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泓峻 《中州学刊》2007,(4):246-248
近代的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都基于知识分子深刻的现代性焦虑。语言变革追求言文合一、追求语言的当下交际效果、强调普通民众语言文字学习的权利,这与小说代替诗文成为文学的核心、文学把一般民众设定为自己的读者,具有同样的进步意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两个领域的变革则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文学变革的成功最终离不开语言变革,语言变革的成功同样离不开文学变革。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认为始于五四文学革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通过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纵观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进程,处在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运动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现对于文学的变革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这一时期文学变革中所蕴含的现代因素不难发现,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至维新变法是有依据的,并且能更进一步拓展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3.
4.
语言由于其在人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作为文学中的本体性要素,导致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变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的重要激发机制和显现表征。语言变革促发了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批评测度、批评话语方面的系列变化,而这一切又恰恰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具有“现代性”的真正质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中国现代戏剧语言最初状况的分析,探讨了语言变革的要求如何改变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形态,催生了以话剧为主要形态的中国现代戏剧.中国现代戏剧是伴随着当时新出现的新的话语资源、新的话语方式而诞生的,从文明新戏等戏剧创作开始的戏剧语言的革新和变化,为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中国现代戏剧语言最初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的确立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去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和文体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历经对传统戏曲的语言形态及其艺术形式的摒弃,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探索,中国现代写实话剧确立了自身的语言范式.通过对中国现代写实话剧语言范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的确立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从一个侧面去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及其形式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化的品格,是思想现代化与语言现代化的“道器”融合。脱胎于新文学语言变革的整体体系,儿童文学接榫了白话文运动所开创的语言新传统。在国语教育的现代制度下,语言新变与儿童教育双向发力,整体性地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发生。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现代化根植于儿童性和文学性的本体,重构了汉语新形象,并融入母语现代化主潮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在近代开始现代转型 ,在五四时完成现代转型。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深层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语言的变革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正是通过语言变革而完成的。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殷国明 《河北学刊》2001,21(6):58-64
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角度去考察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语言变革,尤其是"白话文"运动,是一种新的思路,其目的是揭示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内部的裂变.本文认为,这场语言变革一方面表现了中国文化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为新的文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语言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学者运用西方语言理论和话语理论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现代知识者对"文学汉语"的想像与实践.本文从文学史的脉络中确立了运用西方语言理论来阐释现代文学中文学汉语的可能性,但是任何某种西方的语言理论都无法支撑对文学汉语的现代发展的解读.最后,对文学汉语的实践和想像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描述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严复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而且是19世纪末中国文学变革的先驱。他引进的进化论思想为文学观念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确立了发展、变革的文学价值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他与夏曾佑合著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把人性本体论引入小说领域,开“小说界革命”先河;他在《诗庐说》等文章中最早提出了文学审美价值论;他的散文吸收了西方论说文体注重逻辑论证的特点,被称为“逻辑文学”,在散文文体演变中起了重要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延安文学语言变革是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纠正了“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过分欧化的倾向,通过引入方言土语给现代白话注入活力.1940年代解放区领导人本来是想通过改变语言使文学更好地为政治服务,但这种政治的强力介入倒有效地纠正了现代白话的某些弊端.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工农兵方向的确立,督促作家立场与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解放区“本土”作家的加入对文学语言的转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田恩铭 《北方论丛》2020,(2):69-81,86
盛唐时期胡姓士人的文学活动对于胡姓士族文学群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乱后,大历时期是胡姓士人的成长期,贞元、元和时期,胡姓士族文学群体已经形成并举足轻重。胡姓士人群体堪称是中唐政事与文学空间的中流砥柱,与山东士族、关中士族、江南士族鼎足而立且毫无愧色。贞元、元和时期的文学活动场域与德行、政事、言语建立不可分割的联系,胡姓文学家族从地方进入台阁,从边缘到核心,进入文学活动的中心地带。唐人选唐诗选本采摭胡姓士人诗作入集发挥了保存文本的文化传承功能,突出了中唐胡姓士人的创作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胡姓与其他家族联姻是民族融合的组成部分,基于此产生的文学活动便具有了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供需错配阻碍内循环的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威胁、产业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严峻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动产业变革的进程,提高供需的适配性和产业链的安全性,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数字经济的兴起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和信息壁垒,增进供需之间的信息对接,促进产业链的有效整合,提升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并且通过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企业面向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变革的赋能功效,尚需大力推动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对大数据平台的监管,深度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15.
李光荣 《学术探索》2001,1(4):94-96
社团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可以说社团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但过去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社团特点也就得不到显示.本文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现象、成因、贡献和特点四个方面论述社团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期引起文学史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民初的语言变革运动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保守派和激进派,前者坚持继续使用文言,后者则主张废除汉字而改用拼音文字,或者至少是废除文言而使用白话。但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中也有被人们忽视的共识,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语言是维系一个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正是语言变革中的民族国家想象,使得"国语"成为民国初年对立各方基本都能接受(达成妥协)的一种语言改革方案,并酿成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中"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的合流,使得"国语"被普遍接受并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通用语言。  相似文献   

17.
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是由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创造的。以报刊和出版社团为中介和手段 ,并由此形成的现代文学传播机制 ,参与了现代文学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形式的创造 ,进而推动了文学的社会化和大众化进程 ,贡献了文学的新形式和新作家。因此 ,讨论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 ,并以冰心等具体个案为例分析文学传播之于作家作品的独特意义 ,自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代传奇杂剧在许多方面反映出中国戏剧从传统戏曲向现代戏剧过渡转换的显著特征 ,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在语言形态上 ,近代传奇杂剧的变革主要呈三种趋势 :报章体语言向传奇杂剧日益深入地渗透 ;西学东渐对传奇杂剧语言愈来愈明显的影响 ;方言在传奇杂剧中的运用比以往更加频繁。这种语言形式变革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现出传奇杂剧最后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时至今日,当代文学创作已基本形成鼎足而立的三大种类:(1)主流文学或者说主旋律文学,或许也可以称为官方文学。这类作品内在的主要的支配力量是政治功利,因此一般来说这类作品都比较富于理想主义色彩,具有集体主义立场,比较注重作品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教育作用,而作者也都比较自觉地以时代代言人身份和立场来写作。(2)精英文学,或者称纯文学。这类作品内在的支配力量主要是人道主义、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因此大体来说这类作品都比较富于批评精神,具有个人化的叙事立场,比较关注人类和个体的生存困境,关注人性的美好、丑陋和复杂,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赵黎明 《江汉论坛》2020,(8):97-103
1908年前后,吴稚晖与章太炎分别以《新世纪》和《民报》为阵地,就"万国新语"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论战。双方具体文字改革意见分歧背后,折射的是中国语文两种变革逻辑歧异,即"文化世界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线性进化"与"俱分进化"的文化路线抵牾。冲突双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成为现代中国语文变革史上的独特风景。矛盾一直延伸整个现代时期,其模式也成为激进与保守的基本样态。激进者强调语言文字的工具性、通用性,夸大符号的任意性;反对者则以人文性、独特性相反驳,两造之间既是具体思路的交锋,也是文化态度的对话。争论双方自然各有偏颇,但其争锋仍不无思想价值:它不仅为现代语文改革提出了元问题,而且为现代文化革新提供了价值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