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于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看来生活与作文是紧密相连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作文教学应是学生自我表达和生活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写作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获取写作材料。  相似文献   

4.
一到写作课,课堂里常常能看到"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缺乏写作热情是种种原因之中的首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何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就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久而久之,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写文章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的习作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小学语文中年级更应注重策略的运用,通过激发兴趣、洞察生活\阅读积累,丰富学生体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7.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这是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表明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新世纪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以作文与生活的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切实改进小学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体现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体验环境,让他们有内容写,并把这些内容写丰富,使习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实施建议,不仅为学生的习作空间带来无限的活力,也为多年来困扰在语文教师心头的“耗时低效”的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利用新课改精神指导学生的习作呢?我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习作本身就是一项最富创造性的劳动。以往的习作教学远离生活,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太过于规范化、程式化,让人感到莫名的压抑与束缚,忽视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的关爱。因而。在习作创新教学研究中,再也不能扼杀学生那鲜明的个性,让八股式的了无生趣的作文教学指掌教坛了。在规范训练、注重积累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大背景,创设情景,引导得法,最能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回归生活是以生活为本源与生活交流,使生活成为作文平台。精心开发语文外延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篇篇好的习作,让读者读来回味无穷,其中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把句子写得具体,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怎样让学生描写生活而又不平铺直叙呢?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实际”的内涵比较丰富,既指学生生活的依存的客观实际,也指学生认识客观现实的主观实际,还指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实际,“学生实际”是学生习作过程中表述和交流的对象。还有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的事情的,由必须合于事情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于情性的自然。”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安排的每学期八篇的习作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抓住有利时机,结合有关活动,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效地进行随机训练。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作文,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建立起作文的自信心,掌握一些表达的技巧,使作文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焕发生命的光彩。下面谈谈笔者在此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部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习作其实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一种记录生活、表达感情的方式。孩子们的生活无疑是多姿多彩的,内心感受是生动丰富的。有许多孩子在与人交流时,可以说得有条有理,甚至是眉飞色舞,但是一提到写作,就抓耳挠腮,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平时注重积累——多渎,多记.多看,多写,丰富语言,积累素材,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习作的目的是什么?一是表达,二是交流。表达性与交流性决定习作是人生命体验活动的一种方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感  相似文献   

19.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厌作”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写作时是无话找话,完成任务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其实,只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融人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与生活一样,是生活的需要,并不是生活的点缀。”近些年来,我们发现,一种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已悄然而生。那就是“生活化”作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是“生活化”作文之精髓。怎样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