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09,(23):16-17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正式拉开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目前,广东已在粤北和东西两翼地区建立了32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相似文献   

2.
《决策》2011,(5):I0018-I0018
2010年2月2日,全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隆重召开,吹响了推进产业承接、加速崛起发展的号角。怀宁县委、县政府迅速贯彻决策部署,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拉开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序幕。  相似文献   

3.
李尚才 《决策》2010,(4):I0010-I0011
安徽华谊煤基多联产化工项目是迄今为止皖沪产业合作最大的工业项目,自2008年10月开工以来,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因其具有的标志性使无为二坝在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里被多次提到。可以说,该项目使承接产业转移有了良好的开篇,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使该项目得风气之先,引世人注目。现结合华谊化工项目驻点服务实际,谈谈对产业转移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决策》2010,(5):62-65
在风起潮涌的承接产业转移中,青梅煮酒谁是真英雄?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产业转移的浪潮正激荡着2430平方公里的无为县域,为其工业化和城镇化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决策》2011,(6):I0032-I0032
安徽工业大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中心的宗旨是追踪国内外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的理论前沿,及时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和新动态,重点研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努力将中心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研究咨询机构。  相似文献   

6.
王运宝  邱积敏 《决策》2010,(5):68-69
“立体化、全方位”正在成为无为县打造最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特征。由此。无为县可以充满底气、信心十足地说一句:承接产业转移,无为准备好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广东产业升级和转移进行探索和研究,试图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综合化、快速化发展及世界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业国际转移的新发展的背景下,在国内各省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的总体趋势中,探讨广东如何将产业升级和转移的必然性、必要性,研究其转移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产业转移理论与现阶段产业转移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的风险,并提出规避产业转移过程中环境污染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珠三角自承接了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以来,随着近年土地、劳动力、能源、税收等因素的变化,这些产业已不适合在珠三角继续发展,珠三角已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而湖南省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阶段,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是湖南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1,(35):14-15
广东“双转移”战略自2008年正式实施已三年.产业转移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作为“双转移”战略的载体——产业转移工业园经济规模也快速发展壮大。为了总结工业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剖析存在的矛盾问题.进一步加快工业园的建设,今年初,汪洋在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要求省政协对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进行视察。  相似文献   

11.
《决策》2011,(4):I0018-I0019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据《规划》设立的省直管直建的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加快集中区建设。对于大规模、集群式、产业链式承接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打造皖江区域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新的增长极和城市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开始了一轮产业大转移,如何确保转移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并使产业承接地利用产业转移的契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值得探讨。本文以东莞模式为主线,从产业的"转移"与"承接"入手,浅析我国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即使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也会有相当多的企业留在沿海,这一部分企业,应该就是那些脱胎换骨,就地完成产业升级,走向产业链高端的企业  相似文献   

14.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演进,产业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东部沿海经济通过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倾斜,我国中西部许多地区逐渐成为承接海外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本文首先介绍了襄樊市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现状,然后分析了襄樊市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具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站在地方政府的立场上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回顾自行车这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120年的发展、集聚、转移历程,系统分析了影响其转移的各种因素及机制;提出产业空间转移主要受承接地区集聚力和转移地区扩散力的双重作用,同时也受到劳动力成本、冰山成本、资本收益及制度环境的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产业的空间转移,揭示出产业空间转移过程本质上是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战略与组织环境协同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产业加速向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并将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我国实现跨越式的工业化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吴明华 《决策》2010,(7):39-41
“新一轮产业转移不是转移低端制造业,更重要的是转移区域研发中心和蔼端制造数,还有为此服务的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0,(48):16-17
【典型报道】完善产业布局 安徽填充引资产生集聚效应 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填充式引资补全产业链,使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这种方式不仅使当地产业链条拉长,产业链上的项目能够完整.也同时使得相关联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按照这一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多个因素;并且结合了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中的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就珠三角地区企业外迁为例来说明了企业伦理在我国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中国当前企业伦理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发生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人为、历史与自然的因素,会造成不同地区产业转移的区域性差异。这种非均衡的产业转移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进而达到全国范围的协调统筹发展和产业升级。文章分析了东、中、西三大地带2000—201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且通过对三大地带不同产业区位熵的比较,对产业转移的转移状况及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论述了产业转移区域性差异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