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聚焦了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藏域地区如何承袭过往、顺应时代的问题。其短篇小说尽览青藏高原的人文风光并展现市井人物的生存困境。作家对藏地城、村的变化及文化焦虑提出了自己的哲思,现实主义文风背后尽显其悲悯、温暖的精神气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应带来贫富差距,城乡差别逐日提升,隐性与显性矛盾不断扩大.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使城乡文化在碰撞中创新和发展,进而融合稳定地促进国家整体文化的健康发展.城乡文化融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课题,对促进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乡村振兴等现阶段我国脱贫攻坚决胜的首要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平民文化,是由平民创造或为他们创造的、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文化,表现出真实、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色彩,关注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具有突出的平民立场。相对而言,城市平民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高效性和创新性;乡村平民文化则表现为封闭性和复杂性。应以乡村为本、以文化为目的,用科学意识、民主意识和发展意识引领乡村平民文化建设,促进两大领域平民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旨在通过对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及其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其在"他者"文化的观照下的文化震惊和"文化恋母"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6.
在《礼记》关于儒家伦理关系谱系的论述中,儒家的身份一直比较模糊,现实理想的角色是君子,想象的角色是圣人,实际操作中儒家却不得不进行一种和现实政治与伦理境域密切联系的角色选择。这种选择使儒家陷入了身份的焦虑之中。儒家不得不在道德理想和现世伦理间奔突冲撞,承受其内心的情感焦虑。儒家在现实的政治伦理话语体系中的中间人角色,使其在政治伦理实践过程中因身份缺失所导致的内在焦虑是难以实际消除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超越了婚外恋﹑谋杀的伦理巢臼,它借用爵士乐的表现手法和追寻自由的爵士乐精神,表达了对黑人文化的新反思。 相似文献
8.
艾青诗歌鲜明的时代感并不能掩盖其个性和自由意识,诗论家艾青试图贴近时代的兴奋和壮烈与诗人艾青对于时代的敏感和疑虑都杂揉在了《时代》中:顺应时代的光明的一面成了主流,而对时代的怀疑和焦虑则被潜藏在意识深层。艾青诗歌的价值,或许正在此意义上凸显出来:艾青诗论及诗歌的新的阐释空间,可能在于诗人追求时代和自由的心理及身份焦虑之间的缝隙。 相似文献
9.
俗语是指在陈述事物、事件或关系的基础上用来形容其他事物、事件或关系的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定型定义语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俗语承载的文化尤为丰富。《金瓶梅》作为中国明代白话小说四大奇书之一,其中俗语的运用堪称一绝。书中俗语较全面地承载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状和精神文化,具体表现为政治扭曲、法制淡薄、道德沦丧、迷信盛行,以及传统文化失衡。俗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中既有精华亦有糟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内核,对俗语进行有效扬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王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如果说,《在酒楼上》通过对吕韦甫与阿顺之间日常化、肉身化的两性关系书写来彰显启蒙知识分子身份的沦丧,那么,这一命题在其他三篇小说中获得了正面的表述。《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叙述我与陈二妹之间的认别来使我原本被忘却、模糊的知识分子身份渐渐明朗、清晰,《二月》则通过萧涧秋对文嫂、采莲的启蒙、救助来完成萧涧秋的自我角色期待。而《迟桂花》中翁莲的形象俨然是知识男性我的多重自我的投射物。乡村女性作为一个他者,不是被视为与自我完全疏离和断裂的,就是被作为自我的外在投射物。而这样的叙事策略实际上内蕴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逻辑中。 相似文献
11.
质疑官方正史、偏爱野史杂记,是鲁迅对待历史的惯有态度,这是他追求历史之"真"、追求历史话语的现世关怀的体现。历史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鲁迅对旧历史传统的怀疑、对新历史标准的再造,是价值重估所需,也构成《故事新编》的精神底色。《故事新编》一方面通过铺陈推演,呈现历史话语的形成过程,抖落历史书写的奥秘,传统历史的书写范式被质疑、解构。另一方面,文本通过重写上古神话,诸子传说这些"存疑的历史",进入民族记忆的深处,以"文化思想史"的书写姿态对其做出理性的还原,在根柢上对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疏通清理。同时,文本在人物的选择和事件的安排上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用意:从"神话时代"到"英雄时代"再到"诸子时代",《故事新编》梳理了人类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方式;从"死后"到"冷遇"再到"逃遁",小说集又从现代人的角度,对人类的理想国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这些都表现出鲁迅的精神探寻与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细腻的心理描写,胡塞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向我们展示了阿米尔内心自我认同感的缺失和焦虑,并在叙事中突出了造成这种焦虑的社会文化原因.以父亲为代表的阿富汗文化未能向阿米尔打开是造成阿米尔身份焦虑的主要原因,而对象征阿富汗文化中善良隐忍一面的哈桑的伤害最终使阿米尔迷失自我.然而最重要的是,阿米尔最终战胜了极权主义的胁迫和内心的恐惧,走上了身份认同之路,完成了心灵的救赎.值得注意的是,阿米尔的身份认同焦虑和找寻过程并非个体现象,在社会大背景下还彰显出更加广泛而深层的意义,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李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5):72-74
《高兴》塑造了一个"今日农村的另一种典型人物",贾平凹把底层书写深入化,在探索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上作出创造经典的努力。通过书写刘高兴进入西安后的经历遭遇和精神渴求,写出乡村文明在积极地融入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的艰难和执着。贾平凹试图寻找一条连通城乡文明的和谐之路,试图寻找到能安放作品中人物及自身灵魂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小说《骨》是美国华裔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的重要作品.“骨”蕴涵着丰富而多层的内涵,作者用“骨”的意象引出面对中西文化冲突和碰撞时移民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人生抉择.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展示,伍慧明对双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身份诉求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陈静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在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的作品《金童》(Golden Child,1998)中,作家将自己对于华裔美国人应该如何建构并完善文化身份,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摆脱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单一的束缚,从而最终达到文化超越的独特思想很好地展现出来。本文从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角度出发,对该剧本进行较详尽的文本分析,试阐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超越思想对于构建华裔身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立纯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突破了以往大庆石油文学宏大叙事模式,通过书写“铁人”群像的个体灵魂对话时代精神,发掘铁人形象的坚韧品格与柔软心灵,追寻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涅槃,以“小我”的生命体验去揭示人性之美,重构石油会战的文化记忆,全新诠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重读这部作品会发现,其所阐发的历史幽思、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已经超越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它不仅是历史记忆的重新书写,而且是心灵意义上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学重构,更是对大庆红色石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8.
马建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80-84
作为当代英语文学世界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奈保尔在欧美批评界广受赞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的非洲叙事却不断受到后殖民批评家的激烈批判。针对不同文化的阐释差异和对位性阅读,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角重新解读《河湾》,分析作品中历史记忆与身份写作的隐性关系,在身份困惑和非洲叙事两层面揭示身份写作的表征内涵,在对奈保尔文学经验的总结中探讨后殖民批评中政治性阅读的某种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9.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维.苏.奈保尔的成名作。通过毕司沃斯先生一生对房子的追求揭示了他寻求人格独立和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殖民主义使殖民地人民成为无家园感、无归属感的边缘人,揭示出后殖民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好的故事>是一个幻境,却浸渍着诗人故乡的色泽,它是鲁迅渴求温暖和热情并以此抗衡内心世界中阴冷情绪的一次理想之旅、回乡之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