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代西域史地学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新疆流人(主要是流放官员)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章从流人关于西域史地的诗作、流人所修的西域方志、流人关于西域史地的著作三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一直是流放者的居所。时至清初,大批文人因为参与抗清、直谏、党争,或案狱牵连而被遣戍到此,其规模和影响力均堪称空前。这些流放文人在塞外援翰写心,吟咏不辍,东北的山川节物,风土人情成为他们诗作中重要的表现对象。但同时也总会呈现出各种矛盾——畏惧与叹赏,苦闷与旷达,顽强坚韧与焦灼渴望,对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往往在诗中相伴并存。这种矛盾为清初流人诗平添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是流人复杂心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后期,齐齐哈尔成为流人发遣的重要聚集地,流人群体庞大、成分复杂,并由此构成了一个潜在的流人社会,呈现出特殊的生存生活状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人文化。齐齐哈尔流人社会及流人文化对齐齐哈尔乃至整个黑龙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时间与空间不可析离,而作为一种蕴涵审美意味的空间性体验,山水诗境必然与时间意识紧密关联。考察中古时期的诗作可知,不同的山水体验方式取决于人们不同的时间感知方式、对时间流逝的态度以及人们打量世界的眼光。中古时期的山水诗境中渗透着两种时间意识:一是绵延,一是空观,两者相互缠绕,互相对抗而又缺一不可。正是这种时间性悖论,使得诗人一方面要打破时迁物变的时间宰治,另一方面却免不了流露出昭光不再的感叹。也正是这种悖论,使得山水诗境既显得空灵静谧,同时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论“入出”说的审美接受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出”说是中国诗论对审美接受活动的一种独特概括。所谓“入”就是读者设身处地进入诗作之中,再现其境,体验其情,深观其意,其审美机制在于求同。具体表现为:“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得意忘言”。所谓“出”就是读者在体验诗作的基础上,还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读者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从而对诗作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其审美机制在于见异。具体表现为:“熟读玩味”、“想象自得”。“入出”说揭示了阅读和接受活动的审美规律,透视着中国诗论的接受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流人由关内谪放东北,自古有之。到辽金元,特别明清时期已有大量流人被发遣到东北。据《明实录》和明代辽东档案即《明信牌档》记载,河北籍流人被流放到东北,从洪武年间  相似文献   

7.
俞樾勤于著述,诗作数量颇为丰富,其晚年(1880—1907)诗作因更能表达自我、记录社会变化,自传性质尤为突出。俞樾的晚年诗作表达了衰老、病痛如何磨蚀生命,回忆如何暂时缓解内心的迷茫;记载了他面对西洋物质文化和技术时的惊奇、接纳与徘徊;还保存了他在明白生寄死归道理时对留名、扬名的强烈念想。俞樾未能进入近代文学史著作所包涵的作家系列中,然他晚年诗作所叙写的时间感觉、生命体验、对西洋器物的接受态度以及自我留名的诗学实践行为,都表现出他徘徊、犹疑的内心状态,这一混杂的状态正是过渡时代文人的普遍情感结构。以俞樾晚年诗作为案例的“向内”研究,可深化近代文学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学问家大思想家,著述丰富。近年来,对他的理论著作,研究日见深入;而他的诗作,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般都认为王夫之的诗作成就不高,文学史不曾提及,各种有关诗选也很少选他的诗。其实,王夫之的诗作,不  相似文献   

9.
《流云》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诗人宗白华先生于1923年结集出版的一部诗集.宗白华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小诗,曾和周作人,谢冰心的诗作齐名.《流云》这部诗集被誉为小诗派的殿军.对宇宙,人生的自觉探索和对艺境的哲理性的体验,是宗白华诗作的重要特点,正如宗老所自言:“诗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近的.一为理论的探索,一为实践的体验.”(《艺境》)宗先生一生致力  相似文献   

