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黑龙江上游鄂嫩河和尼布楚河下游一带,这里居住着我国蒙古族的茂明安,布利亚特、喀尔喀等部。他们历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和中原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明朝政府管辖这里蒙古族主要通过在鄂嫩河流域设立的斡难河卫,管辖鄂嫩河流域一带的喀尔喀等部。随着明朝对故元残余的征服,明成祖永乐帝四次远征的成功,在鄂嫩河地区击败本雅失比,蒙古汗阿鲁台遣使至明献马,并亲自来北京入贡,明政府封他为和宁王,每年向明朝贡,从而使明朝政府在该地区的统治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2.
一、努尔哈赤的生母究系何人之女努尔哈赤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河部建州老营的一个奴隶主的家庭里,原姓佟,清太宗时改姓爱新觉罗。他的祖父觉昌安(叫场、觉常刚)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他失)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但其生母为何人之女,到今莫衷一是。清代一些官方著述说:“显祖(搭克世)嫡妃喜塔喇氏,乃阿古都督女,是为宣皇后”;另一些著作说得稍微详细些,“觉常刚第四子塔失,嫡夫人阿姑都督长女,姓喜塔喇氏,名厄墨乞(或额穆齐)。”  相似文献   

3.
为了维护西陲的安宁,明政府在嘉峪关以西设立了安定、阿端等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关西七卫的设立,与元朝中期以来察合台后王集团在河西西部至畏兀儿之地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元代西北历史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了东部察合台后王集团在当地的势力,基本以察合台后王集团的分布为根据,早期七卫首领主要由察合台系诸王担任。元明二代,以出伯家族、安定王家族为首的察合台后王集团一直在发挥着防御西域各个地面和维护河西安宁的作用。结合元朝西北历史特点和民族源流去探讨明代的关西七卫,有助于我们真正弄清七卫的来龙去脉及明朝政府经略西北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不忽木,《元史》作不忽木、康里不忽木、卜忽木、不灰木,其它书上又作布忽木、不忽麻,生干元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不忽木是元代前期的一位大政治家,深受忽必烈的信任。他少年即师事王恂、许衡,后历任利用少监,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提刑按察使,参议中书省事,吏工刑三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平章政事、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行中丞事、兼领侍仪司事。武宗封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文贞。  相似文献   

5.
牒文旧藏日本今西氏。记隆庆四年继学申请以次子而承继乃父佟伦所遗职位之事。据称佟氏乃海西忽鲁爱卫佥事苦出之后。考之《明太宗实录》,忽鲁爱卫设于永乐十三年十月辛卯,而苦出任指挥佥事。忽鲁爱卫系自考郎兀卫析出,而考郎兀卫必在《辽东志·外志》海西东水陆城站  相似文献   

6.
明代及清初哈密卫部众演进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15世纪中叶后陆续移居河西以及留居哈密的哈密卫部众的融合、演进状况进行了探讨.认为明末清初之际,哈密本地的畏兀儿、哈剌灰部众相继完成了伊斯兰化,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部众最终融合为缠头回;而迁居河西的哈密卫回回、畏兀儿、哈剌灰部众仍然各自为部,至清雍正乾隆之际,似最终融入当地社会之中,成为清王朝的编户齐民.  相似文献   

7.
<正> 塔尔寺座落在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二十六公里的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端,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最初为纪念该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在宗喀巴纪念塔的基础上扩建为一座寺院,故得名为塔儿寺。以后书写成“塔尔寺”,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一三七九年(明洪武十二年)宗喀巴的母亲香萨阿切,由信徒们资助在莲花山以南的山麓处、宗喀巴落生的地方修建一莲花塔(即现在的宗喀巴纪念塔前身)。从此,信教群众就在这里“煨桑”礼佛。一五六○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在静修僧仁庆宗哲坚赞的倡仪下,在塔旁建了一座小禅寺。这座小禅寺虽然规模很小,但它在宗喀巴母  相似文献   

