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验幻相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论部分的主体内容。先验幻相是由于知性范畴的超经验使用与理性的僭越本性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康德根据对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体系的研究与范畴演绎的分析,将先验幻相的样式分为心理学理念-灵魂的幻相、宇宙学理念-世界的幻相和神学理念-上帝的幻相三种。康德通过对三种先验幻相的阐释表明了传统形而上学之不可能,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2.
卡尔·拉纳卓越的神学贡献首先在于将现代基督教神学重建于古典基督教认识论的先验基础上。卡尔·拉纳运用康德的先验方法,研究人类认识的特殊方面——在命题知识之中对于存在的先验理解,进而确定在理论上认识上帝的人类心灵结构,建立人类关于上帝的形而上学经验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限度,限定作为有效客体的关于上帝的形而上学知识的领域,建立作为基督教神学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康德为了上帝的实践公设而拒绝关于上帝的理论知识,卡尔·拉纳为传统基督教启示神学的古典认识论重建形而上学的先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康德建立了逻辑与形而上学统一起来的先验哲学。他的逻辑是独立于传统逻辑之外的哲学逻辑 ,他的形而上学是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科学形而上学。他的这项开创性的工作为欧洲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贡献。费希特改进了他的先验逻辑和科学形而上学 ,建立起了完整的先验哲学体系。黑格尔吸收了康德和费希特先验哲学中的辩证内容 ,批判了它的主观唯心论基础 ,建立了以客观唯心论为基础的、具有科学形态的思辨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乃是人类理性的本质,人天生是形而上学的动物。康德让哲学走上了过分形而上学的道路,把形而上学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科学。同时,理性取代传统宗教中的上帝,成为新的造物主,这个过程始于笛卡尔。康德在哲学上把理性推上了思想的巅峰,理性在黑格尔那里乃是世界的灵魂,但这可能是理性的监守自盗和自吹自擂。理性的失位来自于无度和失控,导致后来理性信仰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此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原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此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这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了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源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其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7.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范畴,是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先验感性论的基础。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即关系,而无法直观到质料;空间、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而是观念性的。作为先验观念性的纯直观形式,空间、时间开启了康德先验感性论,化解了纯粹理性的辩证幻想,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开端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①的导言中就表明了自己的哲学理想,这一理想最终是以追问"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康德认为所有哲学问题的解决终究要以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为基础和开端,所谓"纯粹理性批判"其实是"批判纯粹理性",通过澄清前提和划清界限来进一步牢固形而上学的根基——理性,从而使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成为可能。"想像力"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土壤依然还是先验哲学,作为先验结构要素的想像力是知性的一种机能,它连接着知性和感性。而一系列无可避免的追问是:想像力自身是什么?除了作为一种知性和感性之间的逻辑连接符号,它本身有没有内容呢?如果这种内容是和感性相关联的,那么这种关联的意义何在呢?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自由因果中着意于:解决理性所陷入的冲突,彻底清算传统形而上学所论证的超验知识,建立所谓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奠立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本文拟对康德在自由因果学说中的哲学革命作一粗略的探讨和分析。一、关于先验自由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通常被认为是他阐述认识论的经典著作.但实际上,康德所关注的问题并非仅限于认识问题,而是以认识问题为出发点,以先验逻辑为支撑,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否定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从而为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扫清道路.当然,在这部著作中,康德只是从否定方面立论,他并未言及这种科学的形而上学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康德对于有关实在的知识的说明和他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形成了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今天只有少数哲学观点不是以探讨康德观点的方式为特征的”。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如此之大,是因为在他的先验哲学中有合理的思想内核,这就是他对主体能动性问题的揭示。我们认为,研究康德的先验论,特别是分析他在主体能动性向题上的贡献和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理解主体能动性问题的科学途径,对于发展科学认识论当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卡尔·拉纳1把自己的先验神学规定为“关于对启示之顺从能力的本体论”。先验神学的基本论题是“上帝启示何以可能”这一基督教神学的古老问题。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后 ,阐释这一论题意味着通过本体论和人类学的基本规范来揭示上帝与人的生存本体论关联。在《圣言的倾听者》中 ,拉纳提出关于毕竟在 2的一般本体论的三个基本命题和关于此在的基础神学人类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进而把此在规定为上帝启示话语的必然倾听者。拉纳从思辨形而上学的高度使圣经传统和托马斯神学在当代哲学的语境中得以复活。本文分析拉纳先验神学结构中的重要思路和重大论题 ,旨在阐明拉纳先验神学创造性的思想架构。  相似文献   

