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中国边政研究与边区开发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雪红 《学术探索》2004,1(9):116-119
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经历了几个阶段。始于三四十年代的边政研究,以吴文藻先生的《边政学发凡》为纲领,具有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成为目前西部开发可以借鉴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2.
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丈夫吴文藻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但也是一位不太“称职”的丈夫。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冰心与家人在庭院赏花,婆婆让她去书房把吴文藻叫出来散心。吴文藻人出来了,可心仍留在书房里,他走到一株丁香前问道:“这是什么花?”冰心见其问得心不在焉,便故意逗他:“这叫香丁。”吴文藻听了竟应了一声:“哦。” 抗战前的一天,他们夫妻俩前去看望冰心的父  相似文献   

3.
在抗战时期大批迁滇的文人学者中,吴文藻、冰心夫妇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抗战救国、为云南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贡献。吴文藻以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先行者的身份,将其引进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具体运用到云南,既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又开创了云南社会学研究之先河;时已文坛成名的冰心,一面义务执教于呈贡,一面创作《默庐试笔》等散文,介绍抗战中的云南,宣传云南人民的抗战,为云南近代文化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正> 王船山晚年的民族观到底怎样?船山晚年对清朝政府的态度到底怎样?本文就此发表几点看法。宫哲兵同志在《试论王船山晚年民族观的变化》一文中提出:“在船山‘夷夏之防论’中,民族自强自卫的思想是其积极的内容,大汉族主义思想与种族主义偏见是其消极成分,这种消极成分在他早年表现得很突出,而在其晚年已不再占主导地位。”意谓船山的民族观,在晚年有本质的变化,因而“晚年对清朝政府的态度有所改变”。特别在文章的结尾,宫哲兵同志更作出结论:船山“能顺应历史潮流,把早年汉族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5.
郭占魁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家,早年就读于天津美院,师从孙其峰先生。他辛勤耕耘五十多年,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他的作品将名山大川、高岭绝壑、黄土高坡之万千意象悉收笔底;水乡泽国、烟雨斜阳、云涛麦浪皆寄情于点染皴擦之间。他由技进道,以情驱笔,以意写形,其创作的《黄河残雪》、《悬崖飞瀑》、《黄山云深》等作品,宏阔大气,苍劲老辣,淋漓飘渺,似有"得山之骨"、"与山传神"之气概,出版有《郭占魁中国画作品集》等。  相似文献   

6.
192 5年 3月 2 2日 ,美国纽约华侨举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 ,据 1 92 5年 4月 2 1日上海《民国日报》载 ,追悼会上有一副署名为“大江会”的挽联 ,曰 :立德立功立言 ,先生乘风归去 ;民生民权民族 ,我辈卷土重来。此挽在众多的挽联中 ,署名特别却又不同凡响 ,据笔者的研究 ,此联有可能是出自罗隆基之手。“大江会”是罗隆基及其留美清华的同学于 1 92 3年间 ,在美国成立的一个近似政治团体性质的组织。参加者有罗隆基、闻一多、梁实秋、吴景超、顾毓锈和潘光旦等 2 9人 ,大多是 1 92 1、 1 92 2、 1 92 3级清华留美的学生。据梁实秋《罗隆基论…  相似文献   

7.
张玉龙 《东南学术》2007,(6):145-150
蒋廷黻早年思想异常驳杂,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诸元素构成其政治思想之基本内核并由民族主义而一以贯之.而这也使得其思想既具极强的西方背景,又呈现理性实用主义的特征,进而构成日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得以渐次展开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徐道彬 《云梦学刊》2006,27(6):53-55
学术界一般认为,戴震受新安朱熹的影响,其早年便是程朱理学的信徒,表现为唯心主义者。戴氏早年之《屈原赋注》与朱熹《楚辞集注》及戴氏晚年著述比较表明,他对程朱思想的态度始终如一。可见,早年的戴震与其晚年一样,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萨孟武,系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学家,学贯中西,著译宏富。他早年留学日本,接触西方尤其是德国的政治理论,回国后长期在大学任教,撰写了多部政治学著作,其中以《政治学与比较宪法》(后定名为《政治学》)最能体现其政治理论。萨孟武主张,政治以力为基础,权利由斗争而来。其政治思想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政治学界颇有代表性,对中国政治学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王造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 ,是抗战时期著名的“七君子”之一 ,是活跃在中华民国时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研究其政治思想———其有关国家的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可以加深了解 2 0世纪 2 0年代到 4 0年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本文以其早期国家理论中的“新国家主义”观为研究对象。他明确指出 ,他的新国家主义就是爱国主义。他认为 ,新国家主义是与帝国主义、暴力主义、仇恨主义、无抵抗主义、顽固守旧主义及外国化主义相反的 ;与人道主义、世界主义、和平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及个人主义相成的。他强调指出 :中国有实行新国家主义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清朝乾隆年间四海升平的大环境里,在黄仲则词中却出现了少有的不和谐音符。黄词中多次出现"笑"与"狂",怀才不遇,叹穷嗟困成了该时期黄词的主题。考察黄仲则的感情经历,凄苦异常,但清词丽句中同样有"笑"的出现。透过这些"笑"与"狂",也让我们真切地走入到词人的真实情感世界中去,从而以另一种角度,在全面的视野下考察其悲士高歌、怀才不遇的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2.
熊健美 《阴山学刊》2009,22(3):32-34,112
清末苏州诗人江浞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凝结为《伏敔堂诗录》,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之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相似文献   

