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两大主题的交织 一个称得上是杰出作家,或者有可能成为杰出作家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主观条件呢?自然,须有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情感,而最为重要的,则是这思想、感觉和情感赖以出发的不同凡响的心灵。这心灵应该是纯洁、真挚的,它永远被美好的愿望与理想照亮着,并历尽艰辛与痛苦也要把光亮传播到人们的心中。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灵,一个作家才可能因了他将人们的内心带到一个高于平凡的境界而被称作杰出、称作伟大。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在我们新时期群星灿烂的作家当中,正有一位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怀着这样一颗不安的心灵——那,就是张承志!拥有这样的心灵使张承志具备了可能成为大作家的重要条  相似文献   

2.
诗歌中的“城市”,不仅是典型的都市表象,而是一种心灵状态。诗人是将个体生命置身其中的现场,以魔它时心灵的撞击,作为诗歌的表现时象。在时城市生活的呈现里,诗人的重心依然是心灵吟速、感觉吟速和智性探询的扭结。因此。这类诗歌的恰当称谓应是“城市中的心灵之书”,心灵的敏感、柔韧、潜隐,与诗同格。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灵,才使得都市诗歌避免了“城市社会学的形象演绎”。而获得了生命的元气。心灵和鲜润美质。都市的人与事物,同样可以是诗人想象力和经验敏识的新的培养基。诗人完全可以将自然语象和都市语象、心灵幽居和介入生存综合处理,在更有意味和现代趣味的奇诡糅舍中,表现现代人心灵的鲜润感与混成力。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从质的角度理解心灵,为笛卡尔心灵学说的身心二元分裂论埋下了伏笔。笛卡尔在其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灵魂概念,把身心看作两种不同的实体,富有启发意义但又难以自圆其说。与笛卡尔同时代的英国经验论者将感觉作为心灵的本质,而德国古典哲学家则认为心灵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理性和意向性。二者都受到笛卡尔心灵学说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对于物质媒介感觉终止的地方,诗才真正开始。诗是心灵的艺术,它摆脱一切物质媒介的束缚,获得深远的情思空间。由于心灵化程度很高,所以诗是云中之光,水中之味,花中之香,女中之态,唯能会心,难以言传。诗是一种无言的沉默。沈德潜《说诗日卒语》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陶渊明《饮酒之五》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刘禹锡《视刀环歌》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周易》说:“言不尽意”,都是切中要害之论。一经说破,语言就会破坏诗,赶走诗。在诗歌写作上,诗人是“肉眼闭而心眼开”;在诗歌表达上,诗人是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相似文献   

5.
魏宪锋 《新天地》2011,(6):80-80
文章是作者心灵的流淌,诗词尤其如此。今人读古诗词,虽然时空相隔,但是寻求与诗人的心灵共鸣,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境界。谢庄在《月赋》中写道:“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是说: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只要用心读诗,讲求方法,就能真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对话,与作者共享千占诗情。笔者认为诗歌鉴赏要追求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首贴近心灵的诗,这是一首饱含亲情体温的诗。诗歌的意义不在于外在传输,而在于从内心唤起。意境优美的诗歌会给人美的感觉,诗歌的味道一如花朵飘香,漫漫地弥散开来。情感浓厚的诗歌会给人感情上的共振。李肇星外长这首小诗朴素淡雅、情真意切。只有经历过过去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07,(8)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对爱情有一段传世箴言:"爱的最高原则是把自己抛弃给对方,在抛弃和牺牲里感觉自己,在对方的意识里获得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大部分时代的大部分哲学家眼里,感觉被确认为认识主体从外部对象摄取和摹写那些生动的、表面的信息材料的能力。不过也有那么几位哲学家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试图表明:感觉实际上是一个远为复杂、更加高级的认识过程;感觉与感觉对象的性质之间,既有天然的一致性,又有天然的不一致性;感觉不仅仅是一种“摄影活动”(直观对象),而且更是一种“创作活动”(规定对象)。在这些哲学家中,德谟克里特、霍布斯、洛克是最突出的三位,其表现就是有关感觉对象的“两种性质”的学说。这类学说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不仅不断接受着科学的检验,而且它对一些后来的大哲学家(比如康德)也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里说:“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对于诗和画.中国和西方早就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二者的共同性.但西方从莱辛发表美学名著《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以来,突出地强调了二者各  相似文献   

