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5期发表了陈为《对社会心理学的‘盛世’和‘空白’的不同看法》一文,就沙莲香同志的文章《二次战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美国社会的关系》提出商榷,这本是一件好事。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交锋,是追求科学真理的必要手段。在陈为同志文章中,分析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发展与美国社会矛盾冲突的内在联系,指出美国社会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主义精神的传统;同时简介了我国社会心理学在前科学时期取得的成就,并初步涉及了我国社会心理学附属于政治和社会情感,因而难于将实践结果升华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在于重建其社会现实性。本文从对《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的评价入手,结合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成就与教训和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10年来的经验,探讨了重建社会心理学的社会现实性意义、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几乎同时出版了各自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本,并因此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诞生的标志。1929年,加德纳·墨菲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一书中由此回溯,找出了形成社会心理学的两种主要的理论渊源,并进而划定了两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墨菲写道:“当社会心理学形成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枝,一枝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人,一枝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团体生活”。  相似文献   

4.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克里斯·泰勒认为:“电台统治了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属于电视的,在未来某个时刻,历史学家们也许会认为21世纪是属于blogger(博客)的”。“博客”已经成为今天网络时代最为重要的写作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在现代组织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对组织的进一步思考是从对科层现象的考察开始的。自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提出“科层制”理论后,50、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产生了大量对科层制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米歇尔·克罗齐埃的《科层现象》(以下简称《现象》)就是其中的经典。在《现象》①一书中,克罗齐埃首先分析了两个具体的研究案例:巴黎会计事务所与联合工业垄断企业;其次,基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理论上提出了组织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权力如何运作,进而借助有限理性的观念分析了科层组织体系运作的游戏规则及其导致的“恶性循环”;最后,从文化体…  相似文献   

6.
本土化和全球化: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双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本土化”和“全球化”这两个近来引起大陆社会心理学界高度关注的现象入手,阐明了其概念内涵及形成原因;接着,文章就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认为,那种以为“只要是本土的就一定能够成为全球的”的观点是片面的,较为全面的观点应该是:本土化有赖于全球化,而全球化同样有赖于成功的本土化。在此基础上,作者就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提出了下述五方面的看法:(1)本土化需要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进行批判与改造,但本土化不意味着拒斥“全球化”;(2)本土化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但本土化不等于传统化;(3)本土化需要向先行一步的台港社会心理学借鉴经验与教训,但本土化不等于台港化;(4)本土化需要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现实,但本土化要坚决避免非学科化;(5)本土化的最终目标不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而是参与甚而影响世界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心理学能够成为世界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经典作家     
马斯洛(1908-197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马斯洛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1933年在威斯康辛大学获博士学位,早期曾经从事动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40年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灵长类优势品质和社会行为》一文,之后转入人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马斯洛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他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兴起,青少年研究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一个新动向,这就是不少青少年问题研究者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问题,某些青少年问题的论文还进入了社会心理学学科领域之中,如《青年的交往》之类的论文就是一例。以上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青少年问题研究的学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同时对指导青少年工作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有助于社会心理学在青少年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更为普及本文试就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即研究角度)及其在青少年研究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于2005年9月在其所发表的《中国向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一文中7次引用“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不少学者将其视为新时期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新的定位,认为它标志着美国风行一时的“中国威胁论”转向“中国责任论”。结合佐立克演讲全文的内容和语境,中国对“中国责任论”的态度,应区别于先前的“中国威胁论”,厘清其中“责任”的涵义、中国在争做“负责任大国”方面的责任定位。  相似文献   

10.
一、过度教育问题的源起与定义“过度教育”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人Freeman于1976年针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教育的空前蓬勃发展与大量高学历毕业生失业并存的“反常现象“写的一本《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cl American)书中提出“过度教育”一词。从此,“教育过度”逐渐被教育经济学界所接受并广为使用。所谓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是就个人拥有的教育年限与他从事的实际工作所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同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工作坊召开研讨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5月17日至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室主办了“社会认同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工作坊,16位学者和学术期刊编辑与会。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 theory)是战后欧洲社会心理学家对世界社会心理学做出的最有意义的理论贡献,并被用于解释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国家、民族、宗教、语言的心理认同问题,对于欧共体及欧洲各国制定政策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从而使这一理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交流、宗教、组织行为、民族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20世纪70年代初,在经历了战后重建的过程之后,欧陆社会心理学在欧洲独特的…  相似文献   

