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说.人老先从牙齿开始。一点不假。我们不少老年朋友,精神蛮好,就是牙齿早早地“下岗”了,有的朋友甚至是“一望无涯(牙)”了。这当中,生命的规律固然不能违背,但是,对牙齿了解不够,保护不够,也是牙齿过早“下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启文 《老年世界》2006,(3):37-37
张大妈常常抱怨子女不“常回家看看”。一天,我见到她家老大,侧面谈起老人对晚辈的挂念。老大叹了口气说:“我们也不是不想回家。只是每次一回家,老爸老妈不是跟我们叫穷,就是数落我们不关心他们……老爸老妈都有一份不簿的退休工资,银行有存款.房子也宽敞。相比之下.我们几个子女,下岗的下岗,打工的打工,  相似文献   

3.
三年前的一天,我考高中,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对母亲说:“我下岗了”。母亲听后就哭了。父亲傻乎平地笑个不停。我气愤地说,你还能笑得出来,高中我不上了!母亲哭得更凶了,说,怎么能不上学,你爸就是没有文化才下岗的。我说,没有文化的人多的是,怎么就他下岗,无能!  相似文献   

4.
刘卫 《女性天地》2011,(1):23-23
楼上的阿二下岗时只拿到一万多元的工龄款,一次性买了养老保险后,已经所剩无几。我们这种有稳定工作的人,一直没见他找个正经的工作做,心里不免有些替他着急。长期这样游手好闲,他靠什么来养活一家人啊。  相似文献   

5.
近一处多来,“下岗”与“再就业”已成为人们议论最多,并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之一.当人们为“下岗”职工提供各种各样的援助时,我们应该理性而客观地认识到,“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存在着差别,在“下岗”人背后隐藏着一批弱者人群,他们的存在,使“下岗”这一社会现象变得更为沉重.如何评价弱者人群,并为他们提供社会援助,是下岗职工社会保障问题材中出现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别让爱下岗     
我和妻刚度完新婚蜜月,就收到单位减员下岗的通知,一下子我由新婚的欣喜坠入到无底的沮丧之中,这不仅仅是生活危机问题,还使我无颜面对妻一家人。因为我和妻恋爱到结婚,她家人一直持反对态度。原因很简单,说我单位不好,随时有可能面临下岗的危机,他们不愿意让妻跟着生活无着落的我一起过日子。 如今,下岗通知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有我的名字,我仿佛步入穷途末路。接到通知后,我没有径直回家,而是一人坐到小吃摊,点了一盘花生米,喝起闷酒来,直喝得头脑发涨,才醉熏熏起身回家。推开家门,妻不在,我不停地重复着醉酒话:“我下岗…  相似文献   

7.
杨学峰 《职业》2003,(2):26-27
2002年12月,北京。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一等功的宜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黄克作为湖北省惟一代表,作了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再就业服务的事迹报告。宜昌市“一站式”再就业服务的新模式、新经验,赢得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满堂喝彩。近年来,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湖北省宜昌市劳动就业管理处不断创新就业服务内容,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站式”就业服务的新模式,先后为10万余名下岗失业职工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有近8万人通过“一…  相似文献   

8.
我和小芳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这两年各自嫁人后才联系少了。谁想到,我们下岗后,又不经意地走到了一起——我们都凭着姣好的容貌应聘做了新百的营业员,老朋友相见当然亲切无比,我们工作得都十分开心。  相似文献   

9.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好人就是把做好人当正常的日子去过这种好人,在看不见处很多,在看得见处很少。清风和太阳会记住他和她的名字,他叫刘运顺,她叫王小平。他和她让我们知道了好人原来是这个样子的。他和她结婚后住在原先的老房子里,不久两人双双下岗。在同批下岗的那些人的哭闹声中,他和她很安静。过了些天,就有人看见他们在街头卖小吃。自己做的小吃,小本钱小  相似文献   