10.
诗,通常被形容为文学的皇冠。潇月(朱广英)在《心灵独自》(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里,借助于诗的形式,敞开了自己的心灵,独个儿地诉说着她痴情于文学的执著。在她的人生体验中,无论是悲喜沉浮,还是看淡沧桑,也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家庭人伦,等等,都感到有一种生命的沉重,而她认为文学能够缓解她生命过程中所带来的困惑与忧虑,  相似文献   

11.
孔见 《中华魂》2012,(13):58-59
毛泽东十分重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他主张.经济学研究应该有哲学家的头脑。他说: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从哲学的高度研究经济学.才有可能做到高屋建瓴.  相似文献   

12.
袁可嘉在《新诗戏剧化》中总结了西洋诗戏剧化的“三个不同的方向”,以对应于“内向的”、“外向的”和“诗剧的”三种诗作者,这可以作为我们分析九叶诗作戏剧化的理论参数.“内向式”的新诗戏剧化是一种“里尔克式”与“冯至式”的戏剧化.袁可嘉指出:“有一类比较内向的作者,尽力追求自己的内心,而把思想感觉的波动藉对于客观事物的精神的认识而得到表现的.这类作者可以里尔克为代表.里尔克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或动的、或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上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不问我们听到的是音乐、风声,看到.的是秋景、黄昏,想到的是邻居、天使,在最深处激动我们的始终是一个纯净崇高的心灵抖动的痕  相似文献   

13.
(一)“寡妇”应该怎样解释?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几句是“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218页)每当我们读到“寡妇起彷徨”时,总感到这句诗庸俗粗野,有些低级趣味,显然与诗的这个美丽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及全诗那个严肃的主题都是很不协调的。使人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大  相似文献   

14.
梦是心灵的翅膀!有梦的日子里,天是悠远湛蓝,海是辽阔深邃。一颗草能在茫茫雪野里,把根扎进深深的土里,因为它有个绿色的春天梦!侯鸟能不知疲倦在飞行,因为它的前方是温暖的梦!而孩子你缪斯心性里的梦五彩斑斓,牵引着妈妈走进诗的故  相似文献   

15.
《源流》2007,(8)
胡晓明《再认文学上海》说:"在上海住过多年的陈三立,诗才之大、诗功之深、诗艺之妙,置之李杜苏黄前,绝无愧色;而思想文化之复杂魅力,则有过之。其实  相似文献   

16.
任芳文 《老友》2012,(1):51-51
有人说,人到了老年,生活往往是冷清而寂寥的。然而,班显鸿老人虽已八十有五,迈进了耄耋之年,却因爱诗写诗而使晚年生活更精彩。他说,因为有诗相伴,他感觉自己的人生犹如旭日东升,刚刚开始。他对诗的创作欲望愈来愈强烈,诗兴勃发时,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相似文献   

17.
艺术思维是艺术家掌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也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在西方最早谈到艺术思维问题的文论家,一直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想象不同于感觉和判断。想象里蕴蓄着感觉,而判断里又蕴蓄着想象。显然,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想方式”,他把艺术思维的特征归结为蕴蓄着感觉的想象。而后来对艺术思维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的又首推别林斯基。他在《艺术的概念》中曾指出:“艺术是对于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很显然,西方文论家在探讨艺术思维的本质特征时,大都着眼于感觉和想象,这虽在一定层面上捕捉到了艺术思维的审美方式的特殊性,但却忽视了艺术思维中出现的形象,既不是直观,也不是表象,而是按照艺  相似文献   

18.
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女歌手唱,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这个城市里住久了,对城市也有了感觉,于是,也越来越想有套房子,有房子才让我有被这个城市接纳的感觉,感觉很重要。于是终于在观望之后,拿出积蓄,买了套房子……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经验论认为经验知识具有一个自我确证的、非推论性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感觉材料。塞拉斯批判了这种所与神话,打击了“给予心灵的东西”和“心灵加进入的东西”之间的区分。没有任何给予经验的东西能够独立于概念能力的获得而对我们的信念和关于世界的看法提供讧成作用。经验知识所对应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定的语言体系中的位置。作为表达观察的殊型(tokens)的权威性来自于类型(types)。塞拉斯对传统经验论的实用主义式的批评勾画出了一幅不同于古典经验论的关于感觉、知识和世界关系的图景,这为后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我们只有一个世界,一个由语言和世界共同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实践的和历史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比较重视人文哲学的研究,忽视对自然界的研究,而只有古希腊哲学家们才真正重视自然界规律的研究。其实,这是一个十分片面的认识,事实上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哲学方面的研究丝毫不弱于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而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许多自然哲学思想竟然都非常地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