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云里风是马来西亚第四届"马华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主要描述个人的生活经验和马来西亚华人的社会现象.他的写作生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见证马来西亚在1957年独立后,成为一个新兴的国家.云里风的小说被誉为"华族生活的忠实写照",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反映出马来西亚从建国前到建国后,社会转型对华人社会的冲击,同时也表现了马来西亚华人这几十年在这个土地上的感受、梦想和憧憬.本文从云里风短篇小说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的社会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2.
为了帮助马来人追上经济上处于优势的华人,马来西亚建国之初推出了肯定性行动。随着马来人在现代经济部门的就业结构与全国族群结构相一致,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这有助于马来西亚社会的稳定,但也导致了马来人过于依赖政府,没有完全建立起与他族公平竞争的自信心,不利于族群间的和谐相处及马来西亚的长远发展。马来人和华人在经济领域的结构性差异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后,马来西亚有必要从"争取族群之间利益分配平等"的观念逐步转向"争取个人之间竞争机会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华人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人是马来西亚经济现代化的先驱者,二是华人是马来西亚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推动者,三是华人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有近七百万的华人,是中国以外保留中华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国家。华人精英在教育领域及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成就卓著。马来西亚华人常常自许马来西亚拥有从小学到大专的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但是,究竟马来西亚华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保留有多少中华文化,这是一个笼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可通过华文小学的课程内容窥探一二,因为马来西亚有超过九成的华人在华文小学接受教育。因此,华文小学的华文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相似文献   

5.
诉说离乱与建构主体——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坛的重要现象.马来西来华人新生代在创作中甚为繁复地诉说着离乱的过往与身世的漂泊,这不但反映了他们成长期所经受的国族认同危机,而且透露出他们试图通过离乱历史的叙事而建构其马来西亚"国境内少数民族形象"的族群意识.但这种建构虽然以寻求认同为旨归,却天然地和当局打造马来西亚国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这冲突的双方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似乎又共同面临本真性幻觉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华人宗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是以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多元宗教著称的国家,华人是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而宗教则是凝聚这个族群的文化纽带之一.本文就马来西亚华人宗教的衍变和特点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高频使用的方言(福建话)里"了"(liao)具有普通话"了1"和"了2"的语法功能。因此,马来西亚华人习惯把"了1"和"了2"读作"liao",是因为和福建话长期接触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共和国是岛屿城市国家,位于马来半岛南端,人口258.6万(1986年),其中华人占76.3%,马来人占15%,印度人占6.4%,欧亚混血人占2.3%。 新加坡于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59年6月开始自治,1963年9月加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在英国殖民统治的135年里,新加坡经济落后,是一个主要依赖转口贸易的商业城市。自独立以后,新加坡政府注意改变单一经济结构,采取以出口为导向、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实行经济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一系列配套政策与措施,使经济取得大发展。1965—1980年,  相似文献   

9.
论朵拉的小说创作胡尹强一朵拉,原名林月丝,祖籍福建惠安,1954年生于马来西亚摈城。是当今马来西亚华文文坛最活跃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朵拉的创作活动遍布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广播剧诸领域,而小说创作在她的创作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最能代表其创作成...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教育事业有着长足的进步 ,其中华人的贡献功不可没 ,尤其是潮籍华人 ,文章根据丰富的资料 ,全面地阐述了潮籍华人自 2 0世纪初以来在华文教育与其他文化事业方面对马来西亚做出的贡献 ,指出他们不仅在经济领域 ,而且在教育文化领域 ,也同样对马来西亚有十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上创作最丰硕的十年,期间文学变迁非常剧烈。这种嬗变主要体现在文坛世代更替与文学范式转换两个方面。从90年代开始,新世代作家逐渐取代中坚一代作家成为马华文坛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当代马华文学也进入了范式转换的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散文、诗歌、小说、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变上。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东南亚华文文学重镇之一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中国的种种想象。作为想象原动力的故乡情结,长期表现为对中国的热情关注,即使描写南洋当地风物,所采用的仍是中国视角。国家认同转变后,中国想象逐渐出现了变化。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出于强调其独特性的需要,则将故乡情结虚化为原乡神话。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作家钟怡雯一向被人视为“多面的夏娃”,她的散文山水兼得,情思双栖,其感受沟通着现实和神秘世界,其为人为文又从容出入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带着自己的种子四处漂泊”的身份认同,对平等、感恩的“相处”哲学的深刻感悟,灵动的诗化语言和小说架构的叙述融合而成的艺术世界,都使钟怡雯的散文足以代表华人新生代的创作追求。而她的创作也再一次提醒人们,文学史不能再用原先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代,不能再用原有的格局接纳他们。  相似文献   

14.
从马来西亚到台湾定居或学习的马华作家,大部分能写、能评、能编,并以蕉风椰雨的异国情调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坛。到了1990年代,旅台马华作家开始在台湾文坛大放异彩,以自己的"台湾经验"审视马华文学,在马华文坛掀起阵阵波浪。其中从婆罗洲走来的李永平,不断在"中国化"朝圣的道路上前进。他创作的中国原乡、中国母亲、中国文字,成为他艺术世界里的三位一体,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文坛占有重要地位的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的新马是寂寞的,并没有享有如在中国一样的声誉;30年代,特别是在鲁迅逝世后,新马华人都特别推崇鲁迅,可以说几乎把他当作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特点是人文关怀精神 ,这种精神源自中华儒家文化 ,具体表现为报本返始的人文关怀及崇德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信仰的国家,在这个特殊的国度,华人的宗教信仰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复杂、实用主义、包容性与开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某些学者而言,马来班顿体也许是马来世界和马来灵魂的完美镜像。班顿体是一种口头文学,它扎根于许多不同的族群中,通过口头方式代代相传。本文的研究焦点是马来和马来西亚土生华人班顿体,其中有些文本直接录自马六甲和新加坡的口述者,分析的重点是马来班顿体首联中对自然的偏爱是如何在土生华人班顿体中得到强调的。此外,强调自然比兴的这种手法是马来班顿体和土生华人班顿体冲突后产生的“镜像效应”。这两种班顿体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景象强调了当时与之紧密相关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形成了班顿体独特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