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在我身边     
能个书是岁月的写生,我们之所以写下文字,是缘于对生命的热爱。——题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车如簇。小时是不喜欢多读书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接受了它,从此,夜里再也不乏灯光、书香与我。我好读书,并不是凡书必读,我在不断地寻求心灵上的养料,滋润心灵,开导灵魂。我读书,惟独在夜里,寂寥的月,空旷的书中的美丽原野,在夜风中摇摆的八尺荒草,在黯默俯首的高高的向日葵,在孤峰崖上的狼嚎,记忆被夜色尽情演绎,那是一本书,那是一个舞台,放飞书中的魂灵。那可能再也不是黑暗下的故事,或许,那是澄净的…  相似文献   

2.
读书喝茶与快乐激情 最深处的快乐在于读书:凡是与书有关的人,不论性别、职位.都最容易敲开我们的心扉.而且获得人们的热情与偏爱阅读.是一种享受,养成阅读的目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了一座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相似文献   

3.
赵思运的诗歌常常以日常化、生活化的细节提示人们看到生存背后的疼痛,在他平淡、怪谲的叙事背后是一个痛苦尖叫的灵魂。他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存在中来,并且与“人的生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这种诗歌追求的是一种高级的生命状态,代表了人挣扎和升华的一种内在的生命冲动,其中蕴涵的精神的深度和心灵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先锋性的精神品质。这种诗歌可能最终会在现实世界里产生长期的精神效果。  相似文献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古至今,先贤们一直在用亲身经历讲述着读书的重要性,让我们慢慢懂得:阅读令人彻悟,丰富了内心,充实了生命,增长了才干。相信所有爱书之人,都是被书籍无穷的魅力牵引,为书中的世界所着迷,也想参照前人的足迹,去探索未知的道路,寻找真正的自己。  相似文献   

5.
以小说闻名于世的孙犁,在晚年创作了大量书话作品。这些书话或从书中感悟人生,寻求生活消遣与精神寄托;或从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思考中,彰显生命智慧与真知灼见;或从文体建设方面,独创书衣文体与耕堂文体。孙犁书话是他晚年将读书、理书、谈书熔铸于寂寞生命之中的真诚言说,是对古代藏书题跋、读书记的继承与创新,为现代书话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读书也休闲     
课本学习绝不是,也不应是学生学习的全部。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够利用闲暇时间捧起自己感兴趣的书尽情地细细品味阅读,如果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好读书、常读书的习惯,甚至能够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对于他们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将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境界     
文明时代的文明人不能不读书,从读书与做人、阅读与理解、文本与意义、读书与境界几个方面的关系可以看出读书的境界及其涵义.书是有生命和思想的,读书就是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但其目的并非是要复制作者的什么"原意",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思想重建的过程;读书的高境界就在于,要有自己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读书水平。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必须将读书伴随一生。因为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读书能改善我们的专业结构,生成我们的专业智慧,构建我们的职业精神,读书给我们的人生以智慧的启迪。读书成就了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职业生命。早在2007年,还是新梅小学的时候我校  相似文献   

9.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确,一本好书就像是一味良药.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从中受益。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书的美丽都是极大的。常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洗涤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D.H.劳伦斯的意大利游记以一种比他在小说、故事和诗歌中更随意,更无拘无束的方式,显示了作家对机械工业时代的批判和对自由生命状态的向往.与此同时,这些旅行书也显示了自中世纪以来一直贯穿整个近代英国文学传统的"朝圣者的灵魂"对自我和他者的追寻.通过意大利-撒丁岛-伊特鲁利亚之旅,作家不仅发现了意大利的地之灵、撒丁岛的海之魂和伊特鲁利亚人遗存的生命精神,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我站在时空交错的风口浪尖,飞驰在时光翻飞的时代,我听见风呼啸着卷起我的衣襟……读书时,我把自己融入书中的,让自己在精神的天堂中遨游。阅读教会了我很多,它让我看到了一去不复返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的非诗化倾向,是造成了当下诗歌诗性贫乏,读者远离诗歌的重要原因,对传统诗美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诗应该有共同的审美空间;诗意是诗歌不能失去的生命与灵魂;可读、可懂是诗歌不容遗忘的审美标准;音乐性是诗歌的内在精神特性.  相似文献   

