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淮军名将、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的加强海防和积极对日防御思想,以及在台湾殚精竭虑的实践活动,是值得研究和肯定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刘铭传虽因年老病重未能再次出山御侮,但众多铭军将士在甲午战争中积极参战、奋勇抗日,则体现了刘铭传此一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秉璋由科举出身,以带淮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发家,从庶吉士到出任封疆大吏,成为清政府所依重的官员. 刘秉璋(1825-1905),字仲良,安徽庐江人,自幼受封建传统教育,一八六○年成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散馆授编修.一八六二年李鸿章率领淮军至上海,与太平军作战,奏调刘秉璋至淮军营中.从一八六三年三月起李鸿章令他督率常胜军、刘铭传部和潘鼎新部淮军援常熟,攻福山,四月常熟围解后,又让他别募一军,此后早期的吴长庆统率的淮军庆字营和淮军到上海后改变的苏军王占魁、况文榜都归并在刘秉璋的统率之下,共七营,称仲军.五月,李鸿章部署进犯苏州,为了防止太平军从杭州、嘉兴、  相似文献   

3.
阿友 《华人时刊》2012,(Z1):32-34
法国的普罗旺斯是世界著名的"薰衣草故乡",一个个紫色庄园把当地串成了辽阔无边的"香草王国"。这个慢城小镇里的人们展现出的是一种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生活方式,一种淡泊名利,听取稻香蛙噪,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闲适意境。而在安徽合肥东郊50公里外的肥西县小团山,采石场经年作业把小山采成了一把太师椅状,这里曾是晚清著名爱国将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练兵之地。距此一公里外大潜山脚下,便是刚刚落成的刘铭传墓园及其旧居刘老圩子,旧居现仍存清澈如练的环形护庄河,以及当年慈禧太后赐给淮军由刘铭传亲手栽植的广玉兰。小团山海拔仪130米,这座不知沉寂了多少年的小山,与一对回归故里的台湾教授夫妇结了缘。夫妻教授回乡垦山毕业于美国塔佛兹大学的物理学博士郭中一,名字倒过来是"一个中国"谐音。这位东吴大学物理系教授、台湾反军购运动的尖兵,2004年被推选为台北市合肥同乡会会长。郭中一的父亲解放前是安徽省  相似文献   

4.
丁宝桢,字稚璜,贵洲平远人。同治二年(1863年)任山东按察使,次年,任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年)升为山东巡抚。光绪三年(1877年)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四川总督。在任初期,主要镇压捻军起义。在镇压捻军起义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进行了一系列洋务活动。在山东筹办海防,创建山东机器局,调任四川后,又建成四川机器局,由一个封建官吏转变成洋  相似文献   

5.
云成 《山西老年》2011,(9):17-17
山西最后一任巡抚叫陆钟琦,是光绪十五年的进士,原籍浙江萧山,曾做过溥仪父亲载沣的老师。1910年,陆钟琦意外擢升,由江苏布政使接任山西巡抚。1911年10月6日,陆钟琦抵达太原,23天后,在辛亥革命的太原起义中,他便以自己的死于非命结束了山西巡抚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10月 1 7日 ,我校校史研究室姚远编审和李永森教授在位于北京故宫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清光绪二十八年 (1 90 2年 )四月十二日陕西巡抚升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关于开办陕西大学堂的奏本。其中有光绪皇帝“著即督饬 ,认真办理 ,务收兴学实效 ,单并发”的亲笔朱批。奏本内容表明 ,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 90 1年 ) ,陕西已拨库银两万两就省城东考院和西安府崇化书院旧址兴建陕西大学堂 ,前陕西护抚李绍曾于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将筹建大学堂事宜奏明在案 ,所聘定的总教习光禄寺少卿屠仁守已于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旬到堂执事 ,首批录取的 40名学…  相似文献   

7.
李长乐是淮军名将,于光绪六年拜从李龙川,以功德自任,给李龙川的活动以很大经济支持,也助成了李龙川晚年的豪奢。李龙川对他的教诲实即发自禅宗心性论,并非理学。  相似文献   

8.
淮军成军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读了贾熟村同志的《淮军初建的几个问题》,感到淮军建立时间仍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写此短文与熟村同志商榷。关于淮军成军时间问题大体有3种意见: 窦宗一在《李鸿章年(日)谱》中写道:“三月三日(农历二月四日),鸿章随曾国藩检阅淮军,淮军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9.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早年在家乡办团练,横行乡里。后追随李鸿章参预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捻军农民起义,因“战功卓著”,清政府赐封他三等轻车都尉、一等男爵等头衔。这是他一生中反动的一面,应予批判。但他晚年任台湾防务大臣和台湾巡抚期间,富于爱国热情,有识见,有胆略,英勇抗击法国侵略,竭尽心  相似文献   

10.
义和团兴盛之际,毓贤曾先后任山东、山西巡抚。当时,在清朝的封疆大吏中,他力主排外,自诩为义和团“魁首”,为中外瞩目,名噪一时。1899年3月至12月(光绪二十五年二月至十一月),毓贤在山东巡抚任内,正是山东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的高涨时期。据有关史籍记称,这时期他“护大刀会尤至”,“容纵”义和拳,因而“酿成巨祸”,“尤为各国所切齿”。因此,义和团失败后,毓贤遭到了严厉处罚。清王朝在1901年2月13日发布的“上谕”中宣称:“已革巡抚毓贤,前在山东巡抚任内,妄信拳匪邪术,至京为之揄  相似文献   