13.
郑海涛 《殷都学刊》2008,29(2):76-80
蒋捷,“宋末四大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资料的匮乏以及其词风格的多面性,有关蒋捷及其《竹山词》的研究甚少人涉及,成为宋词研究里的一大盲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人与其词研究开始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不但在生平、家世等考证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且学界开始从文化、心态、情怀等不同的视野去解读《竹山词》,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研究可概括为生平与家世研究、《竹山词》版本系统研究、对《竹山词》词体本体论的研究以及对作者创作心态的研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王力 《阴山学刊》2009,22(6):38-42
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许多作品里表现了“生命”这一传统的主题。由于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陆机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倾向于理性。《挽歌》是集中表现陆机生命观的诗作,包括其三首《挽歌》组诗与《庶人挽歌辞》《士庶挽歌辞》《王侯挽歌辞》《挽歌辞》等另外四首。通过对其挽歌系列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陆机对“死亡”的态度是严肃的,执著的,且有浓重的“哀死”倾向。其原因源于其诗人的敏感心灵与所遭遇的社会变故。  相似文献   

15.
丁海虎 《理论界》2013,(8):44-47
吕澂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现代佛学家,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主要致力于美学写作。从《美术革命》(1919)到《美学浅说》(1923),吕澂发表了一系列著述,这些著述与"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不但具有历史的共时性,而且具有思想的一致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吕澂的美学思维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圣经》里记载了许多耶稣施神迹的例子,其中很多是通过触摸完成的。劳伦斯的小说极其喜爱"触摸"一词,他要用触摸唤醒人的意识的真正源泉——"血与肉"。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触摸有着特殊的力量,是爱情的催化剂、是"血的感知"与"智力"的较量、是解放灵魂的行动。触摸所带来的神奇力量其实就是劳伦斯所深信的"血的感知"。  相似文献   

18.
左鹏军 《晋阳学刊》2009,(5):118-121
近代著名诗人江湜的诗歌具有重要的“诗史”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生疾苦、反映太平天国起义的作品中,也表现在揭露社会问题、反映鸦片贸易、描摹近代上海景象、体验世态炎凉的作品中。江湜的“诗史”之作是构成他诗歌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代诗歌特点和成就的一个有力展现。  相似文献   

19.
勃洛克是俄国象征派的旗帜性诗人,在其极具民族特色的“象征”之路上,既有面对欧风美雨的民族主义坚守.也对本国继象征主义之后文学有所开拓。诗人没有迷失在法国象征主义的神秘光环之中,而是从诗人是和谐之子、艺术与革命的紧密相关及“俄罗斯”意义的复杂呈现三个角度创造了象征主义的俄国风貌,同时在客观上,诗人也在诗歌创作、情绪和意识形态、诗学理论三个方面对之后作家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且从思维方式上启迪了未来俄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13,34(1):75-82,105
力破旧教育弊端,以图新的现代教育建立的著述目的,不仅体现在鲁迅的译著中,还体现在他创作的诸多涉及到塾师、教师形象和教育的作品中。这些作品在对传统教育方式弊端的批判中,深蕴对新的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呼吁;在对为师者品德和学术水平低下的针砭中,融入对身正学高教育家型的教师的期盼;在对旧教育观念和科举制度的批判中,饱含对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制度的推崇。鲁迅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中国教育的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对教育之魂、教师人格及其学术追求,作出诗意的展现,他是内心充满现代教育理想之光的批判者。这些作品可谓是鲁迅作品中的"教育诗",对当代教育和文学创作都有很好的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