8.
明政府派遣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地区时建立永宁寺,并刻石立碑。永宁寺作为明政府在奴儿干地区权力象征,在当地部落已归顺明政府,且在当地部族不具备与明政府对抗之实力的形势下,仍被损毁。永宁寺被毁后重建,不久明廷即停止巡视奴儿干地区,尽管明廷没有正式废除这个机构,但奴儿干都司权力在此地的削弱已成不争之事实。  相似文献   

9.
烈女名碧娥。湘乡人。父自求。母冯氏仅二女。烈女其次也。明大义。寡言笑。字同县舒融焘仲子继甄为妇。未娶。继甄从戎入闽。以瘵返。遂卒。烈女初闻继甄病。请侍药。父母弗许。后复请尽丧礼。事舅姑。又弗许。烈女于是誓死殉。一日梦继甄约偕去寤乃泣告父母曰。生不容儿入舒门。死愿共舒郎一穴耳。母多方慰谕。恸似释。乘不备缢死年十九岁。丙子夏五月望日也。人皆吊屈原。惟夏五月五望日。吊碧娥忠烈各千古烈死可贞生铸错母与父郎病药。  相似文献   

10.
洪武初期,明朝在元上都故城设置开平卫,永乐初年内迁,随即复置,此后沿用至宣德年间,洪熙元年首次提出内迁之议,明朝政府经多次筹备商议,最终于宣德五年内迁至长城以内的独石口,开平故城成为边外之地.开平卫的内迁是洪熙、宣德时期北边防御体系调整的结果,其置迁过程也反映了明与北元对峙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刊载的董玉瑛同志的《明代海西女真的经济生活》一文,文中提到:“提起兀者,人们每与野人和丛林(兀者:满语丛林)相联系,似乎是一群生活在丛林中的野蛮人。其实不然,兀者部(即明初的忽刺温、明代的山寨夷和江夷,明后期的扈伦和呼尔哈人),是主要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的部落。”我在这里补充一点,兀者,也就是清代的赫哲族。兀者,是赫哲族在元、明时期的称呼。兀者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明代《译语》等汉籍史料和17~18世纪成书的佚名《蒙古黄金史纲》等蒙古文文献记载的考订,认为"莽晦王"并非指成吉思汗之弟合赤温后裔,而是成吉思汗另一弟合撒儿后裔科尔沁部最高首领阿儿脱歹王的长子莽晦王;莽晦王所属"冈留三营"并非指哈赤温后裔所属翁牛特、喀喇车里克、伊苏特鄂托克,而是指合撒儿第十六代世孙,科尔沁部莽晦王所属巴尔虎、塔奔、茂明安等鄂托克;明代汉籍史料所载"尔填"部及其酋"可都留"并非指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后裔所属阿鲁科尔沁部及其领主巴衮诺颜,而是指喀喇沁万户及其领主巴雅斯哈勒昆都伦汗;16世纪20至30年代,东蒙古左右翼诸部领主不仅瓜分了兀良哈万户,而且打击或兼并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后裔嫡系莽晦王所属强大的科尔沁万户。  相似文献   

13.
宁夏设府,史载两次。一次是在明朝,一次是在清朝。明初将元所设宁夏路改为宁夏府,旋于洪武五年(1372年)废,洪武九年(1376年)置宁夏卫。对此史载无异。但清朝雍正年间又改卫为府,史载却不同。《宁夏府志》卷二“地理沿革”记载:“元灭夏置宁夏路,立总管府。明初设宁夏府。洪武五年废,九年改置宁夏卫。后又增前后中左右共五屯,隶陕西行都司。国朝初因其旧,顺治十五年,并前屯卫入宁夏卫,并中屯卫入右卫,隶宁夏道。雍正三年,改为府县,领州一县六。”《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五载:“雍正二年十月丁酉,陕甘总督年羹尧奏言:甘肃之河西  相似文献   

14.
汪古部是金元之际活动于今内蒙占大青山南北麓的一个部族。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于斡难河源,“授同开国有功者”九十五千户,其中就有“汪古惕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古列坚五千户”。《元典章》记载,汪古部长的食邑有井砂、集宁、静(净)州、按打堡子四处。按打堡子究竟在何处? 《元典章》和《通制条格》以相同文字记载:“砂井、集宁、静州、按打堡子四处,壬子年(1252)原籍爱不花驸马位下人户,揭照原籍相同,依旧开除”。汪古部长除砂井、集宁、净州、按打堡子四处食邑外,西京(元大同路,今大同)和元冀宁路(今山西太原市)代州亦与汪古部长关系密  相似文献   

