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国民粹主义被称为是一种"经典的民粹主义",其经典性就在于,它在各种类型的民粹主义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其表现形态也最具完整性。一个多世纪来,对俄国民粹主义的各种批判,虽说也时而约略地点到了它的软肋和弱点,即"超越"资本主义的观点,"直接过渡"思想,亦即它是一种"超阶段"的社会主义。但对此并没有十分明确、突出地加以表述,尤其没有把它从俄国民粹主义的种种错误和弱点中作为一个最关键、最要害的问题予以突出表述。《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一书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阶段"、"直接过渡"理论及其社会阶级根源、影响和危害一一进行了深入论述,这对我们加深对"超阶段"社会主义的认识,划清马克思主义同俄国民粹主义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范玉刚正是活跃于本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流派,想把文学研究变成一门科学的努力,才赋予20世纪西方文论以崭新面貌,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它在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之尖锐,就是现在想要回避都不可能,尽管它没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但问...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俄国民粹主义的理论来源,认为作为19世纪在俄国社会思想中占主流地位的一种思潮,它的根虽然在俄国,但源却是俄国和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论文分析了斯拉夫主义和西方主义以及西方文化对俄国民粹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拿破仑时代七次反法联盟中,英、俄两国是主要策划者。英法矛盾是主要矛盾。对俄国来说,由于它的既得利益──东方利益,以及它所处的特殊地缘政治位置──世界政治的枢纽地带,它在反法联盟中与英法既联合又斗争。但即便在大陆封锁期问,俄法矛盾仍然超过了俄英矛盾。关键是俄国将法国当成了主要敌人,而法国则将俄国当成了次要的对手。尽管在七次反法联盟后期俄国充当了反法联盟的盟主,但它在反法战争中只是个配角。不过,俄国仍然从中维护了自己应该维护的利益,而处于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5.
1861年农民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尽管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有关改革的研究成果大量问世,但与农奴制废除相关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俄国学者因此而继续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包括:农民改革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改革前农奴制是否遭遇危机以及19世纪上半期农奴制危机的表现和成因;社会舆论尤其是俄国知识分子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沙皇、官僚、贵族在改革准备过程中的力量对比及作用;对改革总体评价的演变趋势以及改革对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具体影响。随着国内政治气候和学术环境的改善以及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俄国和西方学者逐渐密切交流、相互影响,不仅使研究课题呈现交叉态势,还促使俄国学者重新审视以往的研究方法,积极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6.
俄国村社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组织,在俄国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20世纪初,俄国当局的重大举措是斯托雷平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落后的村社,引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改革最后并没有成功,但还是动摇了村社的根基,对村社产生了极大影响。改革促使村社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发展;激化了村社农民和地主、富农间矛盾并使农民分化问题加深;提高了青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使青年人沾染上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7.
1861年农民改革不仅是各种利益和思想斗争与妥协的结果,也是后来俄国其他改革的起点。这场改革具有多重意义,俄国精英往往根据自己的观念对其作出不同的解读,加之缺乏关于俄国农村的客观信息,因此俄国政府和社会都对农民改革的方向缺乏明确的认识。一些政府高官试图改变1861年改革的某些原则,推动农民从村社土地所有制转向农户土地所有制,但并没有成功。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俄国农业危机的出现,俄国社会和政府对农民问题愈加重视。信息匮乏阻碍了俄国精英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并未明显受到其政治信念的影响。俄国政府试图降低农民的税费并为此爆发了争论,但最终阻止农民土地流通的观点占据了上风,社会最终承认农民土地是国家财产的变种。随着国家调控经济的思想日渐盛行,俄国精英将加深农民对土地的依附作为克服农业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1990—1997年的8年间,俄国经济经历了相对完整的第一阶段改革。后果已是世人皆知。以后俄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主要是从无节制的自由化转向稳定,加强国家调控,由此拉开了一个新阶段的序幕。现在是可以就这8年间俄国货币金融政策检讨得失的时候了。回顾俄国这八年来的改革,不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屡屡在货币金融政策上犯错误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事实说明当局对货币金融政策在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他们受到苏联时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仅仅从简单簿记学的角度来处理货币和信贷,不但未能…  相似文献   