10.
流人,《释文》解为“有罪见徙者”。《隋书刑法志》说:“流刑谓论可死,原情可降,鞭笞各一髡之,投于边裔,以为兵卒,未有道理之差”。这就是说,因罪而被流徙者,均谓之流人。关于明代四川籍流人谪戍辽东,《明实录》、《辽东志》、《全辽志》等均有记载。那么,他们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被谪戍辽东的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有明一代所实行的残酷的流人政策。明初规定,犯有二十二条“合编充军”罪中的任何一条,都可定罪充军为流人。所谓二  相似文献   

11.
流人量移始见于唐代,因契合“刑罚差序格局”“恤刑观”“天下观”等传统法律理念,而得以发展与制度化。至宋,由律、敕、令、格、式、例与命令文书共同规制的流人量移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在保留唐代遇赦量移的基础上,宋人还增加了乞请量移的途径。但并非所有流人皆可据此量移,其还需满足适格主体、法定刑期与指定期间的法律规定。符合法定条件的流人,多由中央与地方官吏共同确认后,交由地方官吏实际执行,一般以流放地为起点,向量移中心分等级移近。而关于量移中心与等级的确定,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规定。宋人对唐代流人量移规定的承袭与变迁,反映出最初制度设计理想与执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妥协,亦可为唐宋变革论乃至流刑发展规律提供不同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2.
清代最后一任伊犁将军志锐为人们所熟知,本文通过对志锐诗作的论述,说明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尽管此人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甚至仇视革命,但其尽心守边,关心国事,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为此,他的诗作在清代西域诗中也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分析在十七年及文革那一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因郭小川个人感受、体验、情感的表达受制于其时稳定、统一的话语体系,从而造成其诗作中的某些矛盾。这些矛盾都被真实地得以呈现,于是赋予了其诗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思想品位。  相似文献   

14.
试笔诗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专门研究过的诗歌类型。宋代以后,各朝诗人热衷于创作试笔诗,形成了诗作数量庞大的诗歌类型。试笔诗最初只是为了试用毛笔、纸张、墨等书写物品,并未承载诗文的其他功能,但诗人从试笔中体验到了超越一切的自由快乐,这是未曾有过的体验。试笔作为文类产生之后,或用于贺岁,或用于科举练笔,或用于患病之后“聊试笔力”,形成了丰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英国19 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优美动人,闪烁着美和真的光辉,这与诗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对散见于济慈书信及其诗作的美学思想作一归纳剖析,以便人们对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戴望舒的诗歌里可以看见由于他所处的时代的变革和生活体验的不同所产生的诗风的变化。本文从他的诗作生涯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 ,而论及各时期的特点 ,指出 :戴望舒是不断地向往理想境界的歌者。  相似文献   

17.
流放和贬谪岭南是唐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唐代流人身份复杂,人数众多,对岭南全面开发造成深刻影响。唐前期流人呈现出身份较高和成批流贬的特点,对提高岭南文化品位作用显著;中后期高官贵族的流贬数量减少,中下级官吏和平民百姓的流贬数量相应增加,从而在更广的层面上影响了岭南地区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功能和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但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和局促.温家宝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以哲人的远见卓识和诗人的满怀激情,对哲学的功能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认为一个民族要学会哲学思考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全诗浸透着对哲理的深邃思考,文章从哲学的真理、正义、自由、激情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该诗作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岁时节令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唐代,中秋节作为一项民俗节日尚不显,但已有不少以“八月十五”为题的诗歌,内容多为吟咏月色,思乡怀人,深具自然明朗之美;至宋代,中秋节异常兴盛,但与唐代相比,此时中秋诗作的主旨和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重在抒发作者的人生体验,表现人生哲理,呈现出一种深沉凝重的美。唐宋两代诗人中秋情怀的不同及其中秋诗作的各具特色,与两代时代风貌、文化氛围的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诗人思想文化性格的巨大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一直是18世纪初谜一样的人物。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最为有争议的人物。一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一是因为他颇有争议的诗作。两者都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和文学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曾有过“情诗”的解读,但人们却不能忘记和抛弃他活佛的身份。本文试图从佛学层面对其诗作进行宗教道歌的粗浅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