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博是互联网时代以来彻底颠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一种新技术,它的出现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迎合了人们言论自由的根本需求。它给政府执政的方式和能力带来了挑战,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得不聚焦在公民的监督之中。从它诞生以来,无数个事实证明,微博的微力量并不微小,因为微博背后支撑着的是千千万万的个体,它是个人需求、社会需要、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微博用户的激增,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网络队伍,但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网络言论侵犯公众人物名誉权的问题.在面对网络的言论自由与网络名誉权的权衡时,我国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这一现状无法有效遏制,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对于公众人物网络名誉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在加强网络名誉权立法时应当注意到的问题,以更好地引导网络用户正确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宪法确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近年来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以及中国人权事业进展系列报告中,中国政府为保障言论自由和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设定若干目标并取得若干进步,使得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4.
言论自由权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权利,网络的出现为言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环境,丰富了言论自由权的内涵,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运用自由权,恰当地行使权利成为了每个公民都应当关注的问题。权利和义务是两个关系很密切的话题,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也一定要遵守相应的义务,自由的边界是他人的自由。通过对网络环境中公民言论自由权行使现状的探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言论自由权的边界,认识到出现的问题背后的深层因素,这样就可以保证言论自由权被正确合理地行使。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网络微博这种传播方式的优势与劣势,指出:虽然微博在传递信息的过程当中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公民要合理利用微博,扬长避短,完善其作为公共领域信息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普及,微博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工具和平台。本文以微博的涵义及其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从校园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校园微博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融合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网络传媒已进入微博时代。微博的发展给政府危机公关与社会创新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会。本文在介绍微博与政府危机公关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微博时代下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各种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新媒体给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成为当代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微博作为流行于年轻人的一种社交平台,借助传播的快速性、互动的便捷性以及广泛的开放性,受到了大学生的喜欢和支持.从微博发布的用户报告来看,其月活用户已经超过5亿,日活用户超过2亿,用户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90后与00后用户所占比重超过80%.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微博主要使用群体,如何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微博的功能以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征,并且深入探讨了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了如何合理应用微博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相关策略,以期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婧 《职业》2014,(2):151-152
在网络时代,随着微博的兴起和广泛应用,通过微博与客户进行沟通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微博营销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尽管很多企业的微博营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微博本身的局限性和不完备性,再加上企业认识上的不足与使用上的随意性,导致企业微博营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以有效发挥企业微博营销价值为目的,系统分析了微博营销中面临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规避微博营销风险的对策,为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的功能,给传统教学带来挑战。微博为大学生思想互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与舆论环境,基于微博构建线上与线下互动式的思政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对新媒体挑战的重要路径与选择。因此,高校应以微博为载体,构建教育工作平台,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从而发挥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永华 《现代交际》2012,(11):148-150
微博成为信息高地之后,正无形中在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争夺话语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思想引导难度加大、意识形态整合受限等诸多新挑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新的眼光、新的战略思维重新审视传统的工作思路、工作格局和方式方法.论文提出了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轮驱动模式,并深入阐述了这一模式的目标、内容和实现路径,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占领主阵地,弘扬主旋律,进而培养出理想远大、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  相似文献   

12.
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言论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具有交流便捷、促进信息透明化,促进自由、追求真理,深化民主,打击腐败等特征,逐渐成为我国公民日常生活中言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笔者将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利弊,立足我国网络言论自由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在网络言论自由中法律规制的缺陷,从而对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网络言论自由,构建网络言论自由制度体系,提高国民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传播,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加强微博微信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通过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微博微信对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来探讨微博微信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刘雪飞 《现代交际》2012,(12):132+131
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微博以其“短、灵、快”的特点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流行,并成为201 0年十大知识热词之首.而随着微博的日益流行,人们已逐步步入了交流时代.同时,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广电节目与微博的结合发展也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微博及广电节目的特点和缺陷,并对广电节目如何利用微博话题,同微博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给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微博问政”的表现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问政指不按传统亲临现场,而通过网络工具和技术进行参政及处理政务.2008年为网络问政元年,2009年网络问政热遍中国各地,2010年网络问政更是在全国各地劲刮新风.新华社刊发的一篇题目为<"网络问政"在中国渐成新趋势>的评论稿,为这一年网络问政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诠释.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今年的"两会"上,微博成了代表和委员的新宠,他们将微博作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途径之一,将自己的议案、提案发到微博中征求民众的意见.这充分显示出微博这种新兴传播交流手段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在实业界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全面梳理和总结现有学者对微博营销的研究成果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博营销优势和方式两个方面,对于微博营销内容、适用范围、效果评估、博友的心理行为等论题的研究较少,后续研究可以以这些论题作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微博参与新闻报道的趋势越来越多。它不仅在报道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新闻源与新闻题材的多元化等方面有了较大地革新,更是培养了一批公民记者,充分体现话语权的人人平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在参与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把关人的缺失导致虚假新闻的层出不穷并扩散迅速、新闻题材愈趋碎片化、舆论逆向等。本文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力求做出若干理性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微博谣言的传播状况与微博自身特性、微博受众的心理因素、批判能力及社会环境都有着密切关系。在微博谣言的传播与覆灭中,微博能够使谣言和辟谣信息迅速扩散,呈现出强大的微博力;而传统媒体在辟谣时发挥的作用体现了它的公信力,但有时也因其公信力而成为谣言进一步扩散的助推器。面对谣言,各类媒体都应有所担当。微博运营商应制定完善的身份审查制度,微博用户自身要提升媒介素养,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广播电台正经历从内容的生产到信息的传播,再到广播电台品牌形象的打造的过程,广播与微博的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互动都贯穿其中,本文着重从广播与微博在用户反馈方面做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微博时代的来临。微博,这是一个新兴的媒体,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因此,在微博视野下,思想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新兴媒体,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便促使网络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前进。文章将对微博加以阐述,并对微博视野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