9.
民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它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本文通过思考俄国民粹主义思想的两大主要理论来源:斯拉夫派的思想和赫尔岑等人的理论,并把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想批判的内容与当代中国国情结合,充分认识到吸收借鉴列宁思想的合理内核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列夫·托尔斯泰在世界人民面前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领域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艺术追求与文学创作及成果展现了其一生的理想求索,展现的是他对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出路与人生意义的探索。作为贵族,他是富有的,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过的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作为思想家,他在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的影响下,在自己的庄园里致力于改革;  相似文献   

11.
何平 《学术研究》2002,(1):82-86
人类历史就其本质而论是变化、发展和进步。反映了人类历史过程的本质的历史进步观因而构成了现代历史意识的基础。本文探讨历史进步观刚出现时对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三个部分陈述了公元10-15世纪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地区传播的情况第一部分所述是10-14世纪,伊斯兰教在该地区流传时停时续,传播速度极其缓慢;第二部分由14-15世纪,伊斯兰教与佛教由相互并存到逐渐取而代之;第三部分叙述了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占居统治地位后继续向东的扩展.文中还分析了10-15世纪吐鲁番伊斯兰教传播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16、17世纪日本天主教的荣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主教是在日本战国末期封建权力和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相对虚弱的状态下,通过在日耶稣会的适应传教策略,以"福音"和外贸为武器而打入日本的,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满足了不同阶级的不同需求,从而形成了日本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天主教热潮。但是,护教大名们的"经济头脑"清晰可见,织田信长的宽容也只不过是"两害之中取其轻"。统治阶级的这种态度也预示着天主教在日本的前景并不乐观。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对外来文化的取舍是统治者的"专利",他们可以随时、任意决定某种文化的命运。当日本最高统治者取得封建权威并着手整饬集权统治秩序时,天主教便在劫难逃了,这正是日本统治者严厉禁教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公元5世纪至7世纪前期,吐鲁番盆地百姓个人的土地占有情况发生变化,原来普遍存在的占田颇具规模的现象逐渐消失,百姓个人占有的土地面积大为缩小。当地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粟的种植最为普遍,其次是糜和大麦,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类型。桑树、葡萄、枣、棉花等非粮农作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或以桑的种植更为广泛。本文还从施肥、水利灌溉、农时观念等方面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作了补充研究。  相似文献   

15.
明代末年,中国文化经传教士之手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它推动着僵化保守的欧洲封建神学自我革新,刺激着西方思想界的启蒙运动,加速了西方文明的演化进程,西方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享有而自强。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在中西文化的交往中,并没有引起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充分享有。中华文化反而在基督教"中华归主"的共同理想下,在以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征服者一以贯之的"纳中入西"策略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深重的历史危机。这一切与中、西社会在彼此文化的交流竞争中,对主动与被动交往方式的不同抉择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张思 《理论界》2014,(3):122-125
中世纪晚期的伦敦,受到生活垃圾污染和工业生产导致的空气、噪声、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困扰。究其原因,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导致人口过渡激增、作为英国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中心的重要地位等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为此,王国政府和市政当局通过颁布法令条文、强制有污染的工业场址迁移出城、增设政府机构和职官等多种方式,对城市环境污染予以整治。  相似文献   

17.
姚文仪 《社会科学》2006,3(11):116-123
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政治上,中国是“皇权”制,西方是“王权”制;经济上,中国是“重农抑商”、“禁海政策”,西方是“重商主义”、“拓海政策”。不同的发展趋势最终导致了中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8.
14-16世纪是英国的社会转型期。在伦敦,工商业的繁荣使其居于时代的前沿,自治城市地位又使之拥有自己的法律与习俗,其中有许多有利于妻子财产继承的规定,为寡妻继承大量亡夫遗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期的中国也曾有过商品经济的繁荣,但妻子在法律上始终没有独立的财产继承权,虽然民间习俗允许寡妻继管家产,但也不似伦敦的习俗那般宽容。两相比较,不仅可见中国和伦敦社会对待寡妻的不同态度,亦可体现出她们在生存与发展道路上所处的不同位置。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是激情与理性的统一。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运动,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是激情与理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从斗争口号、斗争手段、参加人员范围、斗争目标、行动和过程、斗争结果及意义等几方面看,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五四运动中体现出的激情与理性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给当代的启示是,爱国主义既要有激情,更要突出理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和古代相对而言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包括社会结构、精神意识和审美感觉的现代性.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一种是欧美式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式的现代性.20世纪的中国社会包含这两种现代性,它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也具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它体现在"五四文学"、"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差异之中.但是,这种差异只是文学现代性之中的差异,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具有现代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