12.
历经四年酝酿,十三次修改,一部与500多万公务员息息相关的《公务员法(草案)》登台亮相——正式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作为我国建国56年来首次专门就干部人事管理进行的立法,《公务员法(草案)》一经初审立刻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肯定、赞扬、建议、商榷……各种声音,众说纷纭,一时间成为国内各大媒介报道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交际》2005,(3):30-30
70年代,美国当代营销大师阿尔·里斯与杰克·特劳特在《广告时代》杂志上撰写的文章《定位新纪元》中,首次提到了"定位"这个概念。如今,"定位"两字已是职业人做职业规划时的专业词汇。定位法则带给职业人的不仅是观念的更新,也是职业人职场生存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春元 《老年世界》2009,(11):14-15
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郭凤莲是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当时农业部有一个关于水利建设的考察团,要去美国考察。会议才开了两天郭凤莲就跟着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共开了五天。郭风莲在美国待了二十多天,飞机回来时在日本转机。当时的驻日本大使给了郭凤莲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她在文中看到,对大寨也要做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5.
“潘晓”讨论前前后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年代至80年代,从“雷锋”到“潘晓”,《中国青年》曾经几十次地提出过各种问题在青年中开展讨论。今天,历史地回顾《中国青年》的这些讨论,可以理解,它们当然都带着年代的印记。有些讨论有不同程度的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缺陷;但贯穿其中的主调,是对理想与真理的追求和为国家人民作奉献的赤诚,这也是客观事实。“雷锋”并非是推给青年的一个“神”,“潘晓”也绝不是高举的一面“个人主义的旗帜”。在笔者参加和主持过的所有讨论中,“潘晓讨论”是记忆最深刻的。由于诸种原因,对这个讨论曾时毁时誉,或浮或沉。可我始终认为:8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开展的这场人生观大讨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思想解放浪潮对青年成长的新的呼唤;是同代人、不同代人之间的一次真诚的积极的对话;是报刊宣传中一次最广泛、最动情的群众参与;是读者、作者和编者的一次共同的寻求——“潘晓讨论”不只属于编者,属于一家刊物,更属于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万千青年。  相似文献   

16.
这两天占据各大媒体社会版的新闻,当然是陕西凤翔两对夫妇“易子而杀”一事。据《新京报》报道:凤翔县侯丰村王强、周拉英夫妇因不堪聋哑儿子王永辉的拖累,与本村另一家有个智障儿子的王仁、冯小林夫妇合谋,先后两次易子而杀。第一次是1995年,周拉英与王强互推对方残疾儿子下河,结果王强的智障儿子王少宁(时年20岁)溺水而死,王永辉因会游泳侥幸逃生。5年后,打工回家、染上毒瘾的王永辉(时年23岁)在自己屋里再次被父母和王强夫妇谋杀,终于走上不归路。  相似文献   

17.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的前二部分别为《兔子,跑吧》和《兔子归来》,可谓各有千秋。本文力图聚焦在对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哈利和简妮丝的"逃跑"分析,主要就其逃跑的原因,逃跑背后的心路历程,逃跑的不同意义等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能对他们的逃跑做出较为清晰的分析和评判,从而挖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们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政治的走向》这本书表面是报道2004年的总统大选,实际上是以大选为一个切入点,来分析美国政治的走向。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1980年代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形成的关于美国的概念,仍然是当今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的一个“观念原型”,这个“原型”与现实的出入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一“原型”而“亲美”的人,觉得现在的美国越来越背叛了他们的理想。那些“反美”人士则根据这个“原型”与现实的脱节来攻击“美国价值”的虚伪。这种“观念原型”和现实的脱节,正是本书试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了解美国是…  相似文献   

19.
前言 最近几年来,大陆心理学界流行争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应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在目前中国社会心理学正在寻找发展方向之际,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本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大家对这个名词到底代表什么意义还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以致使赞成及不赞成的两方常常在争得面红耳赤之后,才发现原来彼此观点相当一致,只是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阶级分析的两种方式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阶级“高于一切”的分析方式。《共产党宣言》的分析重点是两个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以及他们之间的剥削性生产关系。文中提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架构最终将会简化为阶级对抗 ,促使经济利益归一及引发政治斗争 ,并促成工人阶级的诞生。此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关系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并结束了诸如宗教、家庭、年龄、性别及民族等等的其他关系。随之 ,阶级斗争将会加剧 ,并引发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的著作使阶级成为社会科学的议题。在马克思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