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一种著名的文学风格,建安风骨几乎成了建安文学的象征.但笔者认为,建安风骨并不能统括建安文学.随着时势和人的变化,文学家及其周围的文学氛围都在渐渐改变.因此建安文学在其后期,于风骨之外呈现出华赡、妍丽的特色.本文旨在评述建安文学从汉声到魏响的这一转变,并力图从环境和人的角度对这种变化做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全面评介方以智思想,是侯外庐后期学术研究的焦点。经过他与其学术团队的持续努力,方以智被遮蔽近三百年的思想全貌得以公之于世,恢复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哲学地位。侯外庐的方以智思想研究,既具有《中国思想通史》理论与方法的一般特征,又存在自身特色。不仅以社会史研究为前提,深刻剖析方以智生平悲剧的矛盾根源及内在思想张力,而且以宏通的世界历史眼光,在中西启蒙思想的对比评价中,赋予方以智思想以世界性哲学意义。侯外庐的方以智思想研究业已成为历史,固然需要“批判地对待”,但他在研究中贯彻的史学理论、方法与目标,即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民族化来建立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体系,具有深远的典范意义,在今天仍能予人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以后,对曹丕、曹植兄弟诗歌的评价基本是抑兄而扬弟,甚而谓曹丕“去植千里”。本文在考察、分析曹丕存世诗作的基础上,认为曹丕诗歌创作不仅成熟较早、风格刚柔兼备,更在“三曹”中形成了以清隽秀逸为主导的创作个性,独树一帜,体现了建安诗歌与汉末诗歌的内在联系。后人贬抑曹丕诗歌根本原因在于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建安风骨”是当时开放活泼、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雄健刚劲之作是其中的一种风格,曹丕诗歌则反映了“建安风骨”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日本人学汉诗之需与唐人诗格盛行两相契合 ,促成了《文镜秘府论》的编撰。对于其详尽的诗法体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即诗歌创作过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来考察 ,空海对中国诗论的辑录主要有两个特点 ,即实用 (可操作性、偏于技巧 )和唯美 (偏重诗歌自身艺术规律和形式美 )。由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 ,《文镜秘府论》对日本汉文学的创作和歌学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情景生成范式和情景审美发生机制两个理论界面构成的情景生成系统是船山情景论诗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情景生成范式包括"景生情"、"情生景"和"情景妙合无垠"三个基本层次。对情景审美发生机制的发明,船山援引佛教语"现量"———刹那直观以还原性描述,具有极纯粹的美学意味。总之,船山的情景生成系统具备了完备的诗学理论架构,具有集大成的诗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6.
从三个方面 ,分析了李白咏月诗的特点。首先是其思想价值 :对时空的包容非常广大 ,取象立意纷纭复杂而又明了可辨 ,显示了“以意驱象”、“以心驭象”的特色。其次是其审美特征 ,具有强烈的动态美、悲壮美、清幽美和雄奇美。再次是其典范意义与影响 :典型地反映了诗人的性格特征 ,自然真切地表现了他飘逸不群的谪仙气质 ,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紧锣密鼓的韵律节奏、每句二字的简洁句式、朴素直白的辞采运用、直叙其事的章法构筑,是二言诗的主要体式特点。这一体式多反映蛮荒时代的紧张生活及人们大起大落的喜怒哀乐情感,决定了二言诗具有以阳刚美为主的体貌特点。二言诗体作为中国韵文一切体式之母,为后世韵文特别是《诗经》文体的形成与演进,奠定了用韵、句式、辞采、章法等诸多方面的起码基础。  相似文献   

9.
贯休是晚唐五代著名的诗僧,在他现存的七百多首诗歌中,有大量的涉及佛寺、僧侣、佛法的诗歌。贯休生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经历了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的灭佛运动,在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20岁时受具足戒。因此,贯休诗歌的涉佛题材真实地反映了会昌法难后唐代寺院的功能及其兴衰变化,僧侣多元的修行方式,民众中流行的持经、诵经的奉佛方式。贯休还通过诗歌的方式传达出对佛法的认知和理解。贯休的涉佛诗是佛教在晚唐民间社会流传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宋代闻喜宴诗,是专门为新科进士而设的国家级宴会中形成的诗歌,是宋诗之林中的一种。研究宋代闻喜宴诗,分析其类型,知其有会中诗、会外诗、回忆诗等,辑录了一批会中皇帝的赐诗;这些诗篇具有文学史料价值,可补《全宋诗》之漏。  相似文献   

11.
冯至因其风格各异的抒情诗、十四行诗、叙事诗及诗歌中特有的哲学意蕴立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本文旨在通过对《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寺门之前》等叙事诗在叙事结构、文体形式、诗歌中的精神特质等方面的研究 ,探析其早期叙事诗的现代意义。本文作者认为 ,理解冯至早期的叙事诗是理解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契合的产物。在五四自由诗运动时期,我国一方面从西方译介了大量散文诗,另一方面很多作家和诗人参与了散文诗的创作,使我国散文诗迅速完成了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文体成熟进程。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是我国散文诗进入自觉状态后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涌现了一批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而且形成了比较粗略的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3.
论陶诗的诗学意义——对冲淡诗美范型确立过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诗的诗学意义在于陶渊明创造了独特的冲淡诗美范型.这一诗美范型的确立有一个过程,晚唐司空图对陶诗的研究是关键.司空图之前的评陶、论陶大体属于陶诗风格的体认阶段;司空图依据陶诗以及与陶诗风格相近的王维、韦应物的诗歌,提出"冲淡"的诗美概念,使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想风格范型.司空图之后.苏东坡既评陶又和陶,一方面时陶诗之美有高度的概括和精细的辨析,深化了司空图的诗学理念;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陶诗进行全面的赓和,使陶诗所代表的诗学理想落实为一种诗学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4.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5.
王珂 《东方论坛》2003,(3):33-40
散文诗是一种世界文学体裁 ,散文诗文体在生成发展过程中与诗、散文等文体相互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在特定时代契合的产物 ,是西方散文诗文体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文体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偏向于散文 ,在中国偏向于诗 ,甚至被长期视为新诗的一种诗体 ,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散文诗”作为这一文体的“称谓”是不准确的 ,造成了这种文体与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串义现象 ,导致了中国散文诗的文体建设与新诗的文体建设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贾岛早期的诗歌明显留有韩愈、孟郊奇险诗风影响的痕迹。他因建功立业的理想受挫,渐次变得心灰意冷,其诗风则由奇险倾向,转向清苦奇僻。贾岛诗风的变迁实证了韩愈所倡导的"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的诗歌理论,既反映了他生活遭际的变化,亦折射出其诗歌交游对象的变换。这与韩孟诗派的诗歌创新理论及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方以智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其心态的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年为贵公子,少年轻狂,满怀建功立业之志,诗歌创作超迈豪爽。中期逢战乱,遭流离,坎坷不遇,狂性消退,诗作多反映现实,抒写抑郁不平之气,诗风沉郁豪宕。晚年为僧,为人和学术均趋成熟,心性平和,诗歌创作呈平淡自然之色,而又具哲理。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清空”主要是指一种清雅峭拔、蕴籍空灵的艺术境界。姜白石“清空”词风的形成,既与其幽怀冷落、雅致超凡直接相关,又同它善用提空描写、以健笔写柔情、锤炼清劲灵动之语以及将情化景以景托情等艺术手段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2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竞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