13.
读书养神     
周二中 《社区》2017,(23):10-10
谷粮养身,风物养心,渎书养神。谷粮养身白不用说。人是要吃五谷杂粮才能确保健康的。出门旅游,极目楚天舒,一览众山小,我们就会感到赏心悦目,风物养心也就不难理解了。读书养神是什么意思呢?神者,内心之正气也,精神之支柱也,灵魂之骨骼也。读书是确保一个人内心的正气得以弘扬、精神的支柱得以树立、灵魂的骨骼得以强壮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生与书为伴,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无所不读。他是出色的作家,更是优秀的“读”家。鲁迅对读书,有自己的思想:明确的读书目的,坚定的读书信念,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此文从阅读目的、阅读情感和阅读方法三个方面简析了鲁迅的阅读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正选 《社区》2014,(35):7-7
修剪人生、完善自我的过程须从读书开始,只有不断读书,日积月累,才能使生命之树长青。在不断阅读中升华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并通过研读及时修剪自己没有发挥作用的碎片,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永葆青春。读书与修剪自己是终身的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在阅读探索中才能不断提炼精彩的人生,积累丰富的经验,锤炼从容的气质,提升宽广的胸襟。  相似文献   

16.
正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让他们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阅读成为习惯,可以创造生命的神奇,可以使人的思想"神采飞扬"。据报道,一位加拿大医生奥勒斯,终生与书为伴。他给自己定下制度,每天睡觉前,不管多忙、多晚,必须读15分钟的书。到去世时,他坚持了半个世纪,读了近千册  相似文献   

17.
我的阅读观就是: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与教育无关的书。 谈阅读观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很多专家疾呼:当前中小学老师缺乏阅读习惯,很多老师甚至不读书。但是转过来一想似乎又不对:那些老师真的就不读书吗?其实他们至少还是会读课本和教参教辅的,只不过这些书不被人们认为是读书罢了。  相似文献   

18.
西川是“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在日益物质化、世俗化的现实境遇中关注理想、关注灵魂、关注精神,“写作”诗歌是西川一以贯之的诗歌立场。文章从打造、净化精神生命、领受精神启示,感受、认可精神存在,呵护、守卫精神世界,呈示精神价值、意义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梳理了西川诗歌的精神指向,并由此彰显其诗歌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同时也指出西川诗歌在精神指向方面存在着脱离现实生存、轻视或无视读者等一般“知识分子写作”所具有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细细算来,自己还是喜欢读书的,虽称不上读书人,但可以勉强算作好书之人。细细回顾自己的阅读生涯(况且就称之为阅读生涯吧,虽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阅读),算是对自己的一次梳理和审思。一、阅读的发蒙在阅读资源贫瘠甚至枯竭的乡下,幼时是没有什么书看的,除了教科书。记得连偶尔得到的几本小人书都为数很少。记忆中最初的阅读好像是始于一本小小的故事书《小灵通漫游未来》,还隐约记得那封面,小灵通坐在火箭冲上天空。那本书里描绘的未来真令我神往,珍珠般滚圆的大米、各种嫁接的水果、还有神奇25的现代化电器设备等,勾起了我对未来世界莫名…  相似文献   

20.
富于哲思的大诗人的作品往往有一个显明的精神形态。陶渊明的诗歌所体现的主导思想既不是佛家的,也不是道家的,当然更不是儒家反映民生现实的诗篇。他的诗歌的精神形态似乎是散漫的;然而,正是他的诗歌在表达对生命的感激、对生命体验的真诚、对生命表达的纯粹上,在中国古代鲜有匹敌,以至于逼近现代生命哲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称陶渊明诗歌的精神形态是一种"无明确形态的纯正生命意识"。他似一个无名的神。陶渊明诗歌没有一个明确的精神形态与他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品格、唯性为适的性情有关,也与中国缺少宗教哲学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