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知常,1956年12月出生,祖籍湖南醒陵,自幼生长于北京。1977年考人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教授美学、文艺学。1983年2月—1984年7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随美学硕士研究生班研修美学。1988年被郑州大学“特聘”为副教授,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南京大学,1993隼经“特聘”担任南京大学文学教授,兼任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美学、文艺美学、中国古代美学。目前还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副主编、…  相似文献   

2.
《四川社科界》2005,(3):46-46
陈子谦,1944年12月生,湖南邵阳市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钱学”(钱钟书)与文艺学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委员,文学研究所第四任所长,文艺学硕士点领衔导师、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历任四川省高级技术职务(社科)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位委员会首届专家组评议员,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3.
韩德信 《江淮论坛》2007,(5):188-192
中国文艺学的历史分期大致可以确定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古典文艺学形成时期。第二个时期为古典文艺学嬗变时期。第三个时期为现代文艺学的形成与曲折发展时期。第四时期为现代文艺学开放与多元化时期。文艺学历史分期问题,不仅是学理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文艺学自身是否独立的问题。过去有关文艺学史分期问题,大多采用以历史事件、政治事件或有影响的人物思想为线索的做法。应该说,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于它能够以简单化的方式.理清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看清文艺学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密切关系。而缺陷在于:这种做法消解了文艺学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文艺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忽视了历史人物在文艺学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水远 《云梦学刊》2013,(5):F0002-F0002
2013年8月15-18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湖南省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由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承办的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次年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此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以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5.
本质不同于性质,它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最高性质。文学本质问题与学科体系互相关联。文艺学可以划分为元文艺学、一般文艺学和各别文艺学三个层次。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并非一般文艺学,而是各别文艺学层次上的一种理论,它是从社会角度观察文学的结果,是文学社会学或文学政治学,它所阐明的是文艺的社会政治属性而非文学本质,文学本质问题则是一般文艺学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文艺学关于文学本质的结论与意识形态论文艺学关于文学社会政治属性的结论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界限是解决当代诸多文艺学问题的关键。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比较 ,可以将这一界限划定为 :以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础、以实践逻辑为内在逻辑 ,以历史、总体性、物化和批判的观念为基本观念 ,以文艺与人类日常生活的解放为基本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不是僵死的固化形态 ,而是发展的理论过程 ,所以 ,这一界限也不能完全绝对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主体论文艺学的根本局限在于它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图式、未能意识到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说是天—地—人三元运动的产物。主体论文艺学的根本欠缺注定了它是必须被超越的文艺学样式 ,代替它的将是三种形态的新整体论文艺学 :生态论文艺学、新道论文艺学、存在论文艺学。因此 ,2 1世纪的文艺学家承担着重写文艺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理论的三重品格与文艺学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理论必有预设 ,提出了理论存在的三重品格 :人文性、建构性和反思性。以此为背景 ,文章通过对文艺学合法性危机的分析 ,指出了突破认识论基础上的文艺学 ,走向生存论的文艺学的人文性意义。最后文章指出 ,文艺学的出路在于走向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9.
刘文良 《江淮论坛》2005,(6):129-13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生态文艺学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生态文艺学研究之本的中国生态文艺创作渐趋繁荣;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艺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生态文艺理论研究日益多元化、纵深化,学科意识开始走向自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文艺学已经具备了学科崛起的可能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庸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中庸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城”、“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1.
文艺学转型问题是关系到文艺学发展方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学术界对于当前文艺学转型所面临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从文艺学学科体系的角度看,通过对文艺学转型的学科本体问题、学科本性及其基本理论特征问题和文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深入分析,来把握文艺学转型的本质和规律,应该能够成为文艺学转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的数字媒介文化语境中,一种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新兴文学形态——数字文学在迅速崛起.当代文艺学要获得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越界"和"扩容",但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日常审美形态、泛艺术统统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使文艺学演变为文化研究和泛化的艺术研究;而是突破仅以纸媒文学为研究范围的传统边界,把数字文学也正式接纳为文艺学研究对象,从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叠加共生的当代现实出发,重新设定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艺学方法论讨论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 80年代关于文艺学方法论的讨论是新时期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步骤。这次讨论以 1985年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985年之前 ,讨论的重心是以所谓“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理论的移植为标志的文艺学方法科学化问题 ;1985年之后 ,讨论的重心是以文学的“主体性”为标志的文艺学价值取向问题。关于文艺学方法论的讨论打破了僵化的文学观念和单一的文艺研究模式 ,促进了文艺学方法论研究从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 ,并最终使新时期文学研究向科学化、系统化和多元化迈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艺学的转换之根及其话语现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文艺学在本世纪三次转换中保持了其特有的学科定性即“根”,此“根”规定了中国文艺学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文艺学的根便是中国文化的人伦特质,表现为人伦本体的价值观、知行统一的实践理性以及整体性思维方式。在本世纪的文艺学转换中,思想总是被及时地组织为话语,话语也总是被及时地转化为思想。中国文艺学始终在说着历史与时代要求它说的话,它说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它并未“失语”  相似文献   

15.
西方知识与本土经验:中国文艺学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十年文艺学走过了返正-开放-深化的历程:返正是以回归现实主义为主题纠正前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开放即以西方理论建构各种文艺学,深化则是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当代文化现实,与西方对话。三十年文艺学在学习西方、关注本土经验以及文论的创造性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导致当代中国文论失语症现象的出现。新世纪文艺学须吸取三十年文艺学的遗产并开拓新的领域,方可创造新的理论局面。  相似文献   

16.
范式研究是一种理论反思,也是一种理论批判,属于元问题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范式研究也是一种元文艺学的研究。从理论范式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主要形成了三种理论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文艺学、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文艺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文艺学。  相似文献   

17.
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已经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学术热点,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则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8.
戚良德 《文史哲》2007,1(5):91-99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文论"元典",《文心雕龙》自然受到当代文艺学的广泛关注,但这种关注又主要限于观点的征引和阐发,而很少对《文心雕龙》作一种文艺学范式的完整把握,这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艺学的现状。从总体上来说,《文心雕龙》至少形成独具特色的六大文艺观念:一是以心学和美学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二是以体裁分类和规范为基本内容的文体观念,三是从具体作品考察出发的作品观念,四是从创作实践出发的写作观念,五是着眼历史发展的文学史观念,六是着眼人文背景的文化观念。因此,《文心雕龙》不仅仅是为当代文艺学提供资料,而且还从文艺学的整体观念架构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中国文学实践的文艺学范式,从而可为当代文艺学提供整体借鉴。  相似文献   

19.
“当代形态”文艺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效地吸收利用现有的文学理论资源,走有中国特色“综合创新”之路的文艺学创构。这是董学文、狄其骢等“当代形态”论者所执著追求的。“当代形态”文艺学从设想、吁求、论争、建构到取得阶段性卖绩,是与这些学者的坚持努力分不开的。从“经典形态”到“当代形态”、从“当代形态”建构到文艺学学科反思,“当代形态”文艺学建设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向未来的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艺美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之深圳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西方传来文艺学之前,中国也有自己的文艺学,虽无其名,却有其实。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古典文艺学。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艺术的文学(美文学)也包含在内,其独特的创造规律也得到了探讨。但是,西方现代国家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现代文明。中国的古典文艺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也发生了新变。由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拉开序幕,中国的古典文艺学逐渐迈向文艺学现代化的道路。一、开始运用西方现代美学,阐发中国古典理论。如王国维用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阐发中国传统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