11.
<正> 张之洞光绪七年至十年(1881—1884)任山西巡抚。在晋主政期间大力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并付诸实践。他一面大刀阔斧地整饬吏治,理财清源,奖励垦荒,禁绝鸦片;一面开办洋务。在太原东门内设立洋务局,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翻译、购买西方科技书籍,开办工厂。为了培养既通晓古学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学者、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曾于一九二八年手订《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为我们研究作者和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年谱》在一九○一年(光绪二十七年)和一九○二年(二十八年)记载有关章太炎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事说:“‘江苏巡抚恩铭赴学寻问。教士辞已归,惧有变,亟往日本避之’。于是东渡”。我对“江苏巡抚恩铭赴学寻问”一说,曾撰文指出是章太炎记忆的错误。①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章太炎年谱长编》,该书系统地搜集谱主论著和有关资料而编成,很有价值。但书中叙述一九○一年、一九○二年章太炎在苏州东吴大学  相似文献   

13.
赵舒翘,字展如,陕西长安沣西大原村人,1874年(同治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在刑部任职期间,颇能注意法律条文的审订,“其议服制及妇女离异诸条能傅古义,为时所诵。”曾奉旨办王树汶狱,获平反,河南巡抚李鹤年“以下谴谪有差”①。于此可见其刚正之一斑。赵舒翘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以郎中出任安徽凤阳知府,后擢浙江温处道  相似文献   

14.
潘鼎新略论     
潘鼎新清道光年间举人,为报父仇创办三河团练,投李鸿章后成为淮军四大主力之一的鼎字营统帅,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官至巡抚.谅山抗法战役中因请廷态度不明造成指挥不力而遭败绩,革职回籍.  相似文献   

15.
1885年清政府为了“防日”“驭日”,宣布台湾建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但10年后,因中日甲午战败,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清政府虽将台湾改建行省,但未将它作为整个国防战略的一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加上人事上的纷纭,矛盾冲突,最终丧失了防日的初衷,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6.
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县人,生于一八五七年(清咸丰七年)。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入张之洞在成都创立的尊经书院肄业。张之洞督两广时,杨锐佐幕府。一八八九年以举人官内阁中书,后晋升侍读。一八九五年参加强学会,一八九八年倡立蜀学会并参加保国会。戊戌变法时,由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荐,召对后,光绪帝加杨锐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1898年9月)被捕遇害,终年四十二岁。  相似文献   

17.
吴沃尧论     
吴沃尧(一八六六——一九一○)字小允,又字趼人,广东南海县人。因他家住佛山镇,所以笔名“我佛山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荣光曾任湖南巡抚,研精金石,嘉道间海内号为收藏家。祖莘畬,工部员外郎。父允杏,浙江候补巡检。趼人幼年即丧父,家道中落。十七八岁时去上海,最初佣书江南制造军械局,月薪仅八金。后来为上海各报写文,从光绪二三年(一八九七)到二七年(一九○一),五六年间,主编过多种小报,如《消闲报》(即《字林沪报》副刊)、《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光绪二八年(一九○二),曾应《汉口日报》之聘,为该报编辑,至次年春辞职返沪。  相似文献   

18.
一、令德堂与山西大学堂山西巡抚张之洞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在原有的山西最高学府晋阳书院之外,又创办令德堂。由提学使从全省府、厅、州、县选拔优秀生员四十名入堂肄业,每月给公费银四两、上舍生(贡生)八两。聘请王轩(霞举)为山长,张于铸(铁生)、杨笃(秋湄)、杨深秀(仪村)为协理,以经史,考据、词章这些科目指导青年研究。光绪二十四年变法高潮期间,令德堂肄业生增至一百二十名。院长屠仁守(梅君)进行教学改制。添设经济日课四门——政治时务、农功物产、地理兵事、天算博艺,令学生任选一门,广览众参,仿照王应麟《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的体裁,每天写日记一、二条,因之定名为“日课”。这日课每月写成一本呈缴,评定等级,酌发奖金。经史为必修科目,每月默经一次,至少不下五百字;每月作策论一次,优者都有奖励。光绪二十六年(1900),  相似文献   

19.
刘铭传是清朝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他在任内所推行的新式教育如兴建西学堂、番学堂、电报学堂等,取得了明显的实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台湾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刘铭传新式教育的实施,固然有其主客观因素的促成,但从本质上说,是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教育的一部分,在采西学、废科举、中体西用及建立新学等主张上,与洋务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旨在培育一代新人,富国强兵,抗敌御侮,使中国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20.
庚子年前夕,即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袁世凯带着他“所有武卫军右营”来到济南署理山东巡抚。他清楚知道他的“际遇蒸蒸日上”是以“国事日非”为代价的,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来山东当巡抚,是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是美国公使康格根据山东传教士的报告,约同英、法、德三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名要他来屠杀义和团和保护帝国主义在山东的利益——也就是说保护山东的外国传教士。所以他到任不几天就把住在济南的美国传教士韩维廉、包牧师和陆义思,请到巡抚衙门,向他们表示态度说,已经派了大量官员和兵士分赴各处,认真保护教堂和传教士。为了讨好美国传教士,袁世凯还特别向他们表示:他是十分同情爱护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的,对天主教(旧教)传教士依仗清廷所颁发的《地方官接待教士章程》,到处冒充官府欺压地方官吏非常不满,称赞基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