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6-18世纪是"西学东渐"时期,这种"西学东渐"促成了中日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表现为中日两国社会出现了"东西之争";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在演变中有其重大的异同点;对于东方国家从被迫移植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向自主探索本国特色的现代化来说,探讨这一问题很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评价传统文化的标准应该超越"有利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需要"之类的观点,建立涵括"自然环境发展规律"在内的新的价值观念——"现代价值观念"。"现代价值观念"即中华民族以"既注重自身存续发展的需要又注重大自然存续发展的需要"为价值衡量尺度的理性认识和精神观念。这种"现代价值观念"并不仅仅着眼于现代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更应该着眼于对评价标准、价值观念的完善。"现代价值观念"合理与否,需要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3.
① 国情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一方面,因为面临 着新情况,我们既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 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意味着必须在实 践中开辟新道路,我们既不能照搬书本,也 不能照搬外国,只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为此,清醒地认识基本国情, 就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全球化时代 ,如何看待普适性的现代价值观念与各个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念体系之间的关系 ,是个重要的问题。本期刊发的江畅、马俊峰的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江畅先生认为 ,价值观念原具有国家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特色的多样性 ,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无疑具有民族国家的鲜明个性 ,只有从自己的国情出发 ,才能丰富、发展和完善现代价值观念。马俊峰先生则认为 :全球化时代需要新的秩序和规则 ,需要建立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视野 ,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 ,有参互见义之效 ,还望读者明鉴。一部西方哲学史几乎就是一部“存在论”的学说史…  相似文献   

5.
西方价值观念伴随着两次“西风东渐”的巨大浪潮,向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不管理论上人们是否承认,但活生生的现实却是:西方价值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广泛地影响广袤的东方大地,并且这种影响伴随世界交往的扩展还会继续得到强化。为什么西方价值观念能够对中国当代社会发生这种影响?究竟应该怎样对西方价值观念作出总体性估价?从这里又必然引申出这样的疑惑: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适应性如何?在西方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这两大参照系面前,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观念体系?所有这些问题必然…  相似文献   

6.
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时 ,自然而然地又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理念一样 ,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精神或市场经济原则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然而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必须是在吸收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以往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儒商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必将对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建构和完善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它所蕴含的古典式的商品交换精神也应该为现代市场经济所借鉴和利…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居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当代中国道德价值观念变迁研究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我国城市居民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城市居民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叛逆与皈依交织在一起,虽然现代化进程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基本的传统伦理道德仍然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伦理基础。此外,还对城市居民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了因素分析。我们的分析表明:当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持肯定性或否定性看法时,他们对其他类似的社会现象也有可能持相同的看法;当他们认同某一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时,他们对其他类似的道德价值观念也有可能持相同的态度。更进一步地说,当被访者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度较高时,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不满程度也较高;当他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度较低时,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不满程度也较低。  相似文献   

8.
彭立勋 《学术研究》2001,(11):31-35
价值观念体系是文化的深层和核心,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构建先进的价值观念体系.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使我国价值观念体系建设面临新课题,正经历着重建和更新的过程.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正确处理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外来价值观念与本土价值观念、主导性价值观念与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关系,建设和创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9.
价值观念是人们衡量某一事物的根本准则,其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素质的反映。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美国的价值观念中,个人主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与个人主义密切相关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个人奋斗,个人荣誉感,个性自由。  相似文献   

10.
苏红彦 《阴山学刊》2009,22(2):57-60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随着全球化浪潮加剧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断层、失传的危险日益显现。在现代化、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向前发展演变的同时,应该保持住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般把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分为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而民族主义是这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就"五四"前后的民族主叉与激进主义的关系而言,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尤其是一战后世界范围内民族自决或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促使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生转变,即从反满转为反帝,并提出了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主张,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既具有国际主义和阶级斗争精神,又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从"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来看,一方面自由主义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使它更具有了现代性;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对归属、忠诚以及团结的强调,也推动了自由主义的本土化.但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由于在寻求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上脱离本国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将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传统全盘照搬到中国来,因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等民族主义思潮高涨之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民族主义的主流.至于保守主义,在激进的社会形势中以更冷静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深刻地提出自己构建现代化民族国家的理论并积极地进行实践.保守主义对文化的民族性与继承性的重视丰富了民族主义的手段,使之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的近代化中 ,价值观念转变是其重要内容。日本民族从了解到研究 ,最终吸纳西方文化 ,经历了三大阶段 ,并在完成政权转换的前提下 ,通过“文明开化”运动实现了其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同时也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化结合中的畸型变异  相似文献   

13.
法治信仰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养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应该使宪法和法律成为有效治理的最高权威,否则缺少法治的纬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是国家治理效益最大化的内在需要,它能够间接作用于国家治理过程,从而减少治理阻力,激发治理活力,提升治理能力,凝聚治理力量.法治信仰不应该只成为个别人的信仰,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观念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超越。理解这一点 ,能使我们比较深入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深厚文化意蕴和民族特色 ,从而揭示出这一理论的时代意义和巨大的精神价值。本文试图提出在我国建构一个有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5.
周怡 《学术月刊》2022,(10):120-133
全球发展不断出现国际间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综合多学科视角,在中西方价值体系差异的比较中,通过理论梳理及案例说明,探究全球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理论研究发现,抽象哲学层面上的传统儒家思想在现当代中国社会确有直接与之对应的观念具象:自然观体系下的小农经济观念;人性伦理观之中的“家本位”观念;社会政治观体系中的权威主义观念。它们构成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也极富现代价值。借用政治文化视角进行厚—薄观念的区分后发现,价值观念亦呈“差序格局”,作为深层厚观念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宏观整体意义上是长期保持稳定而不随全球化发展而改变的;但由厚观念衍生的薄观念,则会在个体或微观群体的选择性意义上受到全球现代化的影响且发生流变。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教育”作为目标,是动态发展的,对其思想认识也经历了由浅到深的渐进过程。从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再到振兴民族,教育为本,呈现出超越传统教育、教育西化、教育中国化和教育现代化这样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一些可以不断反思的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不能简单延续中国传统教育,也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教育的途径,而只能选择适合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综合化、生活化的教育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政治治理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专制型政治向现代民主型政治转变的过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没有政治治理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上层建筑现代化的核心,政治治理现代化既受经济基础现代化的制约,又对经济基础现代化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将政治治理现代化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形成了推进政治治理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由于政治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使政治的发展具有现代性,而现代性对于政治发展来说又有着许多具体的表征,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主、法治和科学;加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一直强调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并以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而就决定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是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政治治理在不断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多方面的巨大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当然,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双轮与两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政治治理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与其他各个方面的现代化相适应,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兰久富 《东岳论丛》2000,21(1):89-92
价值体系是由众多价值观念构成的 ,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 ,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价值体系的影响最大。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价值观念 ,一个是劳动观念 ,另一个是地位观念。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张力 ,否则对整个价值体系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最大的弊端是劳动观念的缺失 ,当前价值观念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深刻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不仅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还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贯穿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身有其核心内容,这就是价值观念。由此看来,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