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抗战为新诗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抗战也使重庆步入了从未有过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众多诗人会聚重庆,共同书写了一套完整的重庆叙事,重庆以悲情之城,坚韧、乐观之城,浮华、高压之城的多脸谱形象在诗人们笔下映现,雾、嘉陵江、防空洞这些城市的地域表征也贯穿于抗战新诗的重庆叙事中,呈现出陪都重庆与传统山城融合的独特世相。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重庆专门成立了陪都纪念五四筹备委员会,以便顺利完成五四纪念的筹备和开展工作。陪都纪念五四筹备委员会通过五四纪念大会、火炬游行、游艺活动等方式,动员青年参与抗战建国。重庆各界形成一股纪念五四运动的舆论热潮,通过追忆五四,明确抗战紧迫性,强调青年的时代重任和使命等话语进行精神动员。在五四纪念日中,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募捐、慰劳、宣传等抗战服务工作,不仅支援了前线将士的抗战,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的美术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特殊篇章,而以进步的木刻运动为主流的“陪都美术”又是抗战时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八年,重庆木刻运动蓬勃兴盛,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象。由于战时陪都特有的社会环境,使其木刻运动与解放区木刻运动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它代表着战时国统区木刻运动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本文将通过对战时重庆木刻运动兴盛的原因,分期及各阶段特点,理论建设和木刻运动特点的分析,从宏观上观照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这特殊的一页,进而肯定其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庆拥有丰富的抗战遗址资源。对重庆而言,妥善保护与利用这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就当前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现状来看,虽然其中一部分遗址得到了妥善保护与开发,但仍有相当多的遗址未得到有效利用。在重庆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的当下,找准重庆独特的区位优势对于打造国际人文交流中心而言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好重庆现有抗战遗址资源则能起到显著作用。因此,重庆未来应当通过建立抗战遗址数据库、坚持“一处一策”、增强遗址间协调性等方式保护好和开发好重庆抗战遗址,讲好“陪都故事”,进而更好地打造西部内陆的国际人文交流中心。本文分析了重庆抗战遗址现状及对其进行保护开发的意义,提出保护与开发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5.
重庆设市以后,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抗战前的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抗战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人口内迁,陪都重庆也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发展和卫星市镇兴起。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了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6.
重庆设市以后,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抗战前的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抗战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人口内迁,陪都重庆也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发展和卫星市镇兴起.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了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重庆开展的抗战文化运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热情,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堡垒".重庆抗战音乐活动作为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斗志、抚慰了人们的心灵,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庆抗战音乐活动的梳理,涉及当时重庆的音乐机构及组织、群众歌咏活动、音乐会形式的演出、歌剧形式的演出、创作及评论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陪都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山城意象,共同扩大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南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当时的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华侨与西南抗战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为西南抗战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探讨华侨在西南抗战中的作用及其地位,对于我们完善和丰富西南抗战史,是颇有裨益的.一经济上的援助华侨经济上援助西南抗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无疑有助于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进行价值的重估.  相似文献   

11.
傅图所藏清代乾隆至民国初期的俗曲唱本资料显示,俗曲中“新闻”一词的“新”重在强调新奇而不是新近发生。作为一种俗曲文类,“新闻”以其叙事性和取材于民众生活的现实性而区别于其他俗曲。俗曲“新闻”除表现为口传作品之外,还表现为书面形式的文本(唱本)。俗曲唱本因为其音乐性而特别适合需要把文本还原为有声语言才能理解的基层民众。以俗曲唱本为代表的民间书面传播方式的广泛流行,同时伴随着庶民阅读的兴起,这意味着民间传播环境的重要变化,而这种业已改变的传播环境可能就成了近代报刊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次学术报告分别从民间法的本体研究、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民间法的社会实证研究、民间法的司法运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010年度中国民间法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予以客观呈现并进行简要评价。一年来,学者们在对民间法的本体研究、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予以不断拓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间法的社会实证研究、民间法的司法运用研究。其中,民间法的社会实证研究主要从历史与现实二维角度进行,而民间法的司法运用研究体现了民间法研究向司法领域转向的自觉性,赋予了民间法研究更为深层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关怀。由于经验法学理论研究始终具有其局限性,所以作为民间法论者必须要深入研究民间法及其理论研究的限度问题,唯有如此,民间法研究才可真正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就是保护云南各民族悠久的历史,保护云南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和动力。保护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要做到五点:建立和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机构和设施;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尊重民族民间风俗,扶持民族艺术创作;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人的保护和培养;丰富繁荣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要采取命名式保护、立法式保护、动态式开发保护、静态式研究收藏保护等多种方式,从不同侧面对民族民间文化实施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的重新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应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使用,尽量使用"民间信仰"这一学术术语而不要采用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封建迷信"一词,应主要采用"民间信仰"来概括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仪式活动但又不要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的巫术遗留或巫术倾向。"民间信仰"可以重新界定为: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在"民间信仰"这个大概念基础上应提炼出更具分析性和指导性的"小"概念。只有经历一个类型学比较研究阶段,才能最终完成认清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之宏愿。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度的民间法研究在平稳推进中稳步提升,学者们围绕民间法本体、民间法社会实证、民族习惯法和民间法司法运用四个方面,贡献着自己的知识增量。在本体研究中,学界对于民间法研究进行评价和反思的作品渐趋增多;在社会实证研究中,公法领域中的民间法也陆续纳入到学者的研究视野;在民族习惯法描述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增强了民族习惯法基础理论和司法应用的研究;除此之外,民间法司法运用的法律方法研究和纠纷解决中的民间法研究,也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6.
民俗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视角。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璀璨多姿,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各地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就不能不涉及当地的民俗文化。山西民俗文化积淀深厚、个性独特、遗风久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掀起了一股民间法研究热潮。但民间法研究的使命何在一直暗昧不明,这不能不制约民间法研究的深入和民间法的复兴。当代民间法研究应当肩负探寻民间法的话语系统,推动民间法的合法化,引导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以及重建社会信任系统四大使命,其中,尤应对民间权威给予充分关注,通过对其积极引导和有效规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研究使命的践履和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从民俗文化学的意义上说,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戏剧与北京的民俗文化表现为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是民俗活动需要戏剧的参与,戏剧融入到民俗文化中;另一方面是民俗对戏剧的渗入,梨园的演出习俗就是其表现之一。同时,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戏剧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民间美术是乡土艺术,是一切美术的母体。民间美术中的审美情趣、主流意识是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它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美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湖北民间美术在转型期也遇到一些困难,事业一直停滞不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十六大"精神的实施,湖北民间美术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学、系统地研究社会转型期湖北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对我省民间美术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大都市,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机制上存在着家族性传承、行业性传承、社会性传承等多种模式。当前,由于传承人的递减现象非常严重,使得上海城市中许多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处于后继乏人,难以延续的状况。必须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民俗文化传承机制,加大对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提高社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民俗文化事业的认同程度,以有效改变目前这种民俗文化后继乏人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