10.
陈敏 《职业》2011,(2):38-38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博士生的求职故事,题目是《我是博士,三次下岗》,读来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按理说,博士作为学历与学识的最高象征,在决定迈出校园,步入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之时,都是用人单位的“不胜荣幸”。而我们的这位博士却屡屡碰壁,倒不是其学历吓怕了人,而是他太欠缺许多比学历更为重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扬  聂瑞敏 《中外书摘》2009,(11):57-58
生活中每一天都不要吝惜我们的付出,主动地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有一个中年妇女,丈夫因病去世,自己一个人带着女儿艰难度日。她原本在一家丁厂上班,几年前,由于工厂效益不好倒闭了,她下岗了。  相似文献   

12.
陈敏 《职业》2011,(4):38-38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博士生的求职故事,题目是《我是博士,三次下岗》,读来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按理说,博士作为学历与学识的最高象征,在决定迈出校园,步入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之时,都是用人单位的“不胜荣幸”。而我们的这位博士却屡屡碰壁,倒不是其学历吓怕了人,而是他太欠缺许多比学历更为重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杰尔文森 《职业》2008,(12):43-43
上司要风流,我们似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办法,因为我们不能主宰那种令人崩溃的人事关系,即使是私企老板,我们又能使出什么办法让风流的上司下岗呢?于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我们那点点微不足道的收入,只能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14.
李小弘  李友霞 《职业》2011,(7):53-53
想自己创业却苦于没有资金,这是很多下岗失业人员面临的困难。小额贷款如一场"及时雨",为这些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帮助,不少人通过小额贷款的帮扶,走上了致富路。  相似文献   

15.
张临军 《职业》2014,(4):49-51
在农家小院意外发现商机 十多年前,张雅青从北京一家百货商场下岗后,向婆婆借了5000元开了一家杂货铺,没想到凭着她的聪明才干,两年就攒下几十万,这让身边人不由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6.
陈樱 《当代老年》2009,(3):14-15
三个数字:6,15和3 陈淑燕今年54岁,和大多数人一样,她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用她的话说就是“什么都赶上了”。初中毕业,她响应号召下乡锻炼,回城后当了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后来在食堂做零工。1999年,45岁的陈淑燕遭遇下岗。刚下岗没几个月,母亲因患脑出血瘫痪在床。陈淑燕深知母亲这一辈子不容易,中年丧夫,为抚养4个孩子吃了不少苦。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照顾好母亲。  相似文献   

17.
吕树龙 《老年人》2009,(5):22-23
在大连,一位年过半百的下岗缝纫女工,发现为“特殊体型”的人做衣服有着很大的商机,便别出心裁,开起专门的“特型服装店”来。为此,她不仅受到了大连市一些特殊体型人的欢迎,连北京的一些驻华使节和国外的达官贵人也成了她的客户,从而开辟了一方事业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41岁的丁金凤是浙江温州人,现在是怀柔龙山街道商业街社区的一名普通商户。1996年春节刚过,双双下岗的丁金凤夫妻二人北漂京城,来到了怀柔,开起了蛋糕店。在怀柔这片热土上,在父老乡亲的关照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好美滋”蛋糕店生意兴隆,顾客满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家之主的我下岗之后,一家三口的生活已十分清贫。没料到,妻也从单位上退了下来。我们夫妻都只有三十来岁,说退下来,并不是退休的意思,只不过年纪轻轻地就下岗失业了。东拼西凑,我们夫妻开始重新创业。每每展望生活的远景,心中也不时泛起美  相似文献   

20.
我两年前下岗,原来在纺织厂是挡车工。下岗时,已经43岁了。我们这代人命真苦:生在饥饿中,长在动乱中,上山下乡,优化组合,什么事没碰上?没有事情做的日子真难熬,每天一个人窝在家里,想着自己这个年龄再出入社会,废物一样,一点用处都没有,真是灰心之至。说实话,自杀的念头都有过。后来,慢慢冷静下来,我想,天生我才必有用,哪怕已经43,姜子牙不是72岁才出山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