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对于《诗经·周南·兔置》篇中的“兔置”和“肃肃”二词,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免置”在文中当指捕虎的网,“肃肃”当训为“严整貌”或“整饬貌”。  相似文献   

2.
晁福林 《学术界》2001,(6):186-189
<庄子>的<寓言>一篇与其前面的<外物>篇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其沿着言意之辨的思路所进行的论析,具有重要意义.其所云的"受才乎大本",指人的躯体为天地所生,但人须待灵魂附体,才算真正有了生命,此即其所谓的"复灵以生"之意.庄子引述孔子之语说明若要使人心服口服,靠各种"言"都是不行的,而必须靠阐明大道的"意".<外物>篇所提出的"得意忘言"的命题,在<寓言>篇中得到进一步阐发.  相似文献   

3.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5,(Z1):281-282
<礼记·大学>是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其所言之"君子"指"一国的君主".<大学>提出其三纲之一是"止于至善",主张"为人君止于仁",后文亦以此为中心展开.因此,"止于至善"即"施行仁政".  相似文献   

4.
<周南·关雎>中"流"、"芼"二字,在<毛传>里训为"求"、"择".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毛亨之说的不妥于字无征,于文无理.认为"流"训为本义,"芼"解为以蔬菜伴祭,即"熟而荐之",无论从文字上还是从文章上看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庄子@寓言>篇主要发挥了<齐物论>与<外物>的意旨.庄子在论析寓言、重言、卮言等问题以后指出万事万物永远处于变化状态,新事物不断地替代旧事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语).当人去认识去言说当前事物的时候,这事物已经成了旧事物.<寓言>篇"孰得其久”的"久”字当读若旧.庄子认为而这旧事物也不是随便就可以被认识被表达的,只有"和以天倪”的"卮言”才能对于变化中的事物进行有限的表达描述.这说明任何语言也赶不上"意".庄子关于天钧、天倪及其关系的理论,从一个方面说明言、意之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尚书>中的"德治"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儒家"成于乐"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思想的升华.<尚书>是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尚书>中的"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寄托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7.
王恩御 《学术界》2005,(5):119-125
今本<老子>第六十四章之文义具有毋容置疑的"联贯"性,其内容不可分割,故当原即独立的一章.不应以见于该章的内容于楚简<老子>中分作两处为据,将该章分为"上下两段",甚而认定其本为"主题不同"的"两章".  相似文献   

8.
岳进 《社会科学论坛》2006,(16):171-175
从汉魏六朝的具体赋作出发,结合<文心雕龙>的相关篇章,探析<文心雕龙·诠赋>中关于"写物"与"体物"的创作理论.这是刘勰在充分研究汉魏至宋齐赋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前人理论的精华,加以发挥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周克庸 《学术界》2005,(6):119-124
<论语·乡党>"寝不尸"的"尸"字,应训为"曲胫".联系到<论语>的思想体系,不难看出,"寝不尸"乃是孔子对"非礼勿"原则的身体力行,它体现的是修身进德主体在化"礼"为"仁"的过程中必经的自我磨砺.  相似文献   

10.
以语言的艰涩和叙述过于简洁著称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作品的内在含义难以为读者理解,由于其故事过于怪诞和语言的吸引力常常使读者只注意叙述者讲述的故事情节,而不能了解作者所要表述的真正含义.通过对<丽姬娅>、<厄舍府的倒塌>和<非常之魔>中塑造的叙述者进行分析,论证作品暗寓的真实含义是在美丽、真实、善良上.尽管不同的叙述者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着各种怪诞的事,但是,只要沿着"我"这座起媒介作用的桥走下去,就能找到释通爱伦·坡怪异故事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李伟权 《理论界》2004,(6):238-239
韦应物诗歌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气貌高古、清雅闲淡的诗风,是其开宗立派的根本,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是这种诗风形成的直接原因.韦诗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单纯模仿阶段、旧貌现新颜阶段、另创新意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主要论述了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在文学创作中的关系,这种"情景交融"创作模式是华夏文化 "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由此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心境契合、以情状物等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3.
<诗经·大雅>中的许多诗文,总结了周朝从建立到走向辉煌的历史经验,其中散见于诗文章句中的管理智慧,可归纳为维新、维才、维民"三维"管理法则.发掘其精髓,可用以指导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4.
陈卫星 《天府新论》2006,(1):146-149
从目录学角度来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列有小说家,只能说明小说家是诸子之一,具有与诸子一样的性质,是一种学说派别,而并不能表示小说文体的出现.<汉志>小说观强调的是作品之"用",而并不关注作品的题材类型、写作手法等文体因素.<汉志>小说观给后世小说目录以深远影响,后世小说家的芜杂面貌和作品收录上的混乱可以在<汉志>小说观中找到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罗杰斯的"反射"理论来理解莱辛的现实主义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并分析她是怎样以心理分析家和小说人物的双重身份来影响读者的.  相似文献   

16.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彼小星,彼小星,三五在东。维参与昴。肃肃育征,肃肃育征,夙夜在公。饱衾与。实命不同!命不犹!《诗经》中这首《小星》是一个行役在外的下层官吏的怨刺诗。笔者认为,诗中“夙夜在公”的并非这个“宵征”的下层官吏,诗人是在运用对比之法。“夙夜在公”之语还见于《鲁颂·有观》:“夙夜在公,在公明明”、“夙夜在公,在公饮酒”、“夙夜在公,在公载燕。”这里“公”指公堂、公所;郑筹:“早起夜寐,在于公之所。”古之公卿大夫在公所饮复用餐,《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公膳日双鸡”,杜预注:“卿大夫之膳食”。《召南·羔羊》篇…  相似文献   

18.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1,22(4):9-12
从"文学精神"、"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楚辞>对<诗经>的承传事实.除受<诗经>的影响外,<楚辞>还受战国诸子散文及楚国土著文化"楚歌"、"巫歌"和"楚声"等文化乳汁的滋养.  相似文献   

19.
介入的旁观者--试论雷蒙·阿隆的知识分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小双 《人文杂志》2004,(5):176-183
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阿隆提出知识分子就是"在职业活动之外,以‘知识分子的方式'生活和思想的人",知识分子在政治参与上应担当"介入的旁观者"的责任.在德国学习期间的经历以及对马克思·韦伯著作的研读奠定了阿隆的历史哲学基础,由此影响了阿隆在政治参与上的观念.但由于与"小同学"萨特在诸多立场上的分歧,阿隆的知识分子观在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他的"介入的旁观者"的身份才得到应有的承认.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