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死亡之谜     
《阅读与作文》2009,(3):18-19
人怎么样才算死了?这个听起来似乎不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却很复杂。国外有人估计,在宣布已死亡的人中,竟有4%实际并未死亡,却误被活埋或火化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死亡”的关注。人未死入木,活埋于地下,在人类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相似文献   

2.
死亡之谜     
人怎么样才算死了?这个听起来似乎不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却很复杂。国外有人估计,在宣布已死亡的人中,竟有4%实际并未死亡,却误被活埋或火化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死亡”的关注。人未死入木,活埋于地下,在人类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相似文献   

3.
死亡峡谷     
《阅读与作文》2014,(12):62-63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东南部与内华达州的接壤处,有一个撼人心魄的壮丽峡谷。然而,这个峡谷环境特异,时有海市蜃楼出现,鸟儿在这里气喘吁吁,石并没有在这里兀自走路,人类在这里神秘地消失或死亡……  相似文献   

4.
彭华 《百姓生活》2012,(10):52-53
1948年9月5日,苏联《红星报》最后一版不显眼处,刊登了一条塔斯社的快讯,标题为《“胜利”号轮船发生不幸》:“傲德萨9月4日电:8月初,“胜利”号轮船从纽约启航,驶往傲德萨……因处置不慎,致使电影胶片着火,船在途中发生火灾。有人员伤亡,死者中有冯玉祥将军和他的女儿。调查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5.
定制营销是适应当今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趋势而产生的新型市场营销模式 ,如何提高其效率是这个新营销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将探讨通过在定制营销中引入大量生产方式来解决效率问题的可能性和需要的条件 ,并提出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高等数学中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的关系,无穷大量的性质,无穷大量的等价.  相似文献   

7.
荆楚方言中的性状程度大量靠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来表示,前者包括状态形容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式,后者包括"死""死人"作状语、"要死""不过"作补语、"会V死(的)"、"好(太)A子"等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根据广义的社会文化因素即文化规则,可以从大量阅读抓起,让学生采取快速阅读法,精读泛读兼顾,从而打破阅读中的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以此为途径,培养人们的交际能力。欲达此目的,必须分课型上课,学生增设泛读课,大学应增设泛读教研室。  相似文献   

9.
落水之谜     
《阅读与作文》2009,(1):90-90
一天早晨,深水湖面上漂(piāo)着一具男尸,旁边一条小船翻(fān)扣在水面上。推定死亡时间是头天晚上8点钟左右。死者是附近某机械(xi&;#232;)厂的制图员,由于患有恐(kǒng)高症,他住在单身宿舍的一楼。  相似文献   

10.
死亡态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一个事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此人们的死亡态度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尤为重要.分析人的死亡态度,实际上就是分析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研究人的死亡态度,帮助人们认识与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是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合理把握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死亡价值论     
死亡是夺走我们一切东西最大的恶,死亡恐惧是人类最本质、最深层的恐惧.人类一般从死亡是对生命的彻底否定这一角度出发,得出死亡是没有价值的结论.但如果理性地和客观地分析,死亡是有价值的,并且死亡价值对个体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相当的意义.死亡价值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证明性、社会历史性、指向性等特点.死亡价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价值.认识到死亡具有价值并有正面与负面之分,对于我们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死亡观是唯一科学的死亡观。人固有一死,死是自然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者从不畏惧死亡。马克思主义死亡观认为死的意义有不同,只有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死亡以后精神永存,永远成为后人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传统的死亡观 ,是建立在自然宗教的基础上 ,具有神秘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特点 ,整体的文化意义高于生命的个体价值。中国人把生命看做一种自然现象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不必那样痛苦。到了汉代 ,随着佛教的传入 ,死亡也变得阴森恐怖起来。到隋唐时代 ,死亡观有了相对确定的含义。新中国成立后 ,出现民间的死亡观与马克思主义死亡观并行存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死亡意识是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在海明威的笔下展现了各种死亡的形式,但没有出现一个寿终正寝的主人公。通过对具体死亡体验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对死亡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死亡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 ,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 (自杀 )、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 ,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 ;前者属“写境”、“无我之境” ,后者属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 ,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16.
死亡意识是从生命出发对死亡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存的焦虑。心灵敏感的作家总是比常人具有更强烈的死亡意识。林白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表现为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状态。肉体死亡使个人得到解脱或通过死亡追求爱情的永恒。追求物欲是人反抗死亡恐惧的手段,但过分追求物欲则使人的精神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本能转向内部攻击自身会导致自我毁灭,死亡本能转向外部表现为破坏作用,即对外界及他人的破坏或攻击。  相似文献   

17.
死亡对人是绝对的必然和普遍,它不但影响着人的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而且也与人的日常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对死亡的界定,可以有许多角度,如物理学角度、生物学角度、医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宗教学角度、文学角度、哲学角度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死亡的不同意义和价值。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死亡界定的反的思考,可以使我们对生的意义和价值得出不同的正面认识,从而提升我们的生存意识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艺术家死亡意识的美学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对于死亡的关注,可以说是历史久远的.且不谈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就是古老的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乃至于新近成熟的人类学、神话学、文化学、心理学等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诸种人文学科都不同程度、不同视角地涉及死亡这一人的存在的终极问题.本文尝试从艺术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死亡意识给艺术家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死亡的深刻理解和审美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08,(6):58-60
这个星期天是12月最冷的一天了,积雪早已覆盖了大地,寒风透过厚厚的衣服拼命地往身体里钻。50岁的尼克一边哼着歌,一边给他的小货车上着防冻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