消费,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更加重视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消费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物价统计是商业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价分析和物价预测,是当前物价统计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物价统计回顾 我国物价统计是由差价统计,比价统计和物价指数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其中,物价指数的研究,无论是在公开出版的商业统计学中,或在已经发表的物价统计专著中,都占绝大部分比重。这是因为,物价指数问题是和广大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物价变动较为剧烈.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而且使会计信息失真.1989年以来,党和国家通过治理整顿,采取了一系列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现在,年通货膨胀率已下降到4%以下,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但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已成为二次战后世界性的普遍经济现象.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定幅度内已很不容易,要使通货膨胀完全消失更为困难.目前,许多国家的会计界都在努力探求如实反映通货膨胀影响的会计理论与方法,有些国家还进行了积极的试验.在我国,面对几年来的物价持续上涨,是否也应在今后的会计和报表中作出反应?如何作出切实可行的反应?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价格是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反映,保持物价稳定是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一,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协调是影响价格总水平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深入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工业品出厂价格与CPI之间关系的差异,并结合我国实际,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价格总水平调控要体现区域差异性、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