13.
康德曾经阐释过关于上帝存在的存在论证明,在此中海德格尔发现了康德的存在论题.海德格尔对这一论题的探讨将会涉及模态范畴与直观,这样就形成了先验辩证论-先验分析论-先验感性论的追溯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纯粹理性批判>的主体部分,由此也就表明可以对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进行存在论的阐释.而海德格尔这种追溯过程的内在动机与线索是为形而上学或存在论的奠基,其意图则是要指出我们必须通过时间才能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在康德哲学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康德是否承认有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些问题涉及到对整个康德哲学的评价。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一、康德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涵义 对康德的“形而上学”的不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其涵义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因此有必要弄清其基本涵义。康德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涵义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天的”意义,即指形而上学是关于一切先天知识的原理、范围、界限的学问。这是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中论述的。康德说:“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  相似文献   

15.
理性心理学是独断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之一,是理性自然而然地追求超验的灵魂之必然结果。当理性心理学用范畴这样的纯粹概念去认识灵魂时,就意味着在逻辑推理上混淆了范畴的先验运用和经验性运用。在《纯粹理性批判》A版“谬误推理”中,康德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锋芒直指对“我”的本性的理解。谬误推理的小前提成立的根据是“我思”,也正是出于对同一个“我”的本性的误解导致了先验幻相的产生。在先验观念下,康德对理性心理学的灵魂学说的最终解决方案可视为,对灵魂的“我”进行现象—自在之物的二分。  相似文献   

16.
康德哲学形成于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处于威风扫地的特殊历史时期.为科学理性寻求根基,更为挽救形而上学的命运,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全面考察,在认识论领域发起了哥白尼式的革命.通过对理性划界的方式,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找到了根据,也为形而上学划出了地盘.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占统治地位、启蒙精神作为时代主流的历史条件下,康德受卢梭自然主义启发,强烈地意识到了理性与自由的冲突,从而走上了批判哲学的道路.理性与自由的对立,在康德之后,在西方思想界集中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理性与自由的对立,实质上表现为科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维方式的对立.康德哲学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转折点,他以其先验主义的理论视角厘清了以往形而上学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作出了评判,在此基础上,又对未来形而上学进新了重新的建构。而在这一过程中,经验,作为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始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形而上学形成之缘起、评判之标准以及最后之归宿都与经验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康德留下的最后遗稿是未完成的第四个批判的纲要和相关内容的随想录或备忘录,可视为这一批判的雏形。遗稿提出先验的形而上学原理运用于具体的经验事实如何可能这样一个中心问题,承袭了前三个批判关于感性、知性、理性的本性和功能的论述,坚持现象和物自体的二分法,保留了《纯粹理性批判》所制定的范畴体系,更为详尽地阐明了作为先验概念和经验对象之间的中介的知性原理,这些都与批判哲学一脉相承。此外,遗稿的提问方式、阐述的内容、论证的程序、贯穿各部分的基本原理、行文风格等也都证明康德这部遗稿属于批判哲学。但这部遗稿又不是三大批判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所有方面都提高了一个层次,论述的内容超越一般的经验事物上升到三个最高对象——上帝、世界、人及其精神。康德之所以反复阐释这三个理念,是为了揭示万事万物的起源,找出其普遍联系和内在的一致性,从而把包括物质和精神在内的全部存在纳入一个统一体系,为批判哲学的大厦封顶。   相似文献   

19.
康德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其理性批判划分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不同领域,更以其先验哲学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人本哲学的理论思路、基本走向。正是从诠释康德哲学的现代回响中,人们对康德的理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意识"一向被认为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超验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区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对象意识与经验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康德哲学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