15.
<正>明代末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在青海,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诸种原因,如地处极边、民族杂居、战事频仍,青海的商品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农田面积扩大,传统手工业和畜牧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于是商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青海地处历史上丝绸之路南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和农牧区交界地点遂发育成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并且名噪一时。现就以不同时期几个商业重镇的兴衰来看看清代青海地区商业的发展状况。 一、多巴,清代早期的贸易集合点 在清康熙以前,西宁卫的贸易市口在镇海堡北川。据《泰边纪略·西宁卫》载:“世所传西宁市口,皆谓镇海北川”。北川,亦即白塔儿,在“北川口西二十里。地有塔,蜃灰垩之,故谓白塔儿”(同上)。即大通县老城关东。康熙以后,多巴则代替北川,成为重要的贸易市口。日本学者佑口透在他的《准噶尔部历史和社会经济概述》一文中写道:“位于西宁西北十里(应是五十里)的多巴,即多霸,乃是西域回夷行贾和驮载往来的集合点,多霸成了中亚贸易的中心市场”。到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三年之间(1713--1714年),俄国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派遣的探险队,也从新疆到达西宁附近。佐口透说:“看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卫所制度是重要的军政管理制度,遍及全国各地的卫所,管辖着从各地抽调而来的军户和面积不菲的田地,从而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军卫移民群体。军卫移民以家庭为单位,他们自明初移居之后,近三百年间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到原迁出地。明代河南的军卫移民,在与迁居地军民共处的文化交流中,表现出以下特点:武官是卫所移民社会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传僠的主导者,而军卫群体则是文化传播重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17.
隋唐之交,西突厥强盛。贞观十二年(638年),咥利失可汗将西突厥划分为东西两大部,咄陆五部居东,弩失毕五部居西,各有首领,总称十姓。此后,西突厥(狭义的)以至突骑施的历史都与这十姓的活动有关。本文研究的是西突厥时期一件还未引起  相似文献   

18.
蒙语名为“毛林胡尔”的乐器,汉语名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根据蒙文《蒙古秘史》(1240年)、《黄金史纲》(1625年)记载,当成吉思汗(1155年——1227年)兴起于我国北方大草原时,蒙古族的胡尔(亦称忽兀儿、潮尔已广泛用于他们的生活、祭祀之中。《元史》中称:“奏乐者,曰虎儿赤”。著于十三世纪蒙文《十善福白史》中,记载了“胡尔赤”、“潮尔赤”等奏乐者的名称。这些胡尔、潮尔、胡尔赤(虎儿赤)、潮儿赤等蒙语名称沿袭至今。根据以上历史记载,胡尔、潮尔的产生早于元代是无疑的。早自何时呢?笔者认为早自唐代。  相似文献   

19.
孙应鏊,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卫人,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二十五年 (1546)乡试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春闱成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补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迁四川右参政。隆庆元年(1567),擢佥都御史,巡抚郧阳,后因事罢归。万历元年(1573),复起故官抚郧阳,万历二年入为大理卿,五年晋户部右侍郎,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逾二年,以病告退。万历十三年,起用刑部右侍郎,晋南工部尚书。十五年(1587)病卒,年仅五十九岁。万历三十年(1602)赠太子太保,赐谥文恭。  相似文献   

20.
明代宁夏镇"哱拜之乱"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万历年间 ,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宁夏镇与河套蒙古各部战事不断。拜之变就是明朝以镇压叛乱为核心 ,对河套、松山地区蒙古诸部犯边活动的反击。拜于万历二十年策划兵变 ,其间 ,因与河套蒙古相互勾结而导致战争性质的复杂化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明政府为此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历经 8个月 ,才平定了这场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始的“拜之乱”。虽然这场战争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 ,但在平定兵变的过程中 ,明政府的边政弊端和腐败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战争极大地削弱了明朝西北边防的战略防御功能 ,同时也给宁夏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