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印刷期刊与电子期刊的对比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印刷期刊和电子期刊的分类与关系,分析了印刷期刊与电子期刊的优缺点,指出了在目前的阅读习惯以及信息服务技术方面,印刷期刊仍占主导地位,短期内电子期刊还不能够完全替代印刷期刊,即使将来也是印刷期刊和电子期刊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经费紧张、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培养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广西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纸质期刊存在期刊数量偏少、借阅率低、管理方式落后等弊端。广西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应通过做好馆藏纸质期刊筛选工作、处理好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关系、多渠道开展纸质期刊推介工作、通过馆际互借实现资源互补等途径,改变纸质期刊管理的现状,使纸质期刊在教学、科研中起到更好、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媒体"格局的形成,以微信、微博、官网客户端等为代表的"微媒体"成为"微时代"重要的传播载体。文章结合案例分别探讨了电子期刊在微信、微博、官网客户端中的传播,具有"粉丝围观"提人气、"精准传达"读品质、"品牌延伸"辟新路的优势,并分析三者在互联传播中存在的互联形式简单易被忽视、互联内容互动效果欠佳等问题,提出形式上便捷设置增加三者链接粘性,内容上交叉活动加强用户的参与性等合理的建议,以期对电子期刊有效使用"微媒体"传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梁健辉 《南方论刊》2005,(12):51-5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期刊形式——电子期刊应运而生,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图书馆如何最大限度地拥有电子期刊,并提供最好的信息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书馆的前途。正()所指出,网络期刊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必须引起图书馆的重视,否则,图书馆将面临的风险不仅是使用户错过重要的信息,而且会很快被当作一个不相关的部门而被遗忘。电子期刊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年代,年,上网期刊便已初见端倪,年以后则迅速发展。年全球上网期刊约计种,至年已达万种。我国第一份网络电子期刊《神州学人》诞生于年。年月发展为种…  相似文献   

5.
中文核心期刊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叶继元 《学术界》2001,(4):168-175
核心期刊概念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分布的现实反映.目前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具有研究方法稳定、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数据不断丰富、普遍利用计算机筛选、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目录增多的特点,在促进期刊质量、优化馆藏、提高期刊及论文评价效率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宣传不够、过分拘泥于形式、缺乏合作等不足.注重基础理论、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和合作研究是今后核心期刊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学术期刊的电子化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由传统纸质期刊向电子数字化期刊转型的大趋势.其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学术期刊电子化,即"纸质-电子数字"形式;二是纯"电子学术期刊"或"纯网络期刊".学术期刊电子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趋势,应当把中国学术期刊的电子化提高到整个国家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部署与规划,采取多种有效的具体措施大力推进学术期刊的电子化.  相似文献   

7.
吴成福 《中州学刊》2007,(5):252-254
通过对河南省期刊质量测评结果、"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 I)收录结果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结果的研究,可以对河南省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水平以及在全国所处地位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找出河南省期刊与全国先进省市期刊的差距,为今后河南省期刊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委会近日分别公布了2012—2013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东岳论丛》连续第三次同时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9.
对现代文学期刊的关注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期刊研究热"的兴盛既与西方学界的影响有关,也与重视史料搜集整理的学科传统再次彰显有关,同时也是研究者应对学科"边缘化"、追求突破创新的自觉选择。近年来现代文学期刊研究在史料钩沉辑佚方面,主要将目光投向以往关注较少的沦陷区等地的文学期刊,并注重期刊史料的整理汇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较为翔实的史料基础。从思想文化角度进行的期刊研究有助于多维度地理解文学生长土壤的复杂性、文学自身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状态。传播学视角的引入,为期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关注现代文学期刊的传媒属性、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以及传播主体的编辑理念和传播策略,探讨报刊传媒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使得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期刊研究为推动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打破文学史研究的僵化局面,但也存在忽视文本研究和审美研究、学科身份模糊等弊病。如何坚持文学研究的主体地位,在提倡学科开放的同时确立新的学科观念和学科规范,是当前现代文学期刊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的变迁及其学术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至2004年版共四版评出的"C95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的变迁进行了对比分析,简述了2004年版17种核心期刊的发展里程,并从总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2005年-2006年载文量、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期刊规范化若干重要问题答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积玉 《河北学刊》2003,23(2):137-144
社会科学期刊编辑编排规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认识层面的问题;二是学术技术层面的问题。前者主要集中在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印刷版期刊与电子版期刊、计算机识别与中文编排习惯、社科学报与社科期刊等几个关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后者主要集中在参考文献及其著录上,少量的也涉及到其他方面。按照新修订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对已有规范进行再修订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报的国际影响力、国内影响力和学报从业人员及科研人员对高校学报的评价,都从不同角度说明高校学报的办刊效果。本研究根据高校学报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情况、被政府机构评奖情况等重要指标,量化分析高校学报在我国学术期刊中的占位,界定其国内影响力,指出了提高高校学报影响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哈佛法律评论》办刊理念对我国高校学报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编辑规范、编辑技术、办刊体制等问题已有不少的论述.但有关办刊动力、办刊机制的研究鲜有专论。本文仅就学术期刊的内在规律,结合我国高校学报面临的困境,剖析并借鉴了《哈佛法律评论》的学生本位机制,详细讨论了其办刊理念,提出了我国高校学报的另类思考,阐述了高校学报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对促进高校学报发展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是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学变革的催生剂,也是作家作品生产的重要载体。总结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经验,特别是总结近三十年来的研究经验,将会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质量的整体性提升。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研究的理论自觉,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则是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外国人名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出现的书写和著录不规范问题,对外国人名在10种英文原版期刊中的著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我国对外国人名在出版物中著录的相关规定,归纳出外国人名在科技期刊的(总)目次表、论文署名、正文、著者索引、致谢项和参考文献表中的书写和著录特点及规律。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在撰写和编辑科技论文时更好地遵循外国人名在科技期刊中的著录规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几种不同的排架方法,指出应结合自己馆实际情况制定的排架方法,才是最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各类别期刊的宏观评价体系,以占我国学术期刊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学报为研究对象,综述了高校学报认可和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政府主导的学术期刊评价,行业人员对高校学报的评价,及国际知名检索期刊对高校学报的隐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学报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学报评价的改进建议,最后,以其国际影响力、国内影响力及行业人员对它内在质量的评价三个方面为一级评价指标,建立了适合高校学报宏观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报主要有专业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以及边缘学科特色等,这些特色往往相互交叉,编辑部自身要具有明晰的编辑目的和编辑意图,需重点组稿,充分体现出学报自身的特色。高校学报特色化的竞争策略选择是:对学报的重新定位;与高校学科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注重品牌创建;实行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战略;提升受众对学报特色化的认知度。必须制定学报特色化的发展战略,探求发展的新思路,寻找改革的新突破,开创开放的新局面,积极探索学报特色形